火针治百病

火针治百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阳向云飞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
  • 中医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疾病治疗
  • 火针疗法
  • 穴位
  • 经络
  • 健康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2919
商品编码:28508163246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在绍了火针疗法的针具和刺法,烧针、力度、补泻、留针及疗程,操作程序,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120余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取穴、方解、方法和注意事项,适于临床专业人员、医学院校学生、养生保健人员及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关联推荐
火针疗法是火与针的完美结合和交汇,融合火的热能和针刺的功能为一体,是“针灸宝库”中的重要一员。火针疗法在国医大师贺普仁和周楣声教授等的弘扬下,服务于大众健康,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和J大重视。 火针疗法具有J其丰富的内涵和简约的操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辩证论治为灵魂,在施术上更以“红、准、快”为操作要领。所谓“红”,J是将针烧至通红;所谓“准”,J是选穴进针要准;所谓“快”,J是进出针要快,大约要在十分之一秒内完成针刺动作。 火针疗法的疗效快,对某些病症的治疗效果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 
目录
针具和刺法/1 火针疗法的刺法/3 烧针、力度、补泻、留针及疗程/6 火针疗法的程序/9 火针疗法的禁忌及注意事项/11 ·内科杂病/12 1眩晕/12

针具和刺法/1

火针疗法的刺法/3

烧针、力度、补泻、留针及疗程/6

火针疗法的程序/9

火针疗法的禁忌及注意事项/11

·内科杂病/12

1眩晕/12

2多梦善惊/13

3咳嗽/14

4喘/15

5呃逆/16

6癫痫/17

7胃痛/18

8慢性胃炎/19

9胃溃疡/21

10胃下垂/22

11腹痛/23

12慢性腹泻/24

13慢性结肠炎/25

14痢疾/26

15心动过缓/27

16胸痹/28

17失眠/29

18低血压/30

19自汗/31

20贫血/32

21白细胞减少症/33

22慢性肾炎/34

23肾绞痛/35

24输尿管结石/36

25尿浊/37

26小便频/38

27尿失禁/39

28黄疸/41

29胁痛/42

30便秘/43

31痔/44

32口臭/45

33甲状腺肿/46

34颈淋巴结核/47

35面肌痉挛/48

36三叉神经痛/48

37慢性疲劳综合征/49

·痹证痛证/51

1脑震荡后遗症/51

2颈椎病/52

3肩痛/53

4网球肘/54

5腱鞘炎/55

6腱鞘囊肿/55

7弹响指/56

8急性腰扭伤/57

9腰腿痛/58

10腰肌劳损/59

11落枕/60

12鹤膝风/61

13腓肠肌痉挛/62

14下肢静脉曲张/63

15血栓性静脉炎/64

1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5

17多发性神经炎/66

18冻疮/66

19陈旧性踝关节扭伤/67

20足跟痛/69

21足趾痛/70

22手痛/71

23扭伤/72

·男性疾病/74

1阳痿/74

2遗精/75

3早泄/76

4前列腺增生/77

5前列腺炎/78

·女性疾病/80

1经行头痛/80

2痛经/81

3月经过多/82

4闭经/82

5月经先期/84

6月经后期/85

7月经先后无定期/87

8带下病/88

9慢性盆腔炎/90

10子宫脱垂/90

11外阴瘙痒/92

12子宫肌瘤/93

13卵巢囊肿/94

14外阴白色病变/95

15滞产和胎盘滞留/96

16乳腺炎/97

17乳腺增生/98

·儿科疾病/100

1小儿夜啼/100

2小儿遗尿/101

3腮腺炎/102

·皮肤疾病/103

1雀斑/103

2太田痣/104

3血管瘤/105

4痤疮/106

5扁平疣/107

6丝状疣/108

7寻常疣/108

8脂肪瘤/109

9传染性软疣/110

10粉瘤/111

11纤维瘤/112

12湿疹/113

13神经性皮炎/114

14皮肤瘙痒症/115

15白癜风/117

16荨麻疹/118

17硬结性红斑/119

18硬皮症/120

19黑痣/121

20狐臭/122

21下肢慢性溃疡/123

22丹毒/124

23坐板疮/126

24带状疱疹/127

·面部疾病/129

1面肿/129

2溢泪症/130

3上睑下垂/131

4眼睑目闰动/132

5麦粒肿/133

6结膜炎/134

7鼻出血/135

8过敏性鼻炎/136

9咽喉肿痛/138

10复发性口腔溃疡/139

11牙痛/140

12耳聋耳鸣/141

显示全部信息

《医道之光:古法针灸的现代传奇》 引言 在浩渺的医学史长河中,人类与疾病的抗争从未停止。无数的智慧与经验,历经千年的沉淀与升华,汇聚成一股股源远流长的生命力量。其中,古老的中医针灸,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著的疗效,在世界医学舞台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神术”。本书《医道之光:古法针灸的现代传奇》,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索针灸疗法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展现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治疗手段,如何继续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火针”疗法的具体内容。我们将聚焦于针灸体系中更为宏观的理论、更广泛的临床实践以及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力求以详实的内容、严谨的论证,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针灸世界。 第一章:针灸理论的基石——阴阳五行与经络学说 针灸疗法的精髓,根植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观察。本章将详细阐述构建针灸理论体系的两大核心支柱:阴阳五行学说与经络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将追溯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起源,探讨其如何被引入医学领域,成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思想。