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瓜类蔬菜设施栽培
定价:20.00元
作者:陈学好 等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091811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瓜类蔬菜设施栽培》介绍了瓜类蔬菜是蔬菜市场及大众消费的种类,为了保证市场供给,越来越多菜农采取设施栽培的方式。本书详细介绍了黄瓜、南瓜、苦瓜、西葫芦等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内容分别包括生物学特性、设施类型、品种类型及选择、培育壮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分级、包装、贮藏等。
目录
出版者的话
章 黄瓜设施栽培
一、黄瓜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性状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栽培黄瓜的设施类型
(一)塑料薄膜日光温室
(二)塑料大棚
三、栽培黄瓜的品种类型
四、黄瓜设施栽培技术
(一)黄瓜育苗
(二)黄瓜设施栽培季节
(三)黄瓜设施栽培茬口模式
(四)大棚黄瓜春提早栽培
(五)日光温室黄瓜越冬栽培
(六)可控环境温室黄瓜长季节栽培
五、黄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一)主要病害
(二)主要虫害
六、设施栽培黄瓜连作障碍及克服途径
七、黄瓜贮藏与运输
(一)贮藏
(二)运输
第二章 苦瓜设施栽培
一、苦瓜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性状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三)生长发育周期
二、苦瓜栽培类型与季节
(一)苦瓜栽培类型
(二)苦瓜主要栽培品种
(三)苦瓜栽培季节
三、苦瓜设施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二)培育壮苗
(三)栽培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四、苦瓜采收、分级包装及贮藏保鲜,
第三章 南瓜设施栽培
一、南瓜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长发育周期
(三)生长发育动态
(四)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南瓜主要品种
三、南瓜栽培类型及季节
(一)塑料小拱棚及双膜覆盖早熟栽培
(二)塑料大棚早熟栽培
(三)夏秋遮阳网覆盖栽培
(四)大棚秋延后栽培
(五)日光温室越冬栽培
四、南瓜病虫害防治
(一)南瓜病害防治
(二)南瓜虫害防治
第四章 西葫芦设施栽培
一、西葫芦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长发育周期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西葫芦栽培类型及季节
(一)栽培类型
(二)栽培季节
三、西葫芦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二)培育壮苗
(三)栽培管理
四、西葫芦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害防治
(二)主要虫害防治
五、西葫芦采收、分级包装及贮藏保鲜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设施瓜类蔬菜的“环境调控”的阐述,简直是一门艺术。我一直以为设施栽培就是“搭个棚子”然后“随便种”,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环境调控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陈学好教授等人并没有将环境调控简单地归结为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而是将其延伸到了光照、二氧化碳、通风等多个维度,并且强调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以及它们在保温、透光、通风等方面的性能差异。然后,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瓜类蔬菜的生长习性,来优化棚内的环境参数。例如,黄瓜对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要求较高,而番茄则对二氧化碳浓度更为敏感。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环境因素组合对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以及这些速率的变化如何最终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遮阳网、补光灯、CO2发生器等设备,来人为调控棚内的光照和CO2浓度,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此外,书中还详细阐述了通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通风来调节棚内温度、湿度,排出有害气体,补充新鲜空气。这种对环境要素的精细化管理,让我看到了设施农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几个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于设施瓜类蔬菜生产中“精细化”的极致追求。作者陈学好教授等人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种植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挖掘出了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例如,在番茄的设施栽培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番茄品种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光照、温度、湿度条件下的生长反应。这让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品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品种的特性来调整栽培管理措施。书中对于番茄的授粉和坐果技术有专门的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控环境因素、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甚至人工辅助授粉来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特别是关于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数据范围和调控方法,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时候自己种的番茄会出现畸形果或者落花落果的情况。此外,书中对黄瓜的病虫害防治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不仅仅是列出常见的病虫害,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易感时期。然后,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并且详细介绍了多种防治方法的组合应用,例如,如何在生长初期通过调整环境来降低病害发生几率,如何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以及在必要时如何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化学防治手段。书中还强调了对农事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比如在嫁接、整枝打叶等操作过程中,对工具的消毒、操作的力度、去除的部位都有明确的指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对最终的收成产生蝴蝶效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一个“种植者”转变为一个“管理者”,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评分这本书在设施瓜类蔬菜的营养管理方面,为我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指导。陈学好教授等人并没有将营养管理仅仅停留在“施肥”的层面,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养分平衡”和“精准施肥”的理念。书中首先详细阐述了瓜类蔬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特点,比如幼苗期需要较多的氮肥,开花结果期需要大量的磷、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性。然后,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肥料的特性、养分含量以及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肥料的作用机制。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详细讲解。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土壤养分检测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并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检测结果,科学地制定施肥方案,避免盲目施肥和养分失调。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施肥方式,如基肥、追肥、叶面喷肥等,以及它们在不同作物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应用。特别是在水肥一体化方面,书中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术指导,包括如何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土壤湿度、气温等因素,精确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实现水肥的高效利用。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不同瓜类蔬菜对特定营养元素的需求差异,例如番茄对钙、镁等中量元素的需求较高,而黄瓜对钾肥的需求量也很大。书中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量可能导致的生理症状,这对于我及时发现和纠正营养失调问题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瓜类蔬菜的“智能化”栽培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环境自动调控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部分。作者陈学好教授等人并没有将这些高科技概念束之高阁,而是将其与实际的设施栽培场景紧密结合,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书中详细介绍了传感器在设施内的部署,比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等,以及这些传感器如何实时监测环境数据。更重要的是,书中阐述了如何将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指导农事操作。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温室内的温度过高时,自动调控系统可以联动开启风机、湿帘等设备进行降温;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值时,自动灌溉系统就会启动。这种“数据驱动”的农业生产模式,让我看到了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巡查和病虫害监测,以及如何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判断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这些内容虽然在技术层面相对前沿,但作者的阐述清晰易懂,并且都落脚于实际的应用价值,让我觉得这些技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能够切实地解决生产中的痛点。书中还专门探讨了不同瓜类蔬菜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来设计和优化自动调控策略。例如,番茄对光照要求较高,而黄瓜对湿度更为敏感。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设定不同的环境参数和调控阈值,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智慧农业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农业,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生产。
