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与加工 谢平

PCB设计与加工 谢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平 著
图书标签:
  • PCB设计
  • PCB加工
  • 电路板
  • 电子工程
  • 谢平
  • SMT
  • 焊接
  • 电路原理
  • 电子制造
  • 印刷电路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1239
商品编码:294899908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PCB设计与加工

定价:52.00元

作者:谢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8211239

字数: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材的针对性强、适用性强、内容设计合理并注入新PCB加工技术内容,构建“阶梯式”技能训练链,强化PCB设计、PcB加工职业能力。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于有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删去了许多复杂的、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教材的难度降低,实用性增强了。通过学习《PCB设计与加工》可以让学生好地融入企业,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对接。
  谢平主编的《PCB设计与加工》内容包括五大项目,分别是:PCB基础入门、原理图设计、元器件的创建、PCB设计、PCB加工。建议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讲授28学时,实训28学时,并安排1周的实训,有条件的可以安排2周。
  《PCB设计与加工》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录


项目一 PCB基础入门
任务1.1 Protel DxP 2004 SP2软件认知
1.1.1 Protel DXP 2004 SP2软件介绍
1.1.2 Protel DXP 2004 SP2的运行环境及软件安装
1.1.3 Protel DXP 2004 SP2软件应用初步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1.2 PCB基础知识认知
1.2.1 PCB的基本概念
1.2.2 PCB的组成要素
1.2.3 PCB设计的原则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1.3 PCB加工认知
1.3.1 PCB的加工方法
1.3.2 加工PCB的主要材料
1.3.3 PCB加工的工艺流程
技能训练
习题

项目二 原理图设计
任务2.1 三极管放大电路原理图设计
2.1.1 原理图设计步骤
2.1.2 原理图编辑器
2.1.3 加载元器件库
2.1.4 放置元器件
2.1.5 电气连接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2.2 串联稳压电源电路原理图设计
2.2.1 系统参数设置
2.2.2 图形编辑环境参数设置
2.2.3 图纸设置
2.2.4 元器件属性设置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2.3 24 s计时器原理图设计
2.3.1 原理图的完善
2.3.2 原理图操作
2.3.3 电气检查与报表生成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2.4 小系统板电路原理图设计
2.4.1 采用总线形式设计接口电路
2.4.2 层次电路图设计
2.4.3 原理图输出
技能训练
习题

项目三 元器件的创建
任务3.1 原理图元器件制作
3.1.1 元器件库编辑器
3.1.2 元器件库的管理
3.1.3 绘制元器件工具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3.2 元器件封装制作
3.2.1 PCB元器件库编辑器
3.2.2 元器件封装的创建
技能训练
习题

项目四 PCB设计
任务4.1 三极管放大电路PcB设计
4.1.1 印制电路板设计的基本概念
4.1.2 元件与元件封装
4.1.3 PCB设计的基本操作步骤
4.1.4 对原理图中各元件的封装进行编辑
4.1.5 创建PCB文档
4.1.6 手绘PCB板框
4.1.7 生成网络表
4.1.8 PCB手动布局与布线
习题
任务4.2 串联稳压源电路PCB设计
4.2.1 导入网络表出错原因分析
4.2.2 PCB自动布局与布线
4.2.3 PCB文件打印输出
习题
任务4.3 24 s计时器电路PcB设计
4.3.1 PCB层的控制与管理
4.3.2 创建PCB元件库和元件封装
4.3.3 创建集成库
4.3.4 双面PCB设计
习题
任务4.4 单片机小系统电路PcB设计
4.4.1 设计思路
4.4.2 创建PCB文档
4.4.3 PCB布局与布线
4.4.4 覆铜和补泪滴
习题

