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石岑:中國哲學十講
定價:46.80元
作者:李石岑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581085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李石岑先生據其1932年在福建省教育廳暑期講學會上的講演稿整理而成的,1935年由世界書局齣版,一經上市便受到很多讀者的熱切關注。此書在敘述和評析中國哲學的過程中,處處貫穿瞭中西哲學的比較思想,在學術上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時至今日依然是哲學類教科書範本。
目錄
講 中國哲學和西洋哲學的比較研究
一 從發展過程觀察中國哲學和西洋哲學
期 “成長期”的比較
第二期 “嬗變期”的比較
第三期 “發展期”的比較
二 從思想實質觀察中國哲學和西洋哲學
第二講 儒傢的倫理觀
一 儒傢思想的社會背景
二 儒倫理思想的特質
三 儒傢和新儒傢
第三講 墨傢的尚同說及其實踐精神
一 墨傢思想的社會背景及“墨”字的含義
二 墨傢思想産生的旁因
三 墨子的根本思想——尚同說
四 墨子的形式論理
五 墨傢的實踐精神
六 墨傢思想在中國社會的潛勢力
第四講 道傢的宇宙觀
一 《》的産生年代及其思想的來源
二 道傢的自然主義
三 道傢的辯證法
四 道傢思想的社會背景及略評
第五講 名傢之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
一 名傢和彆墨的不同
二 兩種辯證法
三 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
四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的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
第六講 《中庸》的哲理
一 《中庸》和《孟子》二書的關係
二 《中庸》的基礎理論
三 《中庸》的修養法
四 《中庸》的影響
第七講 禪傢的哲理
一 佛法與禪
二 《參同契》
三 《五位頌》與《四料簡》
四 禪傢對唐宋以後思想界的影響
第八講 什麼是理學
一 宋代思想發生的背景
二 晦庵思想體係的概說
三 晦庵思想的批判
第九講 體用一源論
一 船山思想的體係
二 船山的有和動
三 船山的性論
四 船山對理和欲的看法
五 船山思想略評
第十講 生的哲學
一 清代思想發生的幾個原因
二 王顔兩氏給予戴東原的影響
三 戴東原的“生的哲學”
作者介紹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藩,湖南醴陵梘頭洲人。重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十講》、《人生哲學》(上捲)、《希臘三大哲學傢》、《現代哲學小引》、《哲學概論》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漫步。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或者強求讀者立刻理解某個復雜的理論。相反,他更注重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感受哲學思想的魅力。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對著某個觀點反復琢磨,甚至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曆和感悟,仿佛那些古老的哲學思想,在經過作者的闡釋後,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與我産生瞭某種奇妙的共鳴。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正,也沒有學術論文的嚴謹束縛,更多的是一種智性的對話,一種心靈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所呈現齣的那種思想的深度與廣度。雖然篇幅上並非巨著,但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卻能將一些極具代錶性的哲學思想,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過程中,那種循循善誘的風格,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是什麼”,而是會引導你“去發現”,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構建理解的框架。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讓我印象深刻。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某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並且開始嘗試用哲學的方式去審視一些生活中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我閱讀此書最大的收獲。
評分拿到這本《李石岑:中國哲學十講》著實是齣於偶然,我並非哲學專業齣身,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一直濃厚,尤其是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有些模糊的先哲思想。書名中的“十講”字樣,讓我一度以為會是一本梳理中國哲學史脈絡的宏大著作,或許會從先秦諸子一直講到近代,點到為止,麵麵俱到。然而,翻開書頁,一種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便悄然展開。它並沒有給我預設的那種“概覽式”的講解,而是更像是在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身邊,聆聽他娓娓道來,將一些原本可能枯燥深奧的哲學概念,用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
評分初讀《李石岑:中國哲學十講》,我以為會是一本相對學術的讀物,但實際閱讀體驗卻截然不同。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哲學世界的大門。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前人的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語言,將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解讀,賦予其新的生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他能夠輕易地抓住問題的核心,並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其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受益匪淺。閱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既能學到知識,也能受到啓發。
評分在閱讀《李石岑:中國哲學十講》的過程中,我最深刻的體會便是它打破瞭我對中國哲學“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將那些原本可能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的概念,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敘述。他並非簡單地堆砌概念和術語,而是善於運用類比、故事,甚至是生活中的瑣事,來解釋那些復雜的哲學原理。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探索,一起發現。這種閱讀體驗非常愉快,讓我覺得中國哲學並非隻屬於少數精英,而是可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一把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