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心灵与世界(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 作者 | 麦克道威尔 ;刘叶涛 |
| 定价 | 30.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073538 |
| 出版日期 | 2006-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59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对经验性思想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地论证了现代哲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潜在的二元论立场。尽管我们倾向于认为经验性思想理性地建基于经验当中,但任何试图清晰表达这个观点的人都会遇到始料不及的困难。麦克道威尔通过对众多当代哲学家著作的透辟解读揭示了这些困难的根源所在。麦克道威尔认为,这些困难反映出我们未能看到如何将所谓的“理性的逻辑空间”纳入自然世界当中,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某种对现代社会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观念。麦克道威尔认为,抛开这种观念就可以回避那些哲学上的困难。通过回归现代之前的自然观念同时又保留现代自然观念中的优点,我们就可以把经验看作对于独立的实在的理性的开放性,这将是令人满意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合理地理解和解决心灵在世界中的地位这一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1942- ),当代哲学家,美国匹兹堡(Pittsburgh)大学哲学教授。其主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心灵与世界》(Mind and World)是麦克道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收集了麦克道威尔在1991年的洛克讲座上所做的演讲。 |
| 目录 | |
| 前言 导言 演讲 篇演讲 概念与直观 第二篇演讲 概念的无界性 第三篇演讲 非概念性内容 第四篇演讲 理性与自然 第五篇演讲 行为、意义与自我 第六篇演讲 理性动物与其他动物 编后记 部分 语境中的戴维森 第二部分 第三篇演讲的附言 第三部分 第五篇演讲的附言 第四部分 第六篇演讲的附言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中的一本,是麦克道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收集了麦克道威尔在1991年的洛克讲座上所做的演讲。 现代哲学发现,给出一幅令人满意的画面,用来表明心灵在世界中的位置,这是很困难的。尽管我们愿意认为经验思想理性地根植于经验,但是许多陷阱正等待着任何一个试图清晰表述这种立场的人。麦克道威尔主张,这些困难反映了一种可以理解的——但却可以克服的——失败,即没有看到我们如何把塞拉斯所谓的“理性的逻辑空间”纳入自然界当中。 |
| 文摘 | |
| 序言 | |
《心灵与世界》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反思性”的特质。作者并没有试图构建一套封闭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他反复强调,我们对于“心灵”和“世界”的理解,都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而发生变化。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哲学命题的重新解读,例如关于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社会、本质与现象的讨论,都充满了新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多棱镜”视角,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揭示出问题的多重面向。这使得我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了更深入、更立体的认识。例如,在讨论“个体自由”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之与“不受限制”划等号,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结构、文化规范、心理制约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影响着我们感知和实现自由的能力。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心灵”和“世界”这两个概念的理论探讨,更是一种对我们自身认知方式的深刻反思。它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我们是如何建构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的。
评分这本《心灵与世界》的出版,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场及时雨。在当代信息爆炸、思想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一种普遍的焦虑,不知道如何整合碎片化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构建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世界观。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部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融汇贯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其在概念梳理和逻辑构建上的严谨性,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读者一步步理解那些复杂而深刻的议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尝试将其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处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智力的锻炼。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非客观独立的现实,而是与我们“心灵”的结构、感知方式和价值取向紧密交织的产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探险,一次对我们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身。
评分《心灵与世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朝圣”。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可以一目十行的小说,而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的哲学和社科类巨著。作者在书中对“心灵”的探讨,极其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感知机制,到复杂的社会互动,再到抽象的意识形态,无不涉及。而对“世界”的解析,更是超越了简单的物理存在,将其理解为一个被心灵深度参与和建构的场域。我被书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读所深深吸引,作者指出,文化不仅仅是习俗和传统,更是深植于我们心灵结构中的一套“隐秘的操作系统”,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阅读此书,我常常会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喜悦,因为我找到了解释许多我曾经感到困惑的现象的理论工具。例如,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认知差异?为什么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人那里会解读出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答。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心灵”与“世界”的不断互动中,动态生成和不断演化的。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挑战性但又回报丰厚的著作。初读时,我确实被其中宏大的理论架构和深刻的哲学思辨所震撼,甚至一度感到有些难以消化。作者提出的许多概念,如“认知图式”、“意义建构”、“文化原型”等,都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反复揣摩。然而,一旦你投入进去,并跟随作者的逻辑线条深入,你就会发现,这本书为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想空间。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历史性”和“情境性”维度。他提醒我们,任何一种心灵的运作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情境下的产物。因此,要理解当代人的心灵状态和对世界的认知,就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对“真实”的把握,是多么脆弱和具有可塑性。它也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他人”和“社会”,就需要超越自身的经验局限,去尝试理解他们是如何体验和建构他们的“心灵”与“世界”的。
评分读完《心灵与世界》,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作者对于“心灵”的界定,超越了狭隘的心理学范畴,将其视为一个涵盖意识、潜意识、情感、理性,乃至与外界互动、塑造自身认知结构的复杂系统。而“世界”的呈现,也并非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冰冷事实,而是经过心灵过滤、解读和建构的经验性现实。书中对于这种“心灵—世界”互塑关系的探讨,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比如,作者分析的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个体对“成功”的定义,以及媒体传播的叙事方式如何塑造集体无意识,这些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意义危机”的论述所打动,它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个体之所以会感到迷茫和疏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失去了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宏大叙事和价值坐标。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精妙的提问和深入的分析,引导你去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发现,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与作者进行对话,也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市面上许多速食读物难以比拟的。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理解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我所感受的“世界”又有多大的程度是我的心灵创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