项目五 PCB加工
任务5.1 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热转印加工
5.1.1 打印文件
5.1.2 加工文件输出
5.1.3 热转印法制作PCB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5.2 串联稳压电源电路单面板加工
5.2.1 底图形成
5.2.2 外形加工与钻孔
5.2.3 图形转移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5.3 24 s计时器双面板加工
5.3.1 金属化孔
5.3.2 化学蚀刻
5.3.3 表面处理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5.4 小系统板电路双面板加工
5.4.1 底图输出
5.4.2 干膜工艺
5.4.3 PCB的质量检测
技能训练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PCB设计与加工》:
  无铅热风整平工艺的特点:工艺成熟;成本低;可焊性好;连接强度好;能经受多次加热循环,适合双面板、返修等工艺;焊盘的PcB表面处理操作温度高,使板的共面性差,容易造成装配缺陷,不适合复杂设计的PcB表面涂层。
  其一般流程为:微蚀→预热→涂覆助焊剂→喷锡→清洗。
  2.有机涂覆工艺(OSP)
  OSP不同于其他表面处理工艺之处:它的作用是在铜和空气间充当阻隔层;简单地说,OSP就是在洁净的裸铜表面上,以化学的方法长出一层有机保护膜。这层膜具有保护铜表面避免氧化,耐热冲击,耐湿性,用以保护铜表面于常态环境中不再继续生锈(氧化或硫化等);同时又必须在后续的焊接高温中,能很容易被助焊剂所迅速清除,以便焊接。
  有机涂覆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使得其在业界被广泛使用。早期的0sP耐热温度仅250℃,新改进的HT—OSP采用甲基苯并咪唑,耐热温度提高到400℃,用它涂覆在PCB上,在无铅回流焊中可以承受五次焊接高温,并仍然保留良好的可焊性。HT—OSP的特点:PCB处理后表面平坦,适用细间距印制板制造;PCB加工时操作温度不超过80℃,所以基板平整度好;成本低,其成本比热风整平工艺低25%~50%;保质期短,一般3个月左右。
  ……

