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破与立的双重变奏—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
定价:38.00元
作者:谢迪斌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43856752
字数:236000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本文以“改造与重建”为主线,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在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文本,剖析实践个案,对中国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道德秩序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客观的评述与总结。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与老照片般的泛黄色调交织在一起,立刻将人拉回到了一个遥远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年代。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想探究那些宏大叙事下,具体到乡村层面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重塑的。书脊上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透露着一种学者的严谨,但又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拒人千里之外,反而散发出一种邀请人深入探索的魅力。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所下的苦功,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让人不禁好奇,文字内部究竟蕴含着怎样一番波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叙述。我对这类探讨社会结构与人文精神交织的作品总是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主流教科书的、更具生活质感和人情温度的观察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细节也值得称赞,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舒服,那种微微哑光的触感,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侧边留白恰到好处,方便读者在阅读时做笔记和标记,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在如今很多追求快速流通的出版物中是难得的。我个人习惯在读历史或社科类书籍时,会习惯性地在重要段落做标注,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显然考虑到了深度读者的需求。从侧面来看,能够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读物,更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资料。这种对实体书本体的重视,也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更加愿意静下心来,去品味作者的思想脉络。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的行文节奏所吸引,作者似乎很擅长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来描绘严肃的历史事件。它的叙事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不是在陈述报告,而是在为读者搭建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场景。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过渡句的处理,它们像是音乐中的休止符,在紧张的论述间隙给予思考的喘息,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并不感到枯燥或晦涩。虽然我尚未完全深入到核心论点,但仅从开篇的引言和章节标题的编排来看,作者的逻辑线条是清晰且富有张力的,预示着一场关于旧有规范瓦解与新生秩序建立的复杂对话即将展开。对于一个不太喜欢硬邦邦学术腔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兼具文学性和思辨性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潜在价值,首先是基于它所指向的那个“断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社会基础结构正在经历剧烈重塑的时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社会变革,其最深刻的痕迹往往不是体现在政治纲领上,而是渗透到最底层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捕捉和呈现这种“隐形的战争”,即关于“对与错”、“善与恶”的定义权如何在权力更迭中被重新协商和界定。如果作者能成功描绘出基层民众在面对新旧观念冲突时的内心挣扎与适应过程,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和历史洞察力就将是巨大的。这不仅关乎历史记录,更关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参照系。
评分翻阅目录时,我注意到了几个特别吸引我的章节标题,它们似乎暗示着作者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视角。比如,某些标题暗示了对具体案例(如家族纠纷或邻里互助模式的转变)的深入挖掘,这表明作者并未满足于宏观的理论建构,而是注重将理论根植于鲜活的田野调查或档案材料之中。这种“大处着眼,细处落笔”的写作策略,往往能产生最扎实的研究成果。我预感这本书会提供许多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关于“民间智慧”和“非正式规范”如何在新旧秩序交替中发挥作用的宝贵案例。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尊重,是衡量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关键标准之一,我对此抱有极高的期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