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2(1915) |
| 作者 | 温斯顿·丘吉尔,刘立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ISBN | 9787569916027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战争状态终于结束了,然而,欧洲各国却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种困境。战败国面临着严峻的制裁,而战胜国则各自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列强重新达成平衡,希望达成和平的愿景。然而,这个愿景看起来显得非常脆弱。在欧洲大陆,局部的争斗从未结束。法国和德国并没有真正握手言和,俄罗斯陷入内战,爱尔兰要求独立,土耳其及周边国家纷乱不休。丘吉尔仍然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险并没有离开世界”。 1915年是一战的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后则以失败告终。协约国陷入危机。 本书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
| 作者简介 | |
|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S.Churchill,1874—1965),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作家以及艺术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功绩勋章等英国高荣誉勋章。此外,丘吉尔凭借其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以英国首相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人。 |
| 目录 | |
| 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2(1915) 目 录 章 西线的僵局 …………………………………………… 1 |
| 编辑推荐 | |
| *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纪念发行。 丘吉尔——三巨头之一,有史以来*的英国人之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总结二十世纪创伤的根源,发现历史背面的内在脉络, 丰富、详实的*手资料呈现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真实。 地球上一个由讲英语人口构成的庞大帝国——包括了不列颠、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强国——是怎么形成的?又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它们如何支配着人类历史的走向?在这部创作时间长达30年的平生后的一部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史以来“英国人”丘吉尔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带给你一个恢弘的答案……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出版社和ISBN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是近年引进或出版的,说明它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或文化价值,能被正规出版社选入并精心制作,背后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内容支撑。作为一名对近现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史学视角。我期望作者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历史叙事的独特见解,或许是关于某次战役的重新解读,或者是对某个关键人物动机的深入剖析。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制作精良的作品,它不只是记录历史的流水账,更像是一份对人类理性极限的深刻拷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郁的色调和略带斑驳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与变革的时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那些零星的插图,就足以感受到作者试图传达的厚重感。尤其是一些历史照片的运用,质感处理得非常好,仿佛能从那些泛黄的影像中嗅到旧时代的尘土气息。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这种对细节的考究,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层仪式感。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他深邃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个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光从外观来看,我已经对它抱有极高的期待值了。
评分初拿到手的时候,我最先关注的是作者的叙事角度。从书名来看,这显然是一部基于亲身经历或深入田野调查的“回忆录”,而非纯粹的学术论著。这种主观性往往能带来更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张力。我猜想,作者在梳理1915年前后那段“世界危机”时,必然会穿插许多细腻入微的观察,比如前线士兵的日常琐事,后方民众的恐慌与坚持,甚至是高层决策者在压力下的挣扎。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比起宏观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避免陷入僵硬的年代史叙述,而是能通过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场冲突对人类精神世界造成的永久性创伤。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颇具匠心。字体选择偏向于一种经典、略带复古感的衬线体,阅读起来既清晰又不会过于现代,与主题相得益彰。页边距的处理也比较宽裕,留给读者思考和批注的空间很大,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的历史作品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逐字阅读,但可以想象,在昏暗的灯光下,捧着这本书,慢慢品味那些沉重的历史叙述,会是一种非常沉浸的体验。那些被精心编排的段落和章节过渡,似乎都在引导读者按部就班地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时空结构,而不是急于抛出结论,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世界危机2”,这立刻引发了我的好奇心。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是一个系列中的重要一环,或者作者采用了分阶段、深挖式的写作手法来解构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危机’二字用得极重,它暗示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包含着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乃至人类自我认知的全面瓦解。我推测作者在描绘1915年这个关键节点时,必然会聚焦于战局的僵持、新式武器带来的恐怖,以及国际外交体系的全面崩塌。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平衡史实的严谨性和回忆录的情感深度,去解析这场“危机”是如何从局部冲突演变为全球性的灾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