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左俊杰, 蔡永立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2217297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绪论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4
1.2.1研究目标4
1.2.2研究内容5
1.3研究技术路线6
1.4研究创新点7
第2章研究进展综述
2.1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概念和特征8
2.1.1概念8
2.1.2特征9
2.2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组成、结构、范围和功能10
2.2.1组成10
2.2.2结构与范围12
2.2.3功能17
2.3河岸带退化修复18
2.3.1修复目标和途径18
2.3.2参照系19
2.4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22
2.4.1空间布局22
2.4.2宽度研究23
2.4.3植被种类26
第3章滴水湖汇水区数据库建立
3.1研究区域概况28
3.2数据库建立30
3.2.1地形31
3.2.2坡度32
3.2.3土地利用/覆盖与曼宁系数33
3.2.4土壤类型与土壤水分运动参数36
3.2.5河岸带植被41
第4章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参照系
4.1研究区域概况46
4.2研究方法48
4.2.1样方设置48
4.2.2河岸带植被类型49
4.2.3参照指标的选取49
4.2.4参照值的确定49
4.3结果与分析50
4.3.1河岸带植被类型50
4.3.2参照值51
4.4讨论54
第5章滴水湖汇水区划分
5.1研究区域概况59
5.2研究方法59
5.2.1河网概化与河网地块59
5.2.2河网地块内汇水区划分60
5.2.3河网地块间汇水区划分68
5.3模型验证与参数率定70
5.3.1河网概化与模型边界70
5.3.2水动力模型的率定与验证72
5.3.3河网地块内汇水区划分方法验证74
5.4结果与分析85
5.4.1各出口水闸流量分析85
5.4.2汇水区划分89
5.5讨论92
第6章滴水湖汇水区面源污染负荷及汇流路径模拟
6.1研究区域概况96
6.2研究方法96
6.2.1降雨特征分析96
6.2.2径流量计算96
6.2.3面源污染负荷计算101
6.2.4汇流路径模拟103
6.3结果与分析103
6.3.1降雨特征103
6.3.2产流量计算108
6.3.3面源污染负荷及汇流路径113
6.3.4汇水区类型121
6.4讨论123
第7章滴水湖汇水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
7.1研究区域概况127
7.2研究方法128
7.2.1空间布局128
7.2.2宽度计算模型128
7.2.3宽度绘制模型136
7.2.4情景模拟138
7.2.5确定植被种类与组成139
7.3结果与分析139
7.3.1河岸植被缓冲带空间布局139
7.3.2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142
7.3.3植物种类及组成166
7.3.4 现状对比分析与规划结果评估171
7.4讨论180
第8章结论与展望
8.1结论182
8.1.1规划方法和技术182
8.1.2实证研究183
8.2展望186
附录
附录一缩写表187
附录二滴水湖汇水区常见植物名录188
附录三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类型191
参考文献19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我浏览图书信息时,《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工程概念,其在维护河流健康、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规划,特别是如何实现“定量规划”,一直是该领域面临的挑战。《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这个书名,精准地指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仅是概念的阐述,更是一种方法的提供,并以“实证研究”来支撑其科学性。 我个人对本书的“理论”部分寄予厚望。 我相信它会深入探讨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水土保持、污染物净化(包括氮、磷、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河岸稳定性、栖息地提供以及气候适应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 这可能涉及到水文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可能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植被缓冲带的作用机制。 在“方法”层面,我期待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而可操作的定量规划流程。 这可能包括如何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收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例如坡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水文特征等;如何构建和应用数学模型,例如水文模型、污染物迁移模型、侵蚀模型等,来模拟不同植被配置下的生态效益;以及如何运用统计学和优化算法来确定最优的缓冲带宽度、植被类型选择、物种配置比例等关键参数。 我认为,掌握这些定量方法,将是实现科学规划的关键。 而“实证研究”部分,则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理论和方法需要通过真实世界的案例来验证其有效性、适用性和局限性。 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类型的河岸(例如,山区河流、平原河流、城市河道等)的定量规划案例,并详细展示研究过程、数据分析、模型应用、结果评估以及对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那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实践价值。 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方法,并为他们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与效益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来制定最优的物种选择方案。 此外,关于植被缓冲带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水)方面的韧性,以及如何将其纳入长期流域生态管理规划,也可能是在“实证研究”部分有所体现。 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深入的学习之旅。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著作。 “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信心。 首先,我认为“河岸植被缓冲带”这个主题,在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河岸区域,减缓水土流失,净化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植被缓冲带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其科学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而“定量规划”这一点,更是直击痛点。 长期以来,许多生态修复项目往往停留在经验性或定性指导的层面,难以实现精确的效益评估和资源配置。《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能够聚焦于“定量”,意味着它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规划工具和思路,这对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工程效率和生态效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次,我非常欣赏书中“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的结构安排。 这表明本书不仅仅是空谈理论,也不会止步于提供一些笼统的方法论。 “理论”部分,我相信它会深入剖析植被缓冲带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其固碳、释氧、调节小气候、提供栖息地等方面的机理。 “方法”部分,我期待它能介绍一套系统性的定量分析框架,可能包括水文学模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等,并详细阐述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确定缓冲带的宽度、植被类型、配置模式等关键参数。 最令我期待的,则是“实证研究”部分。 这是检验理论与方法是否可靠、是否具有普适性的关键。 如果书中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真实案例,并且能够详细展示研究过程、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以及效益评估,那将是对读者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能够看到将科学理论和量化方法成功应用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会极大地增强我们对生态修复的信心。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河流(例如,不同水文条件、不同地质地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河岸),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定量规划方法。 此外,关于植被缓冲带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其纳入到长期的流域综合管理规划中,也可能是在“实证研究”部分有所涉及。 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和实践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科学规划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能够提供系统性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的著作。 