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看南昌起义 李弘 9787562615798

放眼看南昌起义 李弘 97875626157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弘 著
图书标签:
  • 南昌起义
  • 中国近现代史
  • 红色历史
  • 李弘
  • 军事历史
  • 革命历史
  • 历史人物
  • 国民革命
  • 八一建军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615798
商品编码:293772608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放眼看南昌起义

定价:33.00元

作者:李弘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626157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南昌起义以其恢宏气魄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彪炳于中国现代史册,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八一起义,南昌才成为了“英雄城”,人民军队才开始了其光辉的历程,中国党的历史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社会的进程才有了一个大的飞跃。研究和宣传南昌起义,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传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本书以大量史实为依据,真实反映了当时南昌起义的全过程。

内容提要


1927年8月8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 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本书查阅和借鉴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真实反映了当时南 昌起义的全过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南昌的风,革命的火》 内容概述: 《南昌的风,革命的火》是一部以恢弘史诗般的笔触,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上那一抹耀眼却又充满牺牲的红色印记——南昌起义的书籍。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的起承转合,而是旨在还原历史的温度,探寻革命的初心,展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群有志之士如何怀揣着民族救亡的理想,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推翻旧制度、创建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本书的主线围绕着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起义展开。然而,作者的视野并未局限于起义当天的枪声与血火,而是将读者带回到起义爆发前的复杂历史背景下。我们将一同审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军阀混战的乱象,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腐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何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不得不选择武装斗争的道路。 本书的叙事将从多个维度展开,力求呈现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故事画卷。 第一部分:暗流涌动,革命前的中国 这一部分将着重描绘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我们将深入了解北洋军阀时期国家分裂、民生凋敝的惨状,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盘根错节。同时,国民党右派的背叛与屠杀,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本书将详述国民党背叛革命的进程,以及其对共产党人造成的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如何确立“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正确方向,以及如何为南昌起义的爆发积蓄力量,都将得到细致的呈现。我们将探寻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斗争,他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第二部分:决战南昌,血色黎明 南昌起义,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将是本书的核心。作者将以沉浸式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临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夜晚。 人物群像的塑造: 本书将重点刻画参与南昌起义的各位重要领导人物,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我们不仅将看到他们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更将深入了解他们在起义前后的思想斗争、决策过程,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质和人生轨迹。这些鲜活的人物群像,将构成起义最动人的篇章。 起义的策划与准备: 书中将详细阐述起义的酝酿过程,包括中共中央的指示、前敌委员会的成立、起义计划的制定,以及各部队的动员和准备。我们将了解起义的复杂性,以及领导者们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克服重重困难,将起义付诸实践。 枪声的回响: 起义当天的战斗将是本书最紧张激烈的部分。我们将细致描绘战斗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从占领重要据点,到与敌军的激烈交锋。本书将力求还原当时的战场氛围,展现革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对起义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战役、战术运用,以及各个部队的表现,都将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 起义的意义与影响: 本书不仅关注起义的过程,更会深入探讨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它犹如划破黑暗的黎明之光,为中国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其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第三部分:艰难跋涉,星星之火的燎原 南昌起义的胜利只是一个开端,随之而来的是更加艰辛的征程。本书将继续跟随起义部队的步伐,展现他们如何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经历艰难的南下转战,最终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河坝的抉择: 起义部队在三河坝的战斗,虽然未能改变南下失利的结局,但其英勇的阻击精神,为保存革命火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详细分析三河坝战役的战略意义和战术部署,展现战士们的壮烈牺牲。 转战湘南: 在遭遇重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如何克服饥寒交迫、疾病肆虐等困难,坚持革命斗争,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到湘南地区,在农村开展革命活动,这些感人的故事将一一呈现。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本书将详细描绘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场景,以及这次会师对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意义。 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革命走上了新的道路。