书中将详细解析“阴阳”在人体脏腑、功能、疾病状态等方面的对应关系,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母子关系的动态平衡如何体现人体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文献,展示阴阳失调、五行紊乱如何引发各类疾病,以及针灸治疗如何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恢复五行协调来达到治愈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浅出,力求让读者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 经络学说: 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通道,是针灸施术的关键所在。本章将详细介绍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主治范围以及它们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精密联系。我们将探讨经络学说在解剖学、生理学上的现代研究进展,例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是否与经络的某些功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印证。同时,我们还将深入分析经络阻塞(“经络不通,经气不畅”)是如何导致疾病发生的,以及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恢复脏腑功能、缓解疼痛、治疗疾病的机理。本书将提供丰富的经络图谱和经典案例,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经络学说的复杂而又精妙之处。 第二章:针灸的诊断艺术——望闻问切与辨证施治 精准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章将系统介绍中医针灸在诊断疾病时所运用的独特方法——望闻问切,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进行辨证施治,为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望诊(观察): 我们将详细阐述望诊的内容,包括观察病人的神色(如面色、眼神)、形态(如体型、姿势)、舌象(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厚薄、润燥等)以及皮肤、毛发等外部特征。每一项观察都蕴含着丰富的诊断信息,我们将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和详尽的文字描述,解析不同望诊所反映的病理状态,例如面色晦暗可能提示气血瘀滞,舌苔白腻可能指向寒湿内盛等。 闻诊(听嗅): 闻诊包括听病人的声音(如咳嗽声、呼吸声、语言的强弱缓急)以及嗅病人的气味(如体味、分泌物的气味)。我们将解释不同声音的特质所代表的病因和病位,例如虚弱的咳声可能提示肺气不足,而洪亮的呼吸声则可能与痰浊壅肺有关。气味方面,例如异常的体臭或腐臭味,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问诊(询问): 问诊是了解病情的重要环节,包括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发病情况、疾病的演变过程、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本书将提供一套详尽的问诊提纲,并结合具体病例,展示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层层深入,获取关键的诊断信息,例如“寒热往来”的特点、“汗出”的规律等,这些都是辨别病情的关键。 切诊(触诊): 切诊主要指切脉(触摸病人的脉搏)和按诊(触摸身体的特定部位)。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切脉的部位、脉象的种类(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及其临床意义。例如,脉象浮而有力可能提示表证挟实,脉象沉而细弱可能提示里证阳虚。按诊则包括触摸肌肤的温度、湿度、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等。 辨证施治: 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做出“证”的判断。中医的“证”并非单纯的疾病名称,而是对某一阶段、某一类病变的整体性、病理性的概括。我们将解析“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八纲辨证,以及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并结合大量经典病例,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制定出相应的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选取穴位、配伍组方)。 第三章:针灸的临床实践——常见病症的针灸疗法 理论的指导最终要落实到实践。本章将聚焦于针灸在治疗一些常见病症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详细的治疗方案介绍,展现针灸疗法的实际疗效。 疼痛性疾病: 疼痛是针灸最擅长治疗的领域之一。我们将详细介绍针灸治疗头痛、颈肩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等常见疼痛性疾病的方法。对于每一种病症,都将深入解析其病因病机,并提供具体的穴位选择、针刺手法(如补法、泻法、平补平泻、行针等)、进针深度、留针时间等详细的治疗方案。例如,治疗头痛时,我们会根据头痛的部位(如太阳穴痛、后脑痛)和性质(如胀痛、刺痛)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在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缓解恶心呕吐、治疗胃痛、腹泻、便秘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将重点介绍针灸治疗胃炎、肠易]、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案例,并详细说明所选取的穴位及其操作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针灸调整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来达到治疗效果。 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针灸在改善中风后遗症(如偏瘫、失语)、面瘫、三叉神经痛、失眠、焦虑等方面的应用。针对中风后遗症,我们将重点介绍其康复针灸的原则和常用的醒脑开窍、健脾益气、舒筋活络等穴位。对于失眠和焦虑,我们将重点讲解安神定志、疏肝解郁等方面的针灸疗法。 