序言



《PCB设计与加工》 作者:谢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印刷电路板(PCB)设计与加工的综合性著作。作者谢平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功底,系统地阐述了PCB设计从概念萌芽到最终成品的完整流程,并对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旨在为电子工程师、PCB设计人员、技术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读者掌握PCB设计的核心理论,熟练运用设计工具,理解加工工艺,从而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 第一部分:PCB设计基础与流程 本部分将从PCB设计的底层逻辑出发,为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电子产品与PCB的桥梁 电子产品的构成与PCB的重要性: 深入剖析现代电子产品的复杂性,阐述PCB作为连接电子元器件、实现电气互连和支撑功能实现的核心载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信号传输、电源分配、散热、电磁兼容性(EMC)等多个维度,强调PCB设计对产品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和成本的决定性影响。 PCB的分类与发展趋势: 介绍单层板、双层板、多层板(包括HDI板、刚挠结合板等)的基本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展望PCB技术在微型化、高密度化、高频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如三维PCB、柔性PCB、嵌入式元器件技术等,为读者描绘行业未来图景。 PCB设计工作流程概述: 详细梳理从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布线、DRC(设计规则检查)、Gerber文件生成到PCB加工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制约,为读者建立起清晰的整体认知框架。 第二章:原理图设计——电路功能的蓝图 原理图绘制软件介绍与基本操作: 介绍市面上主流的原理图设计软件(如Altium Designer、Cadence Allegro/OrCAD、PADS等)的功能特点和基本操作界面。重点讲解图纸的创建、库文件的管理、元器件的添加与连接、导线绘制、总线设计、电源符号与地符号的规范使用等。 符号库的创建与管理: 强调规范、完整的符号库是高效原理图设计的前提。讲解如何从零开始创建自定义元器件符号,包括符号的形状、引脚定义、属性设置等。探讨符号库的组织方式、版本管理以及团队协作中的库共享机制。 元器件选型与参数设定: 引导读者理解不同元器件的电气特性、封装形式、工作电压、功率损耗等关键参数。讲解如何根据电路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并准确设定其在原理图中的参数信息。 电气连接规则与节点定义: 深入讲解网络(Net)的概念,以及信号流的定义。强调合理命名网络,避免交叉连接,使用总线简化复杂连接等技巧。讲解如何利用“Netlabel”等工具来清晰地表达电气连接关系,为后续PCB布局奠定基础。 总线设计与层次化设计: 介绍如何利用总线来管理和简化大量同类型信号的连接,提高原理图的可读性。讲解层次化设计思想,如何将复杂电路分解成多个模块,并通过“Port”等工具进行实例化,实现模块化复用,提升设计效率和可维护性。 原理图的检查与优化: 介绍常用的原理图检查方法,如ERC(电气规则检查)等。讲解如何根据检查结果,找出潜在的设计错误,并进行优化,例如简化连接、合并网络、添加必要的滤波元件等,确保原理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PCB布局——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 PCB布局基本原则与策略: 阐述PCB布局对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EMC性能、散热和可制造性的重要影响。介绍“先定后动”、“集中与分散”、“信号流向”等核心布局原则。 元器件的物理封装与库: 强调原理图中的元器件需要与PCB库中的实际物理封装一一对应。详细讲解PCB封装库的组成,包括焊盘(Pad)的形状、大小、间距,以及元器件的机械轮廓、丝印层信息等。讲解如何创建和管理PCB封装库,确保封装的准确性和通用性。 布局前的准备工作: 分析原理图,识别关键元器件(如CPU、FPGA、大功率器件、高速接口等)和重要信号。根据电路功能划分区域,例如数字区、模拟区、电源区、RF区等。考虑PCB板框的尺寸、安装孔、连接器等外部接口的位置。 关键元器件的布局: 讲解高密度连接器、CPU/FPGA、晶振、复位电路、电源模块等关键元器件的优先布局原则,以及如何考虑其与周围元器件的间距和信号连接。 同类功能元器件的集中与分散: 分析不同类型元器件(如阻容器件、IC、功率器件等)的布局策略。例如,对于需要散热的器件,应考虑其散热需求;对于时钟信号,应尽量靠近源端。 信号流向与布局: 讲解如何根据原理图中的信号流向,优化元器件的相对位置,减少信号线长度,避免不必要的迂回,降低信号延迟和串扰。 电源与地网络的布局: 强调良好的电源和地网络布局对提高信号完整性和EMC性能至关重要。讲解如何合理规划电源层、地层,进行有效的电源滤波和去耦。 EMC/EMI考虑的布局: 介绍如何通过布局来降低电磁干扰(EMI)和提高抗电磁干扰(EMS)能力,例如敏感信号的屏蔽、关键信号远离辐射源、合理摆放旁路电容等。 热管理考虑的布局: 对于发热量大的元器件,介绍如何通过合理布局、散热片、空气流通通道等方式,改善PCB的散热性能。 可制造性考虑的布局: 讲解如何考虑PCB的加工工艺,如最小线宽/线距、过孔大小、焊盘形状、元器件间距等,以提高PCB的可制造性和降低废品率。 布局优化与评估: 介绍布局完成后的检查和评估方法,如目视检查、布局报告分析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迭代优化。 第四章:PCB布线——信号的精准通道 布线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阐述布线对信号完整性、串扰、阻抗匹配、EMC性能的影响。介绍“先定后线”、“最短路径”、“等长”、“避免锐角”、“蛇行线”等布线原则。 布线层的使用与分配: 介绍多层PCB中信号层、电源层、地层的划分和用途。讲解如何在不同层之间进行信号传输(过孔)及其注意事项。 信号的类型与布线策略: 电源与地线布线: 强调宽幅电源线、密集的接地网络、地过孔的设置,以降低阻抗,提供稳定的电源。 数字信号布线: 介绍普通数字信号的布线方法,尽量走直线,避免长距离平行走线。 高速信号布线: 重点讲解差分信号、时钟信号、LVDS、USB、PCIe等高速信号的布线要求,包括等长、阻抗匹配、屏蔽、减少过孔、避免拐弯等。 