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手道形与组手
定价:45.00元
作者:罗景辉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46420073
字数:
页码:2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通俗地说,所谓“形”就是受、打、突、等基本技术与步法的结合按照前进、后退或转身来演练的一整套动作,也可以称为“套路”。
n形式空手道师父们经过长久岁月的修行,根据经验创造完成的。自古以来,空手道的练习都是以形为中心.形练习得好坏,是检验一个人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内容提要
形”是以假设对手为目标,单人进行
n空手道技术的预定动作练习。它是个人
n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技
n术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n三战、击碎、碎破、制引战、四向战、
n三十六手、十八手、十三手、久留顿破、
n壹百零八手、转掌……
n“组手”是在“形”熟练后,由两人或
n多人进行配合练习的组合术,是实际攻
n击和防守的“形”
n约束组手、自由组手、护身组手……
n目录
作者介绍
自1993年开始系统修习传统冲绳刚柔流空手道,精修本流派所有套拳及古武器(双节棍、长棍、撞滑棒、浪人叉及镰刀)。承传本流派的传统技术特色, 擅长近身短打、关节擒拿等。
文摘
序言
空手道气势迅猛、刚柔并济,以“灵活多变”“攻防兼备”著称,非常重视实用性,有着“一招制敌”的强劲威力,因而成为世界上流行、备受欢迎的武术之一。学习空手道能从而由内向外让人感到你不同常人的体格、风度、气质、精神。
这本《【XH】空手道形与组手》的书脊设计非常吸引人,深蓝色的底色上印着遒劲有力的白色书法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传统武术的韵味。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对于空手道核心精神的阐述所折服。书中对“形”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特别是对于不同流派形意的细致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解析。作者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动作分解,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让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武道修行的真谛。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手刀动作时,他不仅详细标注了发力的角度和时机,还引述了古代武士的行为准则作为佐证,这种跨领域的结合让内容显得格外丰满和有深度。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大量使用了手绘插图,线条流畅且精准地还原了每一个细节,这比生硬的照片更能传达动作的动态美感。装帧质量也很高,纸张厚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磨损,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开篇就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让人对接下来的技术讲解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性地了解空手道“形”的体系,但阅读完后,我收获的远远不止于此。作者对“心法”的探讨,尤其是在接近尾声的几章中,其深度和广度令人震撼。他将空手道修行与东方哲学中的“无我”和“道法自然”紧密结合,探讨了如何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客观的判断力。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组手的最终目的,不是击倒对手,而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与犹豫。”这句话如同一记醍醐灌顶的拳,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训练中那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作者分享了他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与不同风格武术家的交流经验,这些“非技术性”的感悟,往往比那些标准化的技术动作更难获得。他用非常内敛但充满力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探索“空”的境界,即在所有技术手段都失效时,依靠直觉和精神力量的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部引导人生态度的武道箴言录。
评分我是一个实战派的空手道爱好者,市面上很多讲解“组手”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于竞技规则的条条框框,要么就是一些花架子的花哨技巧,真正能提升实战能力的干货不多。然而,这本书在探讨“组手”的部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回避空手道在现代格斗体系中所面临的挑战,而是坦诚地提出了如何将传统空手道的理念融入到高强度对抗中的有效路径。作者对距离感和时机的把握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书中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入身”和“引手”来打乱对手的节奏,而不是简单地靠力量压制。特别是关于“先手”和“反击”的案例分析,图文并茂,每一个步法的移动轨迹都标注得异常清晰,让我这个常常在实战中感到迟钝的练习者茅塞顿开。书中的训练方法非常注重“碎片化”的重复,它鼓励练习者将复杂的组合动作拆解成最小单元,然后在极短时间内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这种系统化的训练体系,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提高反应速度和战术素养的习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已经在尝试书中的某些组合进行专项练习,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对于一个追求美感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不同于那些充斥着单调黑白照片的教科书,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致的平衡与和谐。在介绍“形”的动作要领时,作者采用了非常特殊的“动态捕捉”插画风格,角色处于不同的运动阶段时,作者会用不同明度的颜色来区分受力点和重心变化,这种视觉化处理比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而在讲解“组手”的步法和角度时,则穿插了大量的剖面图,清晰地标示出前后脚的距离和身体的旋转轴心。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为每一个关键技术点都设置了“思维导图”式的总结页,用简洁的图形和关键词串联起复杂的概念。这使得即便是面对枯燥的技术细节,阅读体验也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我发现自己经常停下来,不是为了记笔记,而是单纯地欣赏那些精妙的图示布局。这本书在技术传授和艺术审美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合点,使得枯燥的武术学习变得赏心悦目。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武术研究者,我阅读了大量的武术典籍,但这本书在“形”与“组手”的内在联系上的论述,是我读到过的最精彩的。以往的解读往往将“形”视为套路,将“组手”视为对抗,两者似乎是割裂的。但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桥梁,他认为每一个“形”的分解应用(Bunkai)都不是孤立的技术集合,而是针对特定对抗情境的“预演”。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对比了几个不同流派中对应相似战术意图的“形”的差异,从而揭示了即便在技术表象不同时,其背后的武道逻辑却是相通的。这种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传统“形”在现代应用中的局限性时,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提出了“继承性改造”的观点,鼓励练习者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体能和现实需求进行微调。这种辩证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绝非一般教练的浅尝辄止可以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