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體育-中國文化讀本-小學精華編
定價:11.50元
作者:雍明,金剛,硃永新,楊海明,馬亞中
齣版社:浙江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4003183
字數:
頁碼:1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傳統文化,我們不僅要從博物館裏、從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從普通人、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隻有教育,纔能把斷裂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貫通,纔能使其在當下復活;隻有復活的傳統文化,纔有真正的生命力,纔能傳承創新。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讀本:中國古代體育》介紹瞭古代體育,所選作品都加上簡單易懂的注釋,並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語文。
《中國文化讀本:中國古代體育》每篇作品除瞭注釋和譯文外,根據作品情況,還列有“背景資料”,使小學生對文章作者、或者科技發明的背景有所瞭解。
目錄
一 蹴鞠
寒食城東即事
二 擊鞠
名都篇(節錄)
三 步打球
宮詞
四 捶丸
輦下麯
五 角抵
角抵詩
六 鞦韆
田傢三詠(其一)
七 風箏
風箏
八 射箭
和張僕射塞下麯(其二)
九 投壺
投壺全中戲
十 龍舟
嶽州觀競渡(節錄)
十一 水鞦韆
宮詞
十二 圍棋
池上二絕(其一)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文化讀本:中國古代體育》:
進入漢代,蹴鞠活動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開始興盛起來。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和民間廣泛開展,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
《西京雜記》記載:劉邦當瞭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劉太公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
原來他白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販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勞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瞭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瞭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媼也遷住到那裏。劉太公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纔心滿意足。
到瞭西漢初年,蹴鞠也得到瞭貴族階級的喜愛。
桓寬在《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傢,蹴鞠鬥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當時的蹴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音樂伴奏為主的蹴鞠舞,踢時不受場地限製,錶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樂伴奏下踢齣各種花樣;另一種則是在球場上進行的對抗性比賽,這種比賽多是在專門的球場——“蹴城”中進行,球場的兩端各有六個球門,叫做“蹴室”。根據東漢李尤《鞠城銘》的描述,比賽時雙方各齣六名守門員,並有正副裁判,還有一套競賽的規則。
由三國延至隋唐,蹴鞠的遊戲娛樂作用更為突齣。
與此同時,還齣現瞭一係列的改革,如發明瞭充氣的鞠。
當時還齣現瞭不同形式的球門:一種是在場地兩端各竪兩根數丈高的竹竿,竿上結網而成球門,適宜兩隊直接進行對抗比賽;另一種是在場地中間立單球門,球門的網上有一個進球洞,比賽時隊員分立球門兩側,用各種有難度的姿勢將球踢進洞裏。
宋代盛行蹴鞠運動,踢球方法以娛樂健身性的單球門踢法逐漸替代瞭競技性的多球門、雙球門踢法,規則與技法已日趨成熟。還有一種非競賽性、以娛樂為目的的無球門踢法,可單人進行,也可多人同玩。踢球時,可以用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這種方式以踢齣花樣多少作為評判和取勝依據,宋人稱之為“白打”,宋代帝王尤善此舉。
到瞭清代,雖然由於單人踢球技藝錶演形式興盛以及嚮著雜耍方嚮發展,有關蹴鞠活動的記錄也較為少見,但旗人經常在蘇子河和渾河的冰麵競技。在陸地上也“踢行頭”,以踢進對方“營房”的寨門為勝。在冰上或陸上“踢行頭”,當時就稱為“蹴鞠之戲”。那時候,不僅皇帝大臣要親自觀賞“蹴鞠之戲”,還要邀請朝鮮和濛古的來賓參加。1642年正月初八和十五兩天舉行瞭兩場踢行頭比賽,就曾請在盛京的朝鮮王世子和大君前往觀賞,足見在清代,蹴鞠之戲因其特有的魅力而廣為人們喜愛。
我國古代蹴鞠的興衰消亡給後人留下許多啓迪,雖然古代足球與現代足球有很大的差彆,但我們研究古代足球,總結足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對現代足球的發展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
序言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厚重感”。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式讀物,而是能夠長久地在腦海中留下印記,並且引發持續的思考。我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思考作者想要錶達的深層含義。它所揭示的,不僅僅是體育的曆史,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生存哲學。我看到瞭古人在麵對挑戰時的堅韌不拔,看到瞭他們在追求卓越時的專注與執著,看到瞭他們在享受生活時的熱情與樂觀。這些品質,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彌足珍貴的。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在審視古代體育的同時,也審視我們自己。它讓我們思考,我們應該傳承什麼樣的文化,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生活。這種反思,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它讓我對中國古代體育,對中國古代文化,都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有瞭更深刻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卻句句珠璣。它不像那些網絡文章那樣追求快節奏的刺激,而是沉澱著歲月的醇厚。當我閱讀時,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字斟句酌。它並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體育文化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某些體育項目時,所營造的那種場景感。仿佛能身臨其境,看到古代的蹴鞠場上,歡聲笑語此起彼伏;仿佛能聽到馬蹄聲聲,感受到古代騎射的英姿颯爽。這種描繪,不僅僅是文字的呈現,更是情感的傳遞。它讓我體會到,體育在中國古代,不僅僅是一種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它也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那些人與人之間純粹的交流,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否正在被科技和物質所取代?這本書就像一劑良藥,讓我們在浮躁的時代,找到一份寜靜,一份對過往的敬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一種精神的洗禮。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腦海中湧現的,並非直接的知識點,而是腦海中那些模糊而美好的畫麵。兒時在院子裏追逐嬉鬧,在田埂上奔跑跳躍,仿佛都能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找到共鳴。它不像那些枯燥的說教,而是用一種溫和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體育活動徐徐展開。我仿佛能聽到戰鼓擂動,感受到弓箭離弦的呼嘯,看到古代將士們揮汗如雨的操練。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名詞,而是試圖去還原那個時代的氛圍,讓我們去感受體育活動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承載著禮儀、戰爭、乃至精神信仰的意味。那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蘊含的卻是古人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對生命力的追求。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個沒有電子設備的年代,人們是如何通過這些充滿活力的活動來傳遞情感,維係社會聯係的。這本書就像一個時光膠囊,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而又親切的時代,感受那份質樸而強大的生命力。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種種體育項目,是否也能從中找到一絲古老的根源?這種聯想,本身就充滿瞭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巧思。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運動項目分類,而是以一種更加意想不到的方式,將那些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體育元素串聯起來。有時候,你會發現一篇關於古代軍事訓練的章節,下一刻又會跳躍到關於民間節慶活動的描述,而兩者之間,卻有著微妙而深刻的聯係。這種跳躍性,反而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探索的樂趣。它就像一個精密的網,將那些看似獨立的點,編織成一張巨大的文化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他不僅僅關注體育本身的技藝,更將其置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背景下去考察,探討它與政治、經濟、宗教、哲學等各個層麵的相互影響。這種深度和廣度,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體育在中國古代,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整個社會的脈絡緊密相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之處,在於它所傳達齣的那種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曆史,更是在講述人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的普通人,那些在節日裏盡情歡笑的孩童,以及那些在沙場上英勇奮戰的將士。這些鮮活的生命,構成瞭中國古代體育最真實的麵貌。它讓我感受到,體育在中國古代,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是錶達喜怒哀樂的重要方式。我甚至能夠想象到,在那些古老的體育活動中,蘊含著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傳承。這本書並沒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俯視古人,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理解、去感受、去尊重。這種情感的共鳴,是我在許多曆史讀物中都難以找到的。它讓我覺得,那些古老的故事,也同樣屬於我們,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民族的精神根源,不要忘記那些曾經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