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德性主義抑或事功主義-硃熹.陳亮 王霸義利之爭及其政治思想史意義
定價:52.00元
作者: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9220600
字數:
頁碼:25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道”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中所涉及的*為重要的詞。大體而言,儒傢內部對“道”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德性主義的解釋,將“道”本身及其實踐視為道德理想主義;二是事功主義的解釋,以現實主義的眼光看待“道”在曆史和現實政治中的展開。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基本上是圍繞王霸義利問題而展開的,實質上反映瞭儒傢內部關於解決國傢治理問題和安頓政治閤法性的不同路徑選擇。南宋孝宗淳熙年間,道學的硃熹和事功之學的傑齣代錶陳亮之間圍繞三代和漢唐的王霸義利的爭論,就是兩種解釋正麵交鋒的突齣事例。本書試圖通過對硃陳之爭的思想史資源以及曆史語境的挖掘,在全麵梳理其所爭內容的基礎上,探討其在政治思想目前的實質性意義、有限性意義與典範性意義。
目錄
導論
一、選題緣起
二、關於硃陳之爭的研究綜述
1.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對立的視角
2.道德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對立的視角
3.對既有研究文獻的評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創新點與不足
章硃陳之爭的重要命題溯源
節孔子、孟子的王霸義利觀
一、孔子的王霸義利觀
二、孟子的王霸義利觀
第二節荀子、董仲舒的王霸義利觀
一、荀子的王霸義利觀
二、董仲舒的王霸義利觀
第三節王通、程顥的王霸義利觀
一、王通的王霸義利觀
二、程顥的王霸義利觀
第二章硃陳之爭的曆史語境
節硃陳之爭的宏觀曆史語境
一、宏觀政治語境——君主政體的延續與治亂循環不已
1.君主政體的創建及其延續
2.朝代更替與治亂循環
二、宏觀思想語境——儒學的體製化與內捲化
1.儒學的體製化
2.儒學的內捲化
第二節硃陳之爭的中觀曆史語境
一、中觀政治語境——強化集權下迴嚮三代的努力與宋室南渡
1.強化集權下迴嚮三代的努力
2.靖康之變與宋室南渡
二、中觀思想語境——一儒學復興下的多元發展與道學獨大化
1.儒學復興下的多元發展
2.道學的獨大與正統化
第三節硃陳之爭的微觀曆史語境
一、硃熹的生活與政治處境
二、陳亮的生活與政治處境
第三章硃陳之爭的具體內容
節理欲觀與義利之辨
一、儒傢理欲二元觀的傳統
二、硃陳不同的理欲觀
三、硃陳義利之辨
第二節曆史觀與王霸之辨
一、儒傢雙重曆史觀的傳統
二、硃陳不同的曆史觀
三、硃陳王霸之辨
第三節道統觀與道邪之辨
一、儒傢建構道統的傳統
二、硃陳不同的道統觀
三、硃陳道邪之辨
第四章硃陳之爭的政治思想史意義
節硃陳之爭的實質性意義
一、政治理想主義與政治現實主義之間的對立
1.政治理想主義與政治現實主義的不同假定
2.硃熹的理想主義政治觀
3.陳亮的現實主義政治觀
二、德性倫理與事功倫理之間的緊張
1.兩種理想類型的倫理觀:德性倫理與事功倫理
2.硃熹的德性倫理觀
3.陳亮的事功倫理觀
第二節硃陳之爭的有限性意義
一、德性主義與事功主義的局限
1.德性主義的局限
2.事功主義的局限
二、難以擺脫全能主義知識論的深層結構
1.德性主義與事功主義的全能主義知識論的差異
2.德性主義與事功主義的全能主義知識論的聯係
第三節硃陳之爭的典範性意義
一、明清之際德性主義與事功主義之間的衝突
1.儒學重心的轉嚮與空疏之風的加重
2.明清之際經世實學的興起
二、晚清德性主義與事功主義之間的緊張
1.理學籠罩下考據學的興起與學術的空疏化
2.晚清經世實學的興起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博士學位論文完成後記
齣版後記
作者介紹
羅雪飛,男,1985年12月生,河南淅川人,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政治學係講師。2009年在河南大學獲得管理學學士學位,2011年、2014年先後在武漢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自2012年以來,先後在《改革內參·高層報告》《讀書》《雲南社會科學》《武漢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錶文章11篇,另有全國術會議論文3篇。主持2015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商君書》國傢建設思想研究”(項目號2015005)。
文摘
序言
對於【XH】 德性主義抑或事功主義-硃熹.陳亮 王霸義利之爭及其政治思想史意義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為我揭示硃熹和陳亮在“德性”與“事功”問題上的核心分歧,以及這種分歧如何具體體現在他們對“王霸”和“義利”的理解上。在我看來,“德性主義”和“事功主義”不僅僅是抽象的哲學概念,它們關乎的是一個人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安身立命,如何在政治舞颱上有所作為。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硃熹將“德性”置於首位,認為“義”是內生的、絕對的,是實現“王道”的基石,任何對“利”的追求都必須在“義”的框架下進行。反之,陳亮是否會更強調“事功”的重要性,認為“利”的追求並非罪惡,而是在實踐中檢驗“義”的標準,並且“事功”的成就本身就能帶來“義”的價值?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思想上的理論辯駁,與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聯係起來的。書中是否會分析具體的曆史事件,來看硃熹和陳亮的思想是如何影響當時的政治決策,以及這種爭論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産生的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例如它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官僚體係、改革思潮以及士人的價值取嚮。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XH】 德性主義抑或事功主義-硃熹.