模拟信号布线: 介绍如何隔离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减少串扰,避免在模拟信号线上引入数字噪声。 RF信号布线: 讲解RF电路的特殊布线要求,如微带线、带状线、地屏蔽、低损耗传输线等。 过孔(Via)的使用与优化: 介绍不同类型过孔(盲孔、埋孔、通孔)的特点和应用。讲解过孔的数量、大小、间距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过孔使用,减少容差。 泪滴(Tear Drop)的应用: 讲解泪滴的作用,即在焊盘与过孔、焊盘与走线连接处增加一个平滑过渡,提高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应力集中。 差分信号布线: 详细讲解差分信号的布线要求,包括等长、等距、避免串扰,以及如何利用差分对进行布线。 阻抗匹配布线: 介绍什么是阻抗匹配,以及为什么在高频电路中至关重要。讲解如何根据PCB板材、线宽、线距、介电常数等参数,计算和控制走线的特征阻抗,使其与信号源和负载阻抗匹配。 信号完整性(SI)的考虑: 讲解信号完整性的基本概念,如反射、串扰、振铃、过冲、下冲等。介绍如何在布线过程中采取措施,最小化这些信号完整性问题。 电源完整性(PI)的考虑: 讲解电源完整性的基本概念,如电压跌落、电源噪声等。介绍如何通过合理的电源/地平面设计、旁路电容的摆放等,确保电源的稳定。 EMC/EMI优化布线: 介绍如何通过布线来减少EMI辐射和提高EMS抗干扰能力,如信号回流路径的控制、地线屏蔽、敏感信号的隔离、选择合适的走线宽度和间距等。 布线后的检查与优化: 介绍DRC(设计规则检查)在布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讲解如何利用DRC来发现线宽/线距错误、短路、断路、过孔错误等。介绍人工检查的重点,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布线优化。 第五章:设计规则检查(DRC)与 Gerber文件生成 DRC的重要性与设置: 阐述DRC是PCB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质量控制环节。详细讲解如何在设计软件中设置DRC规则,包括线宽、线距、焊盘与过孔大小、最小钻孔尺寸、封装库检查、间距规则等。讲解不同类型DRC规则的含义和作用。 DRC报告的解读与处理: 讲解如何生成DRC报告,并详细解读报告中的各项错误信息。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错误类型,定位问题,并进行精确的修改和优化。 Gerber文件的生成与输出: 详细介绍Gerber文件的格式(RS-274-X)及其在PCB加工中的核心作用。讲解如何生成PCB的各个层 Gerber文件,包括铜层(Top/Bottom Copper)、阻焊层(Top/Bottom Solder Mask)、丝印层(Top/Bottom Silkscreen)、钻孔文件(Excellon Drill File)、焊膏层(Top/Bottom Paste Mask)等。 IPC-D-356(Netlist)文件的生成: 讲解IPC-D-356文件(Electrical Connectivity Netlist)的作用,即用于验证PCB设计文件与原理图的网络连接是否一致。 RS-274X格式与DCODE: 简要介绍RS-274X格式的特点,以及DCODE(D-code)在 Gerber文件中的含义。 Gerber文件的审查: 强调在将Gerber文件发送给PCB厂商之前,进行仔细审查的重要性。介绍如何使用Gerber查看软件(如Viewmate, GC-Prevue等)来检查各层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重叠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设计问题。 钻孔文件的生成与设置: 详细讲解钻孔文件(Excellon Drill File)的格式和内容,包括钻孔的XY坐标、孔径等。强调钻孔文件的准确性对后续PCB加工至关重要。 其他必要输出文件: 介绍可能还需要提供的其他文件,如BOM(Bill of Materials)清单、制造说明(Fabrication Notes)等,以便PCB厂商更准确地理解设计需求。 第二部分:PCB加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PCB的制造流程、关键工艺环节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第六章:PCB制造流程详解 原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介绍PCB常用基材(如FR-4、聚酰亚胺、陶瓷等)的性能特点和选择依据。讲解铜箔、油墨(阻焊油墨、丝印油墨)、化学试剂等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内层图形的制作: 底片制作: 介绍底片(Phototool)的制作过程,以及其在高精度图形转移中的作用。 覆铜板(CCL)的准备: 介绍覆铜板的特性,以及如何进行表面处理。 图形转移(曝光): 详细讲解光化学成像技术,包括感光膜(干膜)的贴合、紫外线曝光(正片/负片工艺)等。 显影: 介绍显影液的作用,以及如何去除未曝光(或曝光)的感光膜,露出铜箔图形。 蚀刻: 深入讲解蚀刻工艺,包括化学蚀刻液的成分、蚀刻机理。重点介绍如何控制蚀刻速率、均匀性,以获得精确的铜箔图形。 去膜: 介绍如何去除感光膜,获得干净的内层铜箔图形。 内层线路的检测: 介绍内层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检测,以及如何利用其检查内层线路的短路、断路、线宽/线距错误等。 叠板与压合: 芯板(Core)与半固化片(Prepreg)的堆叠: 介绍不同层数的PCB如何通过芯板和半固化片进行堆叠。 压合工艺: 详细讲解热压成型工艺,包括压机类型、温度、压力、时间等关键参数的控制。讲解多层板压合过程中避免分层、起泡、翘曲等问题的关键。 压合后检测: 介绍压合后的外观检查,以及X-Ray检测等方法。 钻孔工艺: 钻孔机介绍: 介绍高精度数控钻孔机(CNC Drill Machine)的工作原理。 钻孔参数设置: 讲解钻孔尺寸、孔位精度、钻速、进给速率等参数对PCB加工质量的影响。 钻孔后的处理: 介绍钻孔后的去毛刺、去屑等清洁工艺。 电镀(PTH)工艺: 化学镀铜: 介绍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在钻孔内壁形成一层导电层,为后续电镀做准备。 电镀铜: 详细讲解电镀铜工艺,包括电镀液成分、电流密度、电镀时间等。重点介绍如何实现孔壁铜厚均匀,以及避免孔内有杂质。 表面处理(如OSP、沉金、沉银、镀锡等): 介绍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及其作用,如提高焊锡性、防止氧化、满足无铅焊接要求等。 外层图形制作: 阻焊层(Solder Mask)的制作: 介绍液态感光阻焊油墨(LPI)的涂覆、曝光、显影、固化过程。讲解阻焊层的颜色、开口尺寸、阻焊桥等关键参数。 丝印层(Silkscreen)的制作: 介绍丝印油墨的种类、印刷方式(丝网印刷、喷印),以及丝印内容的规范(元件位号、Logo、极性标记等)。 