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8中国年谱
定价:38元
作者:连玉明,武建忠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2217966
字数:200000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活是没有假如的。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2008年是我们行进中的坐标,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但脚下的路、路上的辙、辙上的印记却会深深地铭刻我们的记忆中,也许这些印记会使我们的前行更自信、更稳健、更豪迈。
人总要经历许许多多的跨越。每个跨越中既充满着希望,也潜伏着危机。我们期待着春天的永恒,我们却经历着冬天的考验。紧迫感和危机感时刻伴随着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若能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在烦恼中关照烦恼,在悲哀中悲哀,在贪婪中拯救贪婪;在每一个生活的片断中保持坚毅的心情、豁达的气度、宽广的胸襟,在每一个生命的历程中弘扬善良、温厚、友谊、爱和勇气,那么,我们就会排除彷徨,战胜磨难,节制欲望,拒绝诱惑,在困境中坚定信心,从危难中积聚力量,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有结伴而行的激情,也要有独自高歌向前的豪迈:要有正视困惑的勇气,又要有搜寻出路的毅力;要有自豪感,更要有危机感。繁荣的创造是轰轰烈烈的,而危机的到来却是不知不觉的。冬天来了,冬天会很冷。一个智者说,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谁有棉衣,谁就会活下来。
我们每一个人,准备棉衣了吗?
目录
作者介绍
连玉明,城市专家、城市战略规划师,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社长。 连玉明教授同时担任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究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城市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
文摘
序言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和内页的色彩搭配,显得相当朴素,甚至有点不符合当下市场对“畅销书”的审美期待。它没有花哨的图表或醒目的插图来吸引眼球,全凭文字的力量来立足。对于追求视觉冲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劝退因素。但是,恰恰是这种近乎学术专著的克制感,反而为其内容增添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它拒绝了浮夸,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内容的精确性和详实性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时期文化思潮的梳理部分,它没有用那些时髦的术语去套用,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那一波思想浪潮的真正源头和流向。这种“内敛的力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必须通过阅读的深入才能被充分体会,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专注度。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一股历史的尘埃气息扑面而来,尽管我手中拿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崭新的印刷品,但字里行间却仿佛带着那个特定年份的温度和脉搏。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相当讲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密集的年份记录时,不至于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对重大事件的切入点选择,往往不是那种人尽皆知的头条新闻,而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忽略,但对理解当时社会思潮有着关键作用的细节。比如,某个地方性政策的微调,某个新兴产业的萌芽,都被细致地勾勒出来。这让阅读过程不再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更像是一场侦探式的探寻,去拼凑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时代侧面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说教,反而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逝去的日常与宏大叙事交织的场景。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拨开一层迷雾,让我对那个特定年份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珍贵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坦白说,初看之下略显繁复,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信息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它的古典韵味。它似乎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遵循着时间轴的自然流淌,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严谨态度,将各种信息点小心翼翼地排列组合。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进入了它所构建的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和逻辑张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并置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同期事件时,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振,让读者自己去捕捉那些隐藏的因果链条。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采取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少有主观的评判色彩,这使得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原始档案,而非带有明确倾向性的解读本。这对我来说极其重要,它给予了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去替我们做出判断,而是提供坚实的参照系。
评分每次合上这本书,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奇特的敬畏感——不是对作者本人的,而是对时间本身的敬畏。它像一面精密的镜子,忠实地反射了那个特定年份的复杂性,没有美化,也没有过度批判。我发现自己开始对比今天的某些现象,去追溯它们在那个“起点年”留下的微弱信号。这种回溯能力,是任何纯粹的评论文章都无法提供的。它提供的是一个结构框架,一个可以用来检验和对比后续发展的基准线。书中的某些统计数据的呈现方式,虽然略显陈旧,但其原始性和未经后加工的真实感,反而比现代化的数据可视化更具冲击力。它让你清晰地看到,那些构成历史的砖块,是如何一块块被放置上去的,这种构建历史的“过程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研究者,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提供“纵深感”的资料。很多记录只停留在表面,只能看到树叶,看不到根系。但这本册子,却致力于挖掘那些看不见的“土壤”。它的信息源的广度令人称奇,从官方公报到民间轶闻的穿插运用,使得整体的画面异常饱满。特别是它对几次关键的社会心态转折点的捕捉,细腻得令人拍案叫绝。例如,在某个经济数据波动之后,它紧接着引用了几段当时流行的文艺评论,这种跨领域的并置,生动地揭示了公众情绪是如何被宏观环境所塑造和反作用的。这种深度的交叉引用,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时代全景的渴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读了一年发生的事情,而是“活过”了这一年,体验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潜意识流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