评分这本书的“经济效益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章节,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设施瓜类蔬菜的生产。陈学好教授等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技术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探讨了如何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最大化经济回报。书中详细分析了设施瓜类蔬菜的生产成本构成,包括建造成本、运营成本、人工成本、物资成本等,并提供了不同类型设施的成本效益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在投资回报率上的差异。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市场需求分析,包括当前市场上的主要瓜类蔬菜品种、消费者的偏好、价格波动规律等。这为我提供了制定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的重要参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品牌建设”和“差异化营销”的讨论。作者鼓励生产者要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采取一些差异化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通过提供有机认证、绿色认证,或者发展特色品种,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营销渠道,来拓展销售半径,提高产品知名度。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本书让我明白,要想在设施瓜类蔬菜产业中取得成功,不仅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科学的营销策略。
评分这本书在“设施瓜类蔬菜的采收与贮藏”部分,为我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如何“种”好,而对采收和贮藏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陈学好教授等人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意识到了这两个环节对于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性。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瓜类蔬菜的最佳采收时期和采收标准,并强调了采收时机的选择对果实品质、耐贮性以及后续商品价值的直接影响。例如,对于番茄,书中区分了不同成熟度的采收,以及不同成熟度番茄的用途和贮藏要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采收方法,如手工采摘、机械采摘等,以及在采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果实的损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采后商品化处理”的内容,包括采前预冷、分级、清洗、消毒、包装等一系列环节。书中详细解释了这些处理环节的目的和操作方法,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地延长果实的货架期,保持果实的鲜度和品质。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各种瓜类蔬菜的适宜贮藏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以及不同贮藏方式(如冷藏、气调贮藏等)的应用。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希望将自己种植的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提升经济效益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在阅读这本书关于“设施瓜类蔬菜的病害发生规律与诊断”的章节时,感到受益匪浅。陈学好教授等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病害名称,而是深入到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剖析。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真菌、细菌、病毒性病害的致病机理,以及它们在设施环境中的传播途径和潜伏期。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病害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而有些病害则会潜伏很长时间才发作。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诊断方法。例如,通过观察叶片、茎、果实等部位的病斑特征,来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病害图片,这些图片非常清晰,能够真实地反映病害在不同阶段的症状,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进行了专门的章节介绍,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发生条件、侵染方式、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植物病理学”的讲解感到震撼,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病害的发生,都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产物,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应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是有效防治病害的前提,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评分我非常赞赏这本书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所提供的内容。在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如何减少农药的使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已经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陈学好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病虫害,更重要的是,它们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方法和适用性。例如,在生物防治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来控制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并提供了在设施环境中应用天敌的策略和注意事项。此外,书中还重点阐述了利用微生物农药(如 Bt、白僵菌等)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并解释了这些微生物的杀灭机制。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抗性管理”的内容。作者强调,单一的防治方法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性,因此必须采取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结合物理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手段,来延缓或阻止抗性的产生。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诱捕器、性信息素等物理和生物诱杀技术,来监测和控制害虫种群。对于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书中也提供了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大蒜素、辣椒素等)或生物刺激素来增强作物自身抗性的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更是提供了一种“生态智慧”,引导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在品种选择与优良种质资源利用方面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设施栽培中,选择适宜的品种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陈学好教授等人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几个市场上的热门品种,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品种在抗病性、耐逆性、适应性、商品性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设施环境下的表现。书中详细列举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瓜类蔬菜品种,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我今后的品种选择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章节,虽然这些内容相对比较专业,但作者的阐述清晰易懂,让我能够了解到育种专家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培育出更优质、更抗逆的品种。书中还强调了对优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鼓励读者关注一些地方特色品种和野生种质资源,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资源中的优良基因引入到栽培品种中。对于设施栽培而言,抗病性是选择品种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品种对常见病害的抗性水平,以及如何根据当地的病害发生情况来选择抗病品种,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不同品种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差异,比如有些品种更耐高温,有些品种则更耐低光照。这让我明白,品种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栽培环境和目标来动态调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花哨的插图,这让我立刻感受到它是一本扎实、注重内容的学术著作。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作者陈学好教授等人在开篇就对当前我国设施瓜类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为整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他们详细阐述了各种瓜类蔬菜(如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等)在设施栽培中的关键技术要点。这部分内容对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宝藏。书中不仅涵盖了从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到移栽定植、水肥管理,再到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的全过程技术,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分解和讲解。例如,在水肥管理方面,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肥料的名称和使用量,而是结合了瓜类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提出了精准施肥的理念,并详细介绍了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来调整灌溉量和施肥量。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常见的瓜类蔬菜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进行了详尽的病理分析和防治策略介绍,很多方法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比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一些高效低毒农药的选择性使用。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书中的图表和插图也恰到好处,虽然数量不多,但都非常精炼,能够准确地传达关键信息,例如不同育苗盘的结构示意图,不同类型大棚的透光率比较图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充分展现了其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的双重优势,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