终检与测试: 外观检查: 详细介绍PCB成品外观检查的标准,包括层间对齐、阻焊覆盖、丝印清晰度、表面平整度、有无划痕、污渍等。 电气性能测试: 介绍飞针测试(Flying Probe Test)、针床测试(Bed of Nails Test)等方法,用于检测PCB的开路、短路、阻抗等电气性能。 可靠性测试: 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可靠性测试,如温湿度测试、焊接可靠性测试等。 第七章:影响PCB质量的关键因素与问题分析 设计源头质量: 再次强调设计中的错误(如DRC未通过、不合理的布局布线、错误的封装库等)是导致PCB加工问题的根本原因。 原材料的质量: 分析基材、铜箔、化学试剂等原材料的质量波动如何影响PCB的电气性能、机械强度和可靠性。 工艺参数的控制: 深入剖析蚀刻、电镀、压合、钻孔、曝光、显影、固化等关键工艺参数的微小变化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例如,蚀刻过度导致线宽减小,电镀不均导致孔壁铜厚不足。 环境因素的影响: 分析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环境因素对PCB加工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在精密加工环节。 常见的PCB加工缺陷及成因: 铜箔开路/短路: 分析由设计错误、蚀刻不当、脏污等原因造成的开路/短路。 线宽/线距偏差: 分析设计与实际加工之间的差异,以及蚀刻、图形转移过程中的精度问题。 虚焊/焊盘脱落: 分析由过压合、钻孔不良、电镀不良、表面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虚焊和焊盘脱落。 分层/起泡/翘曲: 分析由压合工艺不当、材料问题、环境温湿度影响等造成的分层、起泡、翘曲。 阻焊层问题: 分析阻焊油墨溢出、开路(露铜)、气泡、附着力差等问题。 丝印问题: 分析丝印模糊、脱落、错位等问题。 孔问题: 分析孔壁铜厚不足、孔内有杂质、孔位偏移、钻孔毛刺等问题。 层间对齐不良: 分析由底片制作、曝光定位、压合定位等环节的偏差造成的问题。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强调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包括过程控制、首件确认、抽样检验、全流程追溯等。 与PCB厂商的沟通与协作: 讲解如何与PCB厂商进行有效沟通,清晰地传达设计需求,及时反馈问题,共同解决加工中的难题。 第三部分:进阶主题与实践应用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加工流程后,本书还将引导读者探索更深入的PCB设计与加工议题。 第八章:高频PCB设计与加工 高频信号的特点与挑战: 阐述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在传播特性上的差异,如信号的衰减、反射、串扰、损耗等。 高频PCB设计规则: 讲解差分阻抗、单端阻抗控制、信号回流路径、地平面完整性、屏蔽设计、电磁兼容性(EMC)等高频设计关键。 高频PCB板材的选择: 介绍低介电损耗、低介电常数的高频专用板材,如Rogers材料、PTFE等。 高频PCB加工的特殊要求: 讲解高频PCB加工过程中对精度、表面处理、层间对齐、阻抗控制等的更高要求。 第九章:HDI PCB设计与加工 HDI(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技术概述: 介绍HDI技术的定义、特点及优势,如微过孔、盲埋孔、叠孔、高密度布线等。 HDI PCB的设计流程: 讲解HDI PCB设计的特殊流程和注意事项,如更精细的布局布线、过孔的精确定位、堆叠策略等。 HDI PCB的加工工艺: 介绍HDI PCB加工中的关键技术,如激光钻孔、电镀填孔、层叠结构等。 第十章:刚挠结合PCB设计与加工 刚挠结合PCB的结构与应用: 介绍刚挠结合PCB的构成,以及其在需要柔性连接和刚性支撑的应用中的优势。 刚挠结合PCB的设计考量: 讲解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挠性区和刚性区之间的过渡、应力释放、弯折半径等。 刚挠结合PCB的加工工艺: 介绍其特有的加工工艺,如层压、粘合、覆形等。 第十一章:PCB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PCB可靠性评估: 介绍影响PCB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如材料、设计、工艺、环境等。 常见的PCB失效模式: 深入分析PCB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如电气失效、机械失效、环境失效等。 失效分析方法: 介绍常用的PCB失效分析技术,如目视检查、显微观察、电性能测试、化学分析、热成像等。 如何提高PCB的可靠性: 结合失效分析结果,提出提高PCB设计和加工可靠性的建议。 结语 《PCB设计与加工》旨在成为一本集理论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PCB技术参考书。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掌握PCB设计的完整流程和关键技术,更能深入理解PCB加工的奥秘,从而在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领域迈上新的台阶。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学习地图。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极其平缓渐进的导入方式。第一部分对于整个电子工程领域中“设计”这个动作的哲学探讨,就足够耐人寻味,它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巧妙地填平了。接着,作者并没有急于深入到具体的软件操作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讲解设计思维的培养——如何从一个概念出发,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迭代,逐步具象化为一个可行的电路方案。这种先建立宏观认知,再进入微观操作的逻辑链条,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学习连贯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节点设置的“思维导图”或“知识串联点”,它们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复杂信息,确保在进入下一章节前,对前置知识点已经融会贯通。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步步为营地构建起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而非被动地接收碎片信息。

