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中国特色倡廉制度创新研究
定价:68.00元
作者:杨绍华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802169760
字数:
页码:4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制度建设在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中的根本作用,对于建设廉洁政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构建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管好权、用好权,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中国特色倡廉制度创新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政治目标,着力构建关住权力的“制度铁笼”,加强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研究的力作。
著作系统论述了新形势下倡廉制度建设的目标要求,针对当前腐败易发多发的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医药购销等重点领域,环境保护、社会中介组织、干部人事、司法等重要部门,以及廉政风险防控、防止利益冲突、绩效管理、行政问责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提出了许多对策措施。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得到中央纪委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家学者的认可。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中国特色倡廉制度创新研究》内容丰富,前瞻性、针对性、应用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借鉴价值。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同志亲自作序,称这是一部深入研究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系统阐述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倡廉制度体系,可供社会各界广大读者阅读、党建工作者研究、纪检监察工作者参考的好书。
目录
建设廉洁政治 要把法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虞云耀
导论
章 倡廉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倡廉制度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第三章 中国特色倡廉制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宝贵经验
第四章 新形势下加强倡廉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五章 重点抓好四项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六章 重点领域倡廉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七章 重要部门倡廉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八章 关键环节倡廉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九章 提高倡廉制度执行力
附录 近年来倡廉主要法规制度目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杨绍华,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法学博士。长期从事党的建设、民主法制、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文章的编辑工作。在《求是》、《人民日报》、《中史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党建研究》等全国报刊和核心刊物发表理论文章七十多篇。参加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课题《中国党执政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课题《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拒腐防变机制问题研究》及《求是》杂志在全国范围招标的重点课题二十多个。主持并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党执政方式问题研究》(批准号:06BKS020),获全国社科规划办结项审批成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对话感,但又巧妙地融入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它并非那种枯燥的说教式文本,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带着你层层剥茧地审视那些看似固化却又亟需变革的权力运行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没有过度渲染矛盾或夸大成就,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描摹制度的张力所在。在阐述“制度创新”的部分,作者似乎花费了极大的心力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既考虑了历史的延续性,也充分考量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的内涵至关重要。读到这里,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对照自己对相关领域的一些零散认知,进行自我校准。这种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写作手法,无疑是成功的高级学术普及的标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答案,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证过程中所引用的资料翔实且具有说服力,这极大地增强了其观点的可信度。它不是空穴来风的理论臆想,而是建立在大量一手资料和深入调研基础上的理性建构。尤其是在探讨某些具体制度设计细节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练和务实。他没有陷入西方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着重于探讨如何将普适性的廉洁原则,巧妙地融入到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和组织结构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智力工程。这种“在地化”的创新研究,使得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可操作性”的重量感。每当读到一个关键性的论断时,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那是无数次的数据比对、无数次方案的推演才得出的审慎结论。对于任何关心国家治理效能、对制度建设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去理解如何在保持制度主体性的同时,实现反腐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匠心独运,逻辑链条异常清晰,层层递进,没有丝毫拖沓或重复。它仿佛为读者设计了一条从宏观到微观的考察路径。起始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石,中间部分深入剖析了现有框架下的痛点与创新可能,而收尾部分则着眼于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与未来展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过渡章节的处理,他总能用一句精炼的总结,将前一章节的讨论引向下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种流畅的衔接让人在阅读时几乎感受不到阅读障碍。这种行文的“呼吸感”,是很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做到了极高的可读性,这对于拓宽其读者群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报告,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治理者的“行动蓝图”的初稿,充满了对现有权力运行模式的深刻反思,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指明了制度优化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严肃。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引人入胜的标题所吸引,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即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治理环境中,构建起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有效约束权力的制度框架。阅读前,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要有扎根于中国本土实践的创新性思考。书中的引言部分,作者便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娓娓道来,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将廉政建设置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中去审视。这种开篇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探究欲,让人忍不住想深挖下去,看看作者是如何庖丁解牛般剖析现有制度的运行逻辑,并提出他独到的“笼子”构建之道的。整体而言,初印象非常正面,它传递出一种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研究态度,让人相信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的口水话,而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智识结晶。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层触动,在于它所传达出的一种积极且负责任的知识分子情怀。它不是在抱怨问题,而是在积极地寻找出路。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作者那种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关怀所打动。这种情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论文范畴,拥有了一种近乎公共产品的价值。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权力”和“制度”的传统认知,引发了许多关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监督”的深度思考。这种由内而外的观念冲击,是阅读一本真正优秀书籍的标志。它不仅填充了知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观察问题的思维框架。对于那些希望在专业领域深耕,同时又肩负社会责任的年轻学者或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它提供了一种成熟、理性和富有建设性的治理智慧,引导我们以更成熟的视角去面对和解决那些棘手的制度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