其他常见病症: 除了以上列举的病症,本章还将涵盖针灸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儿科疾病(如小儿感冒、厌食)以及亚健康状态(如疲劳、精力不济)等方面的应用。每一个案例都将力求详实,包括详细的病史、诊断、治疗过程和疗效反馈。 第四章:针灸的科学探索与未来展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疗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受着科学的检验和探索。本章将深入探讨针灸的现代科学研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针灸作用机制的现代阐释: 我们将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在针灸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这包括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解释针灸止痛的机理(如内啡肽的释放、神经递质的调节),从免疫学角度探讨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从内分泌学角度分析针灸对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从影像学技术(如fMRI、PET)揭示针灸对大脑活动的影响。这些科学研究不仅为针灸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佐证,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型针灸器械与技术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灸器械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本章将介绍一些新型的针灸器械,例如一次性无菌毫针、电针仪、艾灸盒等,以及它们在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优势。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远程医疗在针灸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与其他疗法的结合: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单一的疗法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疾病的需求。本章将重点探讨针灸与其他医学疗法的结合应用,例如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针灸与药物治疗的协同增效、针灸与物理疗法的互补等。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多学科协作在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周期方面的积极作用。 针灸的国际化与标准化: 针灸作为一项源自中国的传统医学,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本章将探讨针灸在国际上的推广现状,以及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将分析制定国际针灸标准的重要性,包括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命名统一、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以促进针灸在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 针灸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针灸疗法将朝着更加精准、个体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本书将探讨针灸在预防医学、个性化医疗、慢性病管理等领域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使针灸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医学瑰宝,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医道之光:古法针灸的现代传奇》,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科学的针灸世界。我们相信,通过对针灸理论、诊断、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的系统阐述,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针灸的价值,认识到其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针灸,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我不得不说,《火针治百病》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传统中医的认知。原本我以为火针就是一种比较粗暴的疗法,但阅读之后才发现,它蕴含着极其精妙的智慧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病症和对应的火针操作,他更像是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中医的思维世界。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火针为什么能“治百病”,其核心在于“扶阳固本,祛邪防病”的理念。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未病先防”的论述。作者认为,火针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通过周期性的保健性火针治疗,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他还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火针保健方案,这让我看到了火针疗法的广阔应用前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但难以根治的慢性病,如慢性胃炎、过敏性鼻炎等,都有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详细的火针治疗思路。这种严谨的医学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可信度和价值都非常高。它不是那种看了之后立刻就能“奇迹般”痊愈的书,而是一本需要细细品读,慢慢领悟,并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实践的书。

