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资产阶级民主观批判文选
定价:139.00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315906
字数:
页码:5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民主观批判文选》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在辨析、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民主观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西方民主及其对西方民主的批判;第二部分:民主分析,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第三部分: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从多层次、多角度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民主的虚伪性。编入本文选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撰写发表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院外专家学者撰写发表的文章。
目录
一
西方民主源流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
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内在矛盾分析
西方话语中的“民主陷阱”及其批判
自由主义民主“普世价值说”是西方文明的傲慢
“民主化”悖论与反思
“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
“民主指数”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西方民主测量的理论局限与政治反思
不平等的民主: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的演变
西方民主化研究的认识论反思
西式民主制度局限性的集中暴露——对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的反思
西方民主的衰败与中国民主的蓬勃生机
二
反思民主,探寻民主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主发展观
民主及民主的质量
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西方民主衰败的五大原因一一近期媒体对西方民主的反思
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一一兼评资产阶级与民主政治的神话
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马克思论民主的两种视角
论民主的内涵与外延
新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主政治逻辑的辨析
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四种理论形态及其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泛滥的深刻教训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
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社会主义宪政”这一提法
三
坚持人民民主,并不输理
坚持人民民主,完全合理合情合法
人民民主理论的历史稽考和当代价值阐释
中国道路的民主经验
论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明中的民主基因及中西民主观的异同
论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作者介绍
文摘
《资产阶级民主观批判文选》:
五 美国政治——金钱穿上了民主的外衣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刚刚结束,美国便遭遇了一场“谢司起义”(1786-1787),这引起了当时美国政界的恐慌,他们把所有的动荡都算在民主的账上,迫不及待地以法律和正义的名义熄灭民主之火。在此背景下,1787年,由包括汉密尔顿、麦迪逊、莫里斯、梅森、格里、伦道夫等所谓“国父”在内的55位政治精英召开的制宪会议,成为对民主的声讨会,他们把“民主”这个词与“动荡”“愚蠢”“过分”“危险”“罪恶”“”等联系在一起。后,他们起草的那份“文件”,只有39人签署,13个州总共不到2000人投票通过,便成为这个新国家的宪法。近,有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讲述美国制宪过程的书,认为,从立宪内容与民主的关系来看,美国费城制宪是反民主的奇迹。
既然美国的国父们对民主很反感,他们当然不愿建立一个由众议院主导(或民意主导)的政体,而是通过各种制度设计来削弱众议院的权力。一是分割立法权,设立上议院(参议院),由具有身份、地位与财富的“高贵人士”组成;二是赋予总统“帝王般的权力”,使他的政治地位高于议会,有人把美国总统看成是选出来的君主;三是赋予具有贵族色彩且不受民意影响的高法院可以宣布立法无效。因此,人们天真地以为美国的两院制、三权分立是民主的象征,谁知道这种设计的本意正是为限制民主。他们的目的是使少数人的财产权得到保护,而且通过宪法使之长期得到保护。于是,那些财大气粗的显赫家族稳稳地掌控着国家权力,从亚当斯、汉密尔顿、哈里逊到罗斯福,再到肯尼迪、洛克菲勒等家族都曾风云一时。
如今,美国选举已经成为“钱举”。2010年1月,美国联邦高法院通过了一项取消政治献金限制的法律规定,金钱的巨大力量使美国选举的公正性荡然无存。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两党候选人奥巴马、罗姆尼千方百计讨好富人,以为大选筹款,结果总体花费达60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烧钱的大选”。2011年5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名利场》杂志上发表题为《1%的人所有,1010的人统治,1%的人享用》的文章,指出美国1%的人每年拿走1/4的国民收入,控制了40%的财富,所有美国参议员和大多数众议员赴任时都属于“10_10者”的跟班,靠“1010者”的钱留任,他们明白如果把这“1%者”服侍好,则能在卸任时得到犒赏。“钱权模式”导致总统大选后权力向金钱倾斜,如在小布什大选筹款中贡献大的“先锋”俱乐部,竟有43人被任命要职,其中2位担任部长、19位出任欧洲各国大使。而小布什之所以在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中受益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大公司都是布什竞选时的主要赞助者。美国大的两家住房机构房利美、房地美的问题在20年前就被发现,但由于它们花费大量资金游说而被放纵,致使监管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终成为催生世界金融危机的重大拐点。“钱权”模式使得富人们控制了美国,也绑架了世界。①
……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学术背景储备。我不是说它晦涩难懂,而是它所讨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你不能抱着快速浏览的心态去对待。我花了很长时间在某些关键的论证段落上,因为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需要结合大量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语境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例如,在探讨某个核心概念时,作者会引用好几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观点,然后进行精妙的对比和批判,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层次。它不是那种提供简单答案的“速成读物”,更像是一场深入思想迷宫的探险,需要你不断地在不同的知识节点间跳转和连接。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对时代特征的精准刻画,那些描述仿佛自带锐利的刀锋,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某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对于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醒目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重量感。我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种沉稳的气质拿住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书籍那样追求花哨,而是更专注于内容本身的质感。从目录上看,内容的跨度和深度都非常惊人,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细致,去剖析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行文上的那种毫不妥协的清晰度,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能让人感受到思路的畅通无阻。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许多过去模糊的概念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深思“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潜在后果”。这种对基础假设的不断追问,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品质。整体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能为任何严肃的思考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高超的叙事策略。它并非按照时间线或者简单的主题罗列,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方式,每一章都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构建更深层次的批判,形成一种步步紧逼的态势。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在感到理论压力(即被新的观点冲击)的同时,又被引导着去探索下一个层次的论证,让人欲罢不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高度抽象的社会学和政治哲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将理论与现实案例巧妙结合的能力。他不像有些纯理论家那样只在象牙塔里空谈,而是总能将最晦涩的论点锚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使得抽象的批判立刻变得鲜活而具有现实的紧迫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批判的工具,更在于它成功地重塑了读者看待权力、社会结构乃至个体能动性的底层认知模型。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催化剂。
评分从排版和印刷质量上讲,这本书的处理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的显色度也达到了上乘水准,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满意的是注释系统——那些详尽的脚注和尾注,为每一个关键论述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经常会因为一个引用而跳转到书的后半部分查证,而这本书的索引和交叉引用做得极其到位,查找起来毫不费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实体化展现。我个人认为,如此精良的制作工艺,完全配得上其内容所蕴含的巨大思想价值,放在书架上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象征着对知识的郑重对待。
评分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啃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冷峻”。他没有过多地使用煽情的语言或者迎合大众口味的表达方式,一切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演和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之上。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角力,你需要不断地用自己的既有认知去对抗作者构建的新框架。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他对某些既有理论的“去魅”过程,那些曾经看起来无比神圣和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在作者的笔下被一层层剥开,露出了其历史的局限性和逻辑上的潜在矛盾。这种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能力,是非常难得的。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反驳点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参与,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本书无疑成功地激发了我的这种求知欲和挑战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