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长征
定价:28.00元
作者:李庆山
出版社:中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801995353
字数:42.2000
页码:3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历时两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三个主方面军历时两年整,行程几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都就有一次遭遇战,经过15个省份,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组的包围,打败或躲过追击的国民党大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奇迹。
本书详细生动地记述了在1934-1936政治军事斗争的始未,重现了改写中国历史的22个月,使读者全面了解长征鲜为人知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细节。70年过去了,长征那传奇般的英勇精神和坚忍不拔的英雄主义气概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庆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战略研究员,大校军衔。曾从事国际军事、战争战略、军史研究近20年,完成多部学术著作和数十部军事科普读物,如:《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未来世界军事报告丛书》、《八一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开国元勋的晚年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过去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略显片面和概念化,总觉得那些英雄人物是高高在上的。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去神化”的努力,它并没有回避那些英雄人物身上的局限性、他们做出的艰难妥协,甚至是早期的失误和内心的挣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立体和复杂的历史人物群像。比如,对某些关键人物在压力下的性格变化和决策反复的刻画,让读者得以窥见光环背后的汗水与不确定性。这种诚实的态度,反而使得历史的崇高感不减反增,因为它展现了伟大的成就恰恰是在克服了无数凡人弱点和现实困境后才得以实现的。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与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关注,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对历史进程的敬畏,也有对书中人物的共情。它是一部令人信服、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佳作,它挑战了既有的、扁平化的记忆,提供了更具层次感的历史认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地理与生存哲学”的考察。那些描绘行进路线的章节,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中国地理课。作者将自然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从高原的缺氧反应到河流的阻隔作用,再到不同地域的物资补给,无一不被纳入考量。这种将“人”的意志置于“天”的考验之下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拓宽了历史分析的维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后勤保障体系的详细描述,这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最致命的环节。通过这本书,我深刻理解到,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不如说是一场人类对极端生存环境的极限挑战与最终的胜利。它不仅仅关乎政治和军事,更是一曲献给人类适应力和意志力的赞歌,读完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题材有点望而却步,总担心会陷入冗长、说教的泥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技巧却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当事人的私人信件片段,这使得原本冰冷的事件链条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性。那种从宏观的军事部署,瞬间拉回到某个士兵在寒夜里写给家人的寥寥数语之间的跳跃感,极富张力。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单线叙事,此书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展现了多维度的视角,让人理解到,历史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无数次个体选择和复杂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导演,观看着一部制作精良、细节丰富的历史纪录片。这种叙事上的创新和对人性的关注,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和感受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翻时便被其扑面而来的史诗感所震撼。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仅仅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行军途中的气候变幻,还是关键决策会议上的唇枪舌剑,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置身于那硝烟弥漫、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之中,切实体会到那些革命先辈们所承受的巨大身心煎熬与坚不可摧的信念。特别是一些对战略部署和战术演变的分析,深入浅出,即便对于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说,也能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高瞻远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既定历史事实的梳理与再现,更在于它挖掘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人”的故事,那些鲜活的面孔和他们的抉择,让人在敬佩之余,更添一份深刻的共鸣与反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牺牲”与“理想”的重量。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史料可靠性的读者,对于任何宣称“权威”的历史作品,我都会带着审慎的态度去考察其引用的基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扎实,看得出作者团队在史料的搜集、比对和考证上下足了功夫。参考文献的详尽程度令人赞叹,几乎每一个关键论断背后都有清晰的来源标注,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公信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资料的堆砌上,而是将这些繁杂的史料有机地编织成一个严谨而富有逻辑的整体。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的处理方式也显得非常成熟和客观,没有简单地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了当时决策者所面临的困境与权衡,体现出一种高水平的学术良知。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并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和参考的基石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