评分

如果说一本技术书籍的价值在于它能多大程度上激发读者的自主探索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它在每章的末尾都设置了“进一步探讨”或“开放性思考”的环节,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回顾,而是需要读者综合运用本章及前章知识去构建新模型的挑战。它成功地将“如何做”与“为什么这样做”之间的桥梁打造得异常坚固。此外,书中提供的参考资料列表也十分精炼且权威,没有冗余的链接或过时的文献,每一条推荐都经过了作者的严格筛选。这种对学习路径的引导是深思熟虑的,它教会了读者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地筛选和获取高质量的专业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一套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套系统性的、可以自我驱动的学习方法论,这对于任何一个想在电子设计领域长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封面的选材和色彩搭配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专业气质。拿到手中的质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书脊的排版清晰有力,即使在书架上也能一眼辨认出其专业领域的定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印刷的清晰度和墨迹的均匀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结构剖面图,在这样的纸质上呈现出来,线条的锐利感和细节的层次感都得到了完美的保留。我甚至注意到扉页上对于字体和间距的处理,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翻阅之初就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打磨上也付出了同等的匠心。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专业资料典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却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刻板的腔调。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沉着的幽默感和人文关怀。比如,在讲解某个设计规范的由来时,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早期电子元件限制的趣闻轶事,这不仅缓解了长时间阅读技术文档带来的枯燥感,更重要的是,它让读者明白这些“规则”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复杂算法或迭代过程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它们往往非常贴合生活经验,使得原本抽象的逻辑关系变得生动可感。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知识的距离,让人感觉像是在和一个水平极高的同行进行深入的经验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评分

在内容深入到具体技术的层面后,作者展现出了对行业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比如,在讨论多层板布线策略时,书中不仅仅罗列了传统的走线规则,还引入了当前高频信号处理中必须考虑的阻抗匹配和串扰抑制的最新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极具代表性,往往是业界公认的“硬骨头”难题,但书中对它们却能用清晰的数学模型和直观的图形解释,将复杂的物理现象拆解得十分透彻。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似乎深谙“纸上谈兵”的弊端,书中大量的插图都不是那种套用的标准示意图,而是明显经过二次加工和优化,许多标注都直接指向了实际生产中的常见陷阱与规避方法。这种“实战导向”的叙事风格,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脑海中已经开始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场景,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转化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