评分

第一段 “火针治百病”,这个书名乍一听,确实有点石破天惊,甚至带着点江湖郎中的神秘色彩。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它并没有我预想的那种夸夸其谈的疗效描述,也没有那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秘方”。相反,作者以一种非常沉静、严谨的态度,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地展开。他并没有直接断言火针能“治百病”,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阐述火针疗法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以及它在中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我尤其被作者对火针作用机理的细致剖析所吸引,比如它如何通过温通经络、扶阳固本、祛除寒邪等方式来发挥疗效。书中举例的病症,也并非那些被现代医学宣判“不治之症”的疑难杂症,而是更多地集中在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一些疼痛类问题上。比如,对于一些长期困扰的肩颈疼痛、腰腿不适,甚至是消化不良、失眠等,作者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火针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回避火针的潜在风险,反而反复强调了掌握好火候、针刺深度以及消毒的重要性,并告诫读者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任感倍增。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火针疗法的科普读物,它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古老的中医智慧呈现给大众,让我对这个古老的疗法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

评分

第三段 《火针治百病》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治病”,不如说它更像是在讲述一种“养生之道”或者“恢复平衡”的方法论。我被作者的行文风格深深吸引,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原理一一解读。书中的内容,让我对火针这个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疗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用火来刺激穴位,更重要的是,作者阐述了火针如何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来对抗体内的阴邪寒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体质调整”的章节,作者强调,很多疾病的根源在于体质的失衡,而火针恰恰是恢复这种平衡的一把利器。例如,他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火针来温补脾肾、调理肝郁,从而改善因体质虚弱或不调而引发的各种不适。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身体的“小毛病”,并非无药可医,而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唤醒它自愈的能力。书中列举的那些针对不同体质的火针应用,让我觉得既有针对性,又充满了智慧。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温和的老师,引导我认识自己的身体,并教会我如何用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去呵护它。

评分

第五段 《火针治百病》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古籍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无穷奥秘。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火针疗法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为惊叹的是,书中对火针在一些疑难杂症中的应用,虽然并非百分百的治愈率,但作者对于治疗思路的阐述,以及对疗效的客观评估,都让我觉得非常真诚。他强调,中医的治疗讲究“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火针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配合饮食、起居、情志等各方面的调理。这一点,对于当今社会许多急于求成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提醒。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经络与脏腑的对应关系”的讲解,以及火针如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的目的。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让我对中医经络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火针能够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病症。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适合那些对传统中医文化有浓厚兴趣,并愿意深入探索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读者。它需要你带着一颗学习的心去阅读,并带着一份实践的决心去尝试。

评分

第二段 读罢《火针治百病》,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并非一本追求奇效的“灵丹妙药”手册,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将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精华,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出来。书中所涉及的病症,从常见的感冒咳嗽,到稍微复杂一些的痹症,再到一些妇科杂症,作者都给出了相当具体的火针治疗方案。但绝非“一刀切”式的简单套用,他特别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寒热虚实,来灵活调整针刺的部位、深度和留针时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艾灸与火针的配合运用”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艾灸来增强火针的疗效,形成一种“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协同作用。这种将不同疗法有机结合的思路,让我看到了中医整体治疗的智慧。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临床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叙述得非常生动,从患者初诊时的症状描述,到火针治疗的过程,再到最终的疗效反馈,都清晰可见。这些真实的案例,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直观的学习范本。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适合那些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兴趣,并且愿意深入了解特定疗法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的宝贵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