《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这本书,光看书名就吸引了我。虽然我尚未有机会通读全书,但从书名所传达的信息,我能预见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首先,书名中的“河岸植被缓冲带”明确了研究的核心对象,这无疑是水土流失治理、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定量规划”则意味着本书并非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而是致力于提供一套严谨、科学的量化分析框架。这对于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程规划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相信,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手段,来确定植被缓冲带的最优宽度、物种选择、配置密度等关键参数。这种定量化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资源浪费,并最大化生态效益。 其次,“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这几个关键词,勾勒出了本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理论”部分,我期待它能阐述河岸植被缓冲带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的基本原理,例如其在拦截地表径流、吸附污染物、固持土壤、提供栖息地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可能涵盖相关的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方法”部分,则应该详细介绍具体的定量规划技术和工具,可能包括GIS、RS、流域模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等。而“实证研究”,则更是本书的亮点,意味着书中会包含真实的案例分析,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河岸区域,并展示研究成果。这些实证案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理论与方法,并为他们在其他区域的规划提供借鉴。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河岸(如山区河流、平原河流、城市河流等)的差异性,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调整定量规划的策略。另外,关于缓冲带的长期维护和管理,以及如何评估其长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能是在“实证研究”部分有所体现。 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极有可能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方法严谨性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宝贵参考书。
评分我对于《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这本书,充满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河岸植被缓冲带”这个概念本身,就涵盖了水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个交叉学科的重点。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在河岸边种上树木,更是一种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工程措施。 而“定量规划”这一核心要素,则为这项工作注入了严谨的科学灵魂。 我深信,这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套超越经验和直觉的、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规划思路。 从“理论”层面,我期待本书能系统地梳理和阐释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水土保持、污染物拦截(如氮、磷、农药)、泥沙沉降、栖息地构建、河流形态维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如调节径流、减缓蒸发)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可能涉及相关的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 这种对理论基础的深刻挖掘,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植被缓冲带的生态功能。 在“方法”方面,我预设本书将详细介绍具体的定量模型和技术,例如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土地覆盖类型分析、坡度分析、水文模型构建;可能还会涉及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来模拟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抑或是一些专门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量化评估的模型。 如何将这些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定量规划流程,将是本书方法的精髓所在。 最让我心动的是“实证研究”部分。 理论和方法需要通过实际案例来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类型河流(如城市河道、乡村河流、山溪等)的案例研究,详细展示如何将前面提到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并对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如水质改善量、土壤保持量、生物多样性提升量)和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估。 这种基于实践的反馈,能够极大地增强我们对科学规划的信任,并为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宝贵的经验。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植被缓冲带的“最优”设计,是如何界定的? 是以经济成本最低为目标,还是以生态效益最大为目标,亦或是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此外,如何考虑植被缓冲带在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的动态变化,以及如何对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也可能是本书的探讨内容。 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对科学、严谨的环境保护实践的渴望。 “河岸植被缓冲带”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它连接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区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而“定量规划”则直接戳中了当前生态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投入、轻产出”、“重形象、轻效益”等问题。 我相信,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致力于为如何科学、高效地规划和建设植被缓冲带提供一套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解决方案。 从“理论”层面,我期待本书能深入剖析植被缓冲带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这可能包括其在拦截和过滤面源污染物(如化肥、农药、生活污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方面的物理和生物化学机制;在减缓水土流失、稳定河岸土壤方面的作用;在提供陆生和水生生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在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我希望本书能梳理这些理论,并可能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视角,为理解植被缓冲带的生态作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方法”方面,我猜测本书会详细介绍一系列科学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技术。 这可能包括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分析河岸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如何应用水文模型来模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如何使用生态模型来评估不同植被配置下的污染物截留效率、土壤侵蚀速率等;甚至可能涉及一些经济学模型来评估植被缓冲带的成本效益。 我尤其期待本书能介绍一套成熟的定量规划流程,能够指导实践者如何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规划。 而“实证研究”部分,则是我最为期待的内容。 理论和方法再好,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如果本书能够提供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真实案例,详细展示规划的依据、方法的应用、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以及最终的生态效益评估,那将是对读者极大的价值。 看到成功的案例,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于科学规划的信心,并为我们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最优”植被缓冲带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还是生态功能最大化,或是风险最小化? 此外,如何考虑植被缓冲带在长期管理中的演替和退化问题,以及如何将其纳入更宏观的流域管理体系,也可能是本书会涉及的方面。 这无疑是一本让我可以深入钻研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