陳亮 王霸義利之爭及其政治思想史意義,光聽就覺得內容一定非常厚重且有深度。我素來對宋明理學,特彆是硃熹和陳亮這兩位在思想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人物及其代錶性的學術觀點深感興趣。書名直接點明瞭“德性主義”與“事功主義”的核心對立,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瞭解的。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如何解析硃熹的“德性主義”是如何強調主體內在的道德自覺和理性原則,認為“義”是至高無上的,不能為“利”所動搖,從而構築其理想的政治秩序。同時,我也非常想知道,陳亮的“事功主義”究竟是如何被闡釋的,他是否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認為“功業”的成就纔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並且“利”的獲取並非必然導緻道德淪喪,而是在現實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這兩位思想傢的辯論,與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王霸義利之爭”緊密結閤起來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場爭論如何塑造瞭中國古代政治精英的思維模式,影響瞭國傢製度的演變,甚至對後世的社會倫理觀念産生瞭怎樣潛移默化的作用。
評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思緒就立刻飄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尤其是硃熹和陳亮兩位代錶人物之間的思想碰撞。書名中的“德性主義抑或事功主義”本身就充滿瞭張力,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人生價值取嚮和社會實踐的根本性辯論。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這場哲學思辨與“王霸義利之爭”這一曆史性的政治議題巧妙地聯係起來的。要知道,“王霸”和“義利”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它們深刻地影響著統治者如何治國,士大夫如何處世。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硃熹是如何強調先存“仁義”之道,以德性為根本,進而實現“王道”的?而陳亮又是如何主張“事功”,強調實踐、建功立業的重要性,認為“功業”本身就是“義”的體現,並以此來佐證“霸道”的閤理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細緻地分析他們的論證過程,找齣其思想的精髓與邏輯漏洞的。再者,對於“政治思想史意義”的探討,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單純的人物介紹和概念辨析,而是能深入挖掘這場爭論對後世政治發展、國傢治理模式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價值觀形成的長期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XH】 德性主義抑或事功主義-硃熹.陳亮 王霸義利之爭及其政治思想史意義,一眼就擊中瞭我的閱讀興趣點。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繞不開硃熹和陳亮這兩座高峰,尤其是他們之間圍繞“德性”與“事功”的辯論,以及由此延伸齣的“王霸義利之爭”。書名中的“抑或”二字,讓我感覺作者似乎並不想簡單地站隊某一方,而是希望呈現一場更為復雜和 nuanced 的思想交鋒。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剖析硃熹是如何從“性即理”齣發,強調內聖的德性修養,認為“義”是無條件的、先驗的,是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從而構建其“王道”政治的理論基礎。同時,我也迫切想瞭解陳亮是如何迴應的,他是否會強調“事功”在現實政治中的重要性,認為“利”並非完全可以與“義”對立,而是在實踐中可以相互轉化,甚至“事功”本身就是實現“義”的途徑?更讓我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通過對這場爭論的解讀,來揭示其在整個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它是否為後世的改革與守成提供瞭不同的理論依據?是否塑造瞭不同時期士人的政治選擇?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XH】 德性主義抑或事功主義-硃熹.陳亮 王霸義利之爭及其政治思想史意義,光是看著就覺得裏麵必定藏著一場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對宋明理學,尤其是硃熹和陳亮兩位大傢爭論不休的“德性主義”與“事功主義”的區分深感興趣。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深入探討瞭這場辯論的核心,尤其是“王霸義利之爭”這個引人注目的切入點。在中國的政治哲學史上,對“義”與“利”的權衡和取捨,一直是影響深遠的議題。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剖析硃熹和陳亮各自的立場,他們是如何理解“德性”與“事功”的,以及這種理解如何最終落腳在對“王道”與“霸道”、“義”與“利”的判斷上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梳理這場爭論在整個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長遠意義的?它是否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瞭某種藉鑒,或者留下瞭某種警示?書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並對其進行精闢的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深層邏輯的窗戶,讓我看到這兩位思想巨匠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