本书将介绍根据地早期建设的艰辛,包括土地革命、红色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以及毛泽东等革命家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四部分:历史的回响,精神的传承 在对南昌起义及其后续斗争进行详尽回顾的同时,本书还将深入思考这场革命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理想的温度: 作者将力图展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理想。这种理想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支撑他们穿越黑暗,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牺牲的厚度: 本书将不回避革命斗争的残酷与牺牲。那些在血与火中倒下的战士,他们的名字或许鲜为人知,但他们的奉献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通过对牺牲的描绘,来衬托革命的宝贵。 启示的深度: 站在今天的时代,回望南昌起义,我们能够获得怎样的启示?本书将尝试探讨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以及如何将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书特点: 《南昌的风,革命的火》并非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的作品。作者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将宏大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本书力求做到: 史实严谨,考证详实: 参考文献广泛,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叙事生动,引人入胜: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 人物鲜活,立体丰满: 刻画革命先辈的形象,展现其思想情感。 意义深远,启迪后人: 探讨革命精神的价值,引发读者思考。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特别是希望深入了解南昌起义及其历史意义的读者。通过阅读《南昌的风,革命的火》,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也将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光是“放眼看”这三个字,就带有一种宏大叙事的视角和深入剖析的意味,让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将南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审视和解读的。我常常在想,教科书上那些简洁的叙述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鲜活的细节和复杂的考量。一部好的历史著作,绝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应该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时代精神的捕捉。我特别期待作者能跳脱出传统的叙事框架,也许会从当时的社会思潮、底层民众的反应,甚至是当时国际环境的微妙变化等多个维度切入,去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南昌起义图景。比如,当时年轻的革命者们怀揣着怎样的理想与迷茫?他们的决策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中艰难形成的?这种期待,源于我对历史真实性的渴求,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的豪迈,更有其背后人性的挣扎与时代的困境。能够“放眼看”,意味着作者可能试图找到一种超越特定立场的观察点,以期达到一种更接近历史本真的洞察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那种厚重感就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沉甸甸的分量,让人感觉这绝非泛泛而谈的读物。我个人对军事史料的兴趣一向浓厚,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于“人”的刻画。南昌起义,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产点燃的火种。我衷心希望作者能在叙事中,为我们呈现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做出关键抉择的个体生命面貌,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家庭背景、他们最终的选择,是如何被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所塑造和催化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幕后的策划者,他们的战术部署、后勤保障,以及在战前夜的心理博弈,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那样,将那些尘封的档案、幸存者的口述,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叙事之中,那么它所产生的历史现场感将是无与伦比的。我期待读到的是充满张力、富有个性的历史画卷,而非冰冷的年表罗列。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的名字是李弘,这让我对成书的学术背景产生了一点兴趣。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尤其在处理敏感且重要的历史节点时,是至关重要的。我非常关注作者引用的史料来源是否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他是否仅仅依赖于单一的官方档案,还是穷尽了各种可能的二手研究、回忆录乃至海外资料进行交叉验证。一个扎实的研究,必然是建立在海量、审慎的文献工作之上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近乎“考古”式的求真精神,而非基于某种既定政治框架下的“填补式”写作。这种对细节和出处的执着,往往是区分严肃历史作品和通俗读物的分水岭。如果此书能展现出对史料批判性分析的功力,并能在叙述中巧妙地将学术考证的严谨与流畅的文字叙事结合起来,那无疑将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书籍,往往在侧重宏观战略部署的同时,会忽略掉事件发生地——南昌这座城市本身的社会生态和文化底蕴。南昌起义并非发生在真空中,它是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土壤中孕育出的果实。我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将“看”的视野真正扩展到城市肌理之中,描绘出起义发生时,南昌城内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恐慌、他们的支持、他们的冷漠,这些构成了历史背景的“底色”。这种地方史的融入,能极大地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可触碰性。如果作者能通过对城市地理、民俗文化的细致描摹,来映衬革命浪潮的冲击,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军事史著作,它将是一部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人文变迁的生动记录。

评分

从书名来看,作者李弘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观察角度,这让我对这本书的“观点性”充满了好奇。历史的解读从来不是单向度的,尤其对于像南昌起义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立场,都会投射出不同的光影。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历史的“灰色地带”——那些充满争议、尚无定论的事件和人物评价。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其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析。我希望作者能够坦诚地指出史料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独到的见解,而非简单地迎合主流叙事。比如,对于起义初期内部的分歧是如何被化解或激化的?这种对复杂性的坦然面对,恰恰体现了一部严肃历史著作的学术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被挑战”的阅读体验,即我的既有认知被更丰富、更具思辨性的材料所冲击和更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