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汪维辉著的《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精)》研究汉语中的100个核心词,通过广泛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理清这100个核心词的历史演变线索及方言分布情况,为读者提供有关每个词的详细资料。在充分占有材料、详尽准确描写的基础上,探讨核心词历时演变的客观规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概述汉语核心词研究的相关问题及本书的主要结论。下编“分论”,分词类逐个描述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情况,每个词条包括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时演变、方言差异、小结诸项,其中历时演变和方言差异是研究的重点。本书还有三个附录:分别是6篇关于核心词演变的论文、100核心词历时演变简表和100核心词方言分布简表。 汪维辉 著 汪维辉,浙江宁波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汉语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出版著作《汉语词汇史新探》《有名中年部言学家自选集·汪维辉卷》《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等8种,发表论文160余篇。著作《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获得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和教育部二等奖,《<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获得教育部二等奖。初捧此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教材,但翻阅之后,才发现它竟有着引人入胜的叙事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词汇的增减或意义的漂移,而是将每一个核心词的“生命史”都讲述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故事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时空,去聆听古人的言谈,去感受近代知识分子在引入外来概念时如何“改造”和“重塑”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研究的门槛,让像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现代汉语中一些“新造词”的分析角度,既批判性又充满理解,展示了语言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使用的语言习惯,明白了我们今天说话的方式,是无数代人智慧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佩服。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理论模型,而是采用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历史回归现实的组织方式。首先搭建起一个关于“核心词”的理论框架,然后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类别的词汇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对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与描述具体事物的词汇,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语境依赖性”的讨论部分,那段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将复杂的语言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每一次当我感到思维有些涣散时,总能被书中精妙的过渡句或一个恰到好处的古代引文重新拉回专注状态。读完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的语言直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问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维立体了。
评分这本《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过程中,那些看似寻常的词汇背后隐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脉络,简直让人惊叹。比如书中对某些核心动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变迁的探讨,真是细致入微。我以前读书时只是觉得这些词的用法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它们的“理所当然”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和无数次语言实践的筛选。作者在梳理这些词汇演变轨迹时,引用的例证非常丰富,从古代文献到现代报刊杂志,跨度极大,这使得整个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含义的词语,分析得尤为透彻,让人不禁思考语言是如何与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词汇学的专业论著,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历史画卷,通过语言这扇窗户,我们得以窥见时代精神的流转。对于任何一个对汉语有深度学习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浸式”。作者在描述某些词汇的“历史迷雾”时,那种探索和追溯的笔触,非常有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失落”或“边缘化”的核心词的追忆,它们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鲜为人知,这让我对语言的易逝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对语言遗产的尊重和抢救式的书写,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作者在论述“现状”时,那种冷静的观察和审慎的判断,又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避免了主观臆断。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汉语这个复杂系统的认知,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使用,而是开始探究其内在的结构与灵魂。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力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其学术视野的广阔。作者似乎并未将研究局限于传统的汉语言学范畴,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传播学的视角。例如,书中分析某个核心动词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使用频率差异时,简直就是在做一次微观的社会分层研究。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对汉语“现状”的描述更加立体丰满,不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书中引用的数据图表虽然是学术研究的必备,但处理得非常得体,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又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对于那些希望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理解汉语“核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它教会我,研究一门语言,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研究使用这门语言的人群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