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蓝皮书: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
定价:79.00元
作者:戴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97547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职能和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战略部署必将对国家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公共体育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关键着力点。有效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对于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全面审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梳理中外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中蕴含的经验与启示,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是部全面反映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深刻揭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内在规律,系统梳理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年度学术报告。《报告》是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基于服务型和体育强国建设”(11&ZD060;)的阶段性成果。以服务型和体育强国建设为背景,紧扣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脉搏,重视对公共体育服务基本现状的客观描述,突出对外公共服务发展的比较与经验借鉴。
戴健主编的《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版)》由总报告和若干专题报告组成,重点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外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总结。《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版)》从西方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背景及其变迁、服务型理念下我国公共服务的价值诉求、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等视角,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了阐述,对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等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和分析,以翔实的数据资料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分析,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未来发展作了展望。《报告》还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揭示,解析了相关成功经验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起步较早,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做法。《报告》通过对英国、美国、芬兰与日本四个国家公共体育服务的深入研究,对西方国家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特征及主要做法进行了总结,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归纳与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对策建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3年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戴健】
一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着力点
二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背景
三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现状
四 外公共服务发展的借鉴
五 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展望
Ⅱ 背景篇
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时代背景【陆小聪】
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研究背景【郑家鲲】
Ⅲ 现状篇
4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郑家鲲 刘 炜】
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状与分析【郇昌店】
Ⅳ 借鉴篇
6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经验及启示【刘琴 曹可强】
7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姚芹】
8 美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李海】
9 芬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刘兵】
10 日本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陈周业】
11 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与启示【刘东锋】
Ⅴ 调查指标统计表
12 调查指标统计表
作者介绍
戴健,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国际体育计算机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计算机应用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信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竞技体育资源一体化开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和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获“十一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获“十五”时期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新农村建设中长三角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三等奖。曾在《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体育报》及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40余篇。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历史变迁非常敏感的读者,因此,我更倾向于将这份2013年的报告视为一个重要的时间切片。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那个时间点,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对“健康中国”理念的初步构建,以及体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的早期探索。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记录了从“有”到“优”的转折期所经历的阵痛与努力。它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从宏观政策环境的梳理,到中观的服务体系构建,再到微观的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书中对于“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参与”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引人注目,它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资本正开始寻求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信号,同时也揭示了在市场化机制引入过程中,如何避免公共利益受损的治理难题。阅读它,就像是翻阅一份重要的工程蓝图,虽然部分细节可能已经随着时间推移而更新迭代,但其奠定的基本框架和暴露出的早期挑战,是理解后续发展的关键钥匙。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那个沉甸甸的标题《体育蓝皮书: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背后的学术分量和信息密度。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聚焦于“公共服务”的报告,它可能会充斥着枯燥的统计数据和官方术语,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干粮。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尝试着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体育如何被视为一种社会基础设施而非单纯的竞技活动时,我的看法彻底转变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有没有”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好不好”、“够不够”的问题。它用翔实的数据勾勒出了2013年中国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在体育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可及性上的巨大鸿沟。读到其中关于基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困境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在寒风中等待参与活动的居民,以及那些怀抱热情却资源匮乏的指导员的无奈。它不是一份简单的成绩单,更像是一份诊断书,精准地指出了当时中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精细化管理和普惠性落实上的症结所在,那种深入骨髓的现实感,远超一般的政策解读文章。
评分这份报告带给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公共体育服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扯到规划、财政、教育、医疗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远非简单的场馆建设可以概括。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书中提出的那些挑战性问题:如何科学界定“公共服务”的边界?如何建立一个既能激励社会资本又能保证普惠性的激励机制?报告并没有给出所有完美的答案,但它出色地呈现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从一个更具系统思维的角度去看待体育事业的发展——它不仅关乎我们跑得有多快,更关乎我们社会是否足够包容、服务是否真正抵达了需要它的人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中国社会发展脉络中“体育公共性”主题的深刻探究,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考空间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审慎期待。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拿到手,我有点担心自己能否消化得了如此密集的专业分析。毕竟,“蓝皮书”这个词自带一种学术壁垒。但这本书的编撰团队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数据可视化和图表呈现上做得相当出色。许多复杂的比例变化和区域对比,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表,瞬间变得直观明了,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个人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弱势群体”体育服务供给的部分,例如残疾人或留守儿童的体育权利保障。报告并没有仅仅将他们视为需要“帮扶”的对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现有服务体系中,他们面临的结构性障碍。这种将“公平性”置于核心地位的分析视角,显示出报告编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不再是冷冰冰地描述现状,而是带着一种“如何做得更好”的期许,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资源的更优化配置,让体育的阳光能够真正洒向每一个角落,而不是只照亮最容易触及的地方。
评分初次接触这种年度报告式的出版物,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疏离感,仿佛在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观察社会现象。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尤其是在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时,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意外的细腻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罗列了A省的场馆数量和B市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更着墨于这些硬指标背后,普通老百姓的真实体验。比如,它可能在某一部分详细分析了学校体育场馆在非工作日向社会开放的政策落地情况,并对比了不同城市在执行中的阻力和成效。这种从宏观数据到微观场景的切换,使得整个报告的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对“服务质量”的探讨,这比单纯追求“数量”要深刻得多。一个能容纳上万人的体育场馆固然重要,但一个在家门口、能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的简易健身角,在公共服务价值的衡量上,可能更具现实意义。这种对“服务效率”和“公平性”的深刻反思,让这份“蓝皮书”散发出一种超越时效性的价值光芒,它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