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社会学
定价:28.00元
作者:朱景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300047317
字数:469000
页码:3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认为,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的是法律基础人才,即那些具备社会生活常识以及法律职业基本素质的法律人。”
——江平
内容提要
本书的结构由四篇组成,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第二篇行动中的法;法律、自由裁量与交易;第三篇社会对法律作用研究;第四篇法律对社会作用研究。全书内容大体能够包括法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些主要的问题。
《法社会学》本书作者同时又参照了外一些*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经验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反映学科前沿,给学生以*的知识。应该看到,我国法社会学的发展,像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分三步走;步,在初期主要是介绍研究中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证明或证伪在国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显然,我国法社会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研究不能再停留在对国外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上,而必须把重点放在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上。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中国近些年来的经验材料。但就总体状况而言,我们还没有到达第三步,即对国外的法社会学理论提出很有根据的挑战阶段。我想,结合我国的实践,真正把国外已经提出的理论弄懂,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要做的主要工作。
目录
篇 法社会学和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章 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节 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节 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第二节 欧洲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美国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当代法社会学的新发展
第五节 中国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法社会学的方法论
节 法社会学范式
第二节 法社会学研究过程
第三节 法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篇 行动中的法:法律、自由裁量与交易
第四章 法的执行的法律模式和社会学模式
节 法的执行的法律模式
第二节 法的执行的社会学模式
第五章 行动中的刑事法律
节 刑事案件中的自由裁量
第二节 刑事案件中的交易
第三节 刑事案件的“私了”问题
第六章 行动中的合同法
……
第七章 行动中的交通事故法
第九章 行动中的离婚法
第十章 解决解端的法律方法与非法律方法的选择
第三篇 社会对法律作用研究
第十一章 社会分工与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所有制形式与法律制度——以色列的基布
第十三章 社会组织与法律类型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与灾害法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工业事故赔偿法的个案研究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与民事拆讼率研究
第十七章 形式合理的法律体系与资本主义
第四篇 法律对社会作用研究
第十八章 法律的作用与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美国禁酒令与北京禁放令
第十九章 居民的守法意识
第二十章 法律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合上书本,回味无穷的,是对作者深厚学养的由衷敬佩。这本书的行文间,处处流露出一种对学术传统的尊重与超越。作者在论述自己的核心观点时,总能清晰地勾勒出前人奠定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鲜明个人洞察力的修正与发展。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释方面也做得非常规范和详尽,这不仅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更为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知识地图,便于我们追溯和拓展阅读的范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解决特定问题的理论工具,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看待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范式。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过一片迷雾重重的思想丛林,最终抵达一个视野开阔、逻辑清晰的制高点,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厚重而专业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字号适中,行距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也显得非常扎实,每一页都牢牢地粘合在一起,感觉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术语解释部分,作者采用了醒目的粗体字进行突出显示,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便捷性和效率。整体而言,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每一个制作环节所倾注的心血,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开始,更像是一场与知识的郑重相遇。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几处地方的确需要我反复研读,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尤其是在探讨特定历史时期法律实践的案例分析部分,引用的原始文献和数据较为密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高的专注度和耐心。然而,也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体验到了攻克学术难关的成就感。每当被一个复杂的论证卡住,经过一番检索和思考,最终茅塞顿开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深度和密度,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扫读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读者付出相应智力投入才能完全消化的“硬菜”。这种对读者智力储备的适度要求,也反过来保证了阅读体验的深度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拓宽了我对法律本质的理解边界。过去,我总是习惯于将法律视为一套既定的规则体系,关注点多集中于条文的解释和适用。然而,阅读这本书后,我开始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恰恰蕴含在其与社会脉动的实时互动之中。作者对社会变迁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法律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新兴社会群体对现有法律秩序挑战的那几章,论证得尤为精彩。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法律现象,尝试从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层面去理解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或局限性。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再是单纯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培养了一种批判性观察和反思的学术习惯,这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研究社会科学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初读这本作品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极具穿透力的开篇陈述。作者似乎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框架,而是选择了一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将社会现象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张力,用一种近乎故事化的笔触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源自日常生活,却又恰如其分地贴合了抽象法理的例子,瞬间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读到中间部分,我发现作者的逻辑推演犹如精密的机械结构,环环相扣,毫无疏漏。他不仅陈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并且非常巧妙地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碰撞与交融,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这种严谨而不失生动的叙述风格,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议题,变得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