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桥牌与社会
定价:22.50元
作者:何小刚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2120311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一本桥牌方面的著作,本书以面向高校学生为主,把桥牌与社会,桥牌与人生联系起来,既从桥牌的基本知识着手,对其作了科学、全面的阐释,使任何一个完全不懂得桥牌的人,也能读懂此书,学会桥牌;又在桥牌的基本理论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中道出做人做事的诸多道理。本书文字流畅、洗炼,既可做高校教材,又可做桥牌与社科方面的普通读物,是一部桥坛难得一见的、融桥牌与做人理念于一体的值得一读的书。
目录
写在前面
章 桥牌的基本知识
节 什么是桥牌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打桥牌
第三节 桥牌的基本术语(中英文对照)
第四节 桥牌的计分知识
第二章 叫牌的原理
节 自然叫牌法的原则
第二节 如何选择次开叫
第三节 次应叫和开叫人的再叫
第四节 防守叫牌
第五节 扣叫的运用
第六节 满贯叫牌
第三章 做庄的思路
节 做庄前须知
第二节 做庄的思路之一(兼论有将定约的做庄)
第三节 做庄的思路之二(兼论无将定约的做庄)
第四节 做庄的思路之三(概率飞牌与做庄中的变化)
第四章 防守的原理和信号
节 对无将定级的首攻
第二节 对有将定约的首攻
第三节 对满贯定约的首攻
第四节 信号
第五章 桥牌与社会
节 忍让和规避
第二节 封锁和解封
第三节 消去和投入
第四节 桥牌妙招号人生
附:叫牌法简介
致读者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何小刚,男,1959年2月生。现任上海电机学院老年社会工作与休闲学研究室主任、副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后留学俄罗斯,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在高校工作,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学、桥牌、职业教育等学科的教学以及与此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陷入枯燥的牌例分析和晦涩的术语泥沼,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叙事功力堪称一流,他没有陷入对具体牌局的冗长描述,而是将桥牌视为一种社会学实验的缩影。那种氛围的营造非常到位,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高级牌局中,那种既要保持绝对理性,又要时刻警惕对手心理波动的紧张感。更妙的是,作者似乎从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汲取了养分,他将某个历史时期,比如战后精英阶层的交际模式,通过桥牌的演变过程进行了侧面烘托。这让整本书的厚度瞬间增加,它不再是关于如何“赢”牌的指南,而变成了关于“文化身份”和“阶级默契”的考察。我对其中关于“默契的构建与维护”那几章印象深刻,它揭示了任何紧密合作的团体,无论是牌桌上的搭档还是公司董事会,都依赖于一套未被言明的、高度提炼的共同语言。这种跨越学科的联想能力,着实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学术视野和文学才华。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我可能只捕捉到表层关于桥牌规则和历史的描述,但随着深入,那种深埋其中的哲学思辨才逐渐浮现。它挑战了许多关于“公平竞争”的传统观念。作者尖锐地指出,在任何高智力博弈中,“运气”和“技巧”的界限是多么模糊,而“社会资本”——比如你和谁搭档、你所在的圈子——往往比你的技术本身更能决定最终的胜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优雅”这个概念的探讨。在桥牌的世界里,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输得体面、处理挫折得当的人,这与现代社会对“情绪管理”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带着一种古典的、近乎清教徒式的严谨,但这恰恰增强了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策略算计的冲击力。读完之后,我不再将桥牌视为一种消遣,而是将其视为理解复杂社会结构的一个极佳的微观模型。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试图用单一理论解释所有现象的书籍抱持怀疑态度,但这部作品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没有将社会描绘成一个简单的零和博弈场,而是展示了一个充满了“合作性竞争”的复杂生态。作者对“默契的经济学”这一块的论述非常独到,他认为,那些看似随意的打牌习惯,实则是对长期信任的投资。如果一个搭档在小局上过于斤斤计较,那么他在更重要的社会契约中也必然是不可靠的。这种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声誉挂钩的论述,在商业谈判中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显得沉稳、博学,充满了对细节的执着,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打好一副牌,而是如何在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博弈中,保持你的信誉并精准地评估对手的底牌。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用最精确的语言,引导你观察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结构性力量。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将看似遥远的两个领域——桥牌的严谨逻辑与复杂的社会互动——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景。作者似乎拥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从牌桌上的微妙博弈,延伸到了职场上的权力动态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平衡。我尤其欣赏它探讨“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概念的方式。在桥牌中,信息是通过明牌和叫牌的限制被逐步揭示的,而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也是在不断试探和解读他人的“信号”。书中对那些被称为“天才牌手”的分析,与其说是技术层面的拆解,不如说是对高阶心智运作的侧写,他们如何处理压力、如何进行概率判断,以及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出最优决策,这些都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复杂抉择时所需具备的素质惊人地相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人际交往的视角都被拓宽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寒暄,而是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言语之下的策略和意图。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游戏的解读,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复杂系统中生存和获胜的“元认知”指南,文字中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不时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间离”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交规则。作者没有使用任何激昂的口号,而是用一系列精巧的案例——比如某个著名的“自杀式叫牌”背后的政治动机,或者某个家族在牌桌上如何传递隐秘的财产信息——来构建他的论点。这种叙述方式极其高明,它绕过了直接的社会评论,转而通过牌局的胜负来展现权力是如何流动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时间价值”的分析,在桥牌中,多浪费一分钟叫牌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与当下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注意力的争夺战有着惊人的共鸣。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长局,张弛有度,总能在你放松警惕时,抛出一个需要你重新审视整个局势的关键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