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 答中外记者问(3月14日) 在新闻发布会上答中外记者问(3月4日) 大会发言人李肇星 就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问题答中外记者问(3月6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3月7日) 外交部部长 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答记者问(3月8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卫生部部长陈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工会作用答记者问(3月9日) 总工会有关负责人 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中外记者问(3月10日) 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nb;等 答中外记者问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的时候,并没有立刻被吸引。那种传统的政治类书籍的版式,带着一股子严肃的、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的厚重感。我当时在寻找一些关于政策解读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度分析,毕竟2010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全国人民都对未来一年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期待和审视。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但同时,也让人有点担心,会不会是那种干巴巴的、全是官方措辞的记录?翻开内页,发现它真的是当年记者会上的原始记录,那种未经太多修饰的问答,反而捕捉到了很多现场的“火药味”和情绪的起伏。比如,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追问,官员的回应常常是那种典型的“打太极”,而记者的追击又显得那么锲而不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民生领域,尤其是房价和医疗改革那几个环节的记录,真切感受到了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在哪里,以及高层是如何在公开场合回应这些焦点的。这种近距离观察历史的质感,是其他二手分析文章无法给予的,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把那个特定时刻的社会脉搏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评分说实话,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重温”了一场高规格的对话。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下午开始看这本书的,环境的宁静与内容中的紧张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我认为在于它保留了未经删减的“原生态”信息。不像现在很多媒体报道,经过层层提炼和包装,只剩下最精炼的观点。这本书里,你能清晰地看到不同部委领导在面对媒体尖锐提问时的临场反应,那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是编撰出来的东西里绝对没有的。我记得有几处关于区域发展平衡性的提问,几位领导的回答在相互补充,但又在侧重点上略有差异,这让我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层次和内部沟通有了更细致的体察。它不是一本教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是一本让你“看他们当时是怎么说的”的书。对于任何对中国政治运作逻辑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第一手的资料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让你得以窥见决策层与媒体、与公众的博弈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说实话,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出版物特征,略微偏黄的纸张,字体间距也比较紧凑,读起来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力。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特别较真的人,阅读这类文献资料时,我会习惯性地拿手机去核对当时的一些背景信息,比如某个部委负责人当时的具体分管领域,或者某个提案的后续进展。令人惊讶的是,很多看似漫不经心的问答,其实都埋下了未来几年政策走向的伏笔。比如,在谈及环保议题时,当时负责人的措辞相对谨慎,但已经流露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这在后来的五年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时间锚点”的精准性。它不是对过去的回顾,而是对当下的记录,让你仿佛能感受到2010年春季,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微妙的、关于期待与克制的复杂情绪。它提供的是一个“切片”,一个关于国家治理在特定时刻的真实切片。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乐趣”角度来说,这本书并不属于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的重量更多体现在其史料价值上。我是在研究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生平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并意识到它或许能提供他当年参与某些政策讨论时期的现场声音。阅读它,就像是考古学家在发掘现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能完全理解某些术语和指代。我发现,相比于报纸上刊登的“精简版”,这里的问答更加完整和立体,很多被媒体省略掉的“背景补充说明”和“记者在提问后私下的补白”,都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的会议气氛有多么紧张。特别是关于一些社会公平议题的讨论,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追问,与官方试图保持的“稳健”口径之间的张力,构成了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不是一本告诉你“结果”的书,它是一本记录了“过程”的书,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和研究价值。
评分我个人是通过关注其中关于金融监管和经济转型部分的对话来阅读这本书的。作为一名关注宏观经济的人士,我深知2010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需要重新校准航向的关键时期。这本书没有提供宏大的理论叙事,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微观结构,展现了政策制定者们在具体问题上的权衡与取舍。比如,记者对地方债务的提问,领导的回答既要安抚市场信心,又要为将来的风险管控埋下伏笔,这种在公开场合的微妙平衡艺术,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我特别喜欢那种记者们用近乎于“逼问”的语气提出的问题,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各界的焦虑和不满,而官方的回应,则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你必须耐心才能看到核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一目十行读完的小说,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措辞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时代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