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式太极拳56式标准-附DVD
定价:35.0元
作者:马畅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64109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陈式太极拳,以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为基础创编而成;
健体:符合人体结构、遵循自然规律,疏通筋络循环,灵活四肢百骸,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竞技:风格突出,招式考究,动静相宜,体式优美,符合竞赛之需,适应现代人学练。
内容提要
陈式太极拳,以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为基础创编而成;符合人体结构、遵循自然规律,疏通筋络循环,灵活四肢百骸,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风格突出,招式考究,动静相宜,体式优美,符合竞赛之需,适应现代人学练。
目录
作者介绍
马畅 编著 中国“太极名家大讲堂”获邀的年轻的太极名家 陈式太极第十三代正宗传人 多次全国各类武术太极拳大赛冠军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文摘
二、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由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在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八个特点。
意气运动: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使注意力集中、稳定,动作活泼无滞。
弹:四肢放长,使全身充满弹性,进而产生掤劲。上体放长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塌腰;手足放长时,以手领劲,坠肘沉肩,转踝屈膝开胯松腰。
螺旋运动: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外部表现为形体的螺旋运动,如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和旋腰转脊等。将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即有动作中,是做好意气运动的核心。
虚实运动:太极拳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调整虚实,可使人产生圆活如珠之感;不会调整虚实,就不能达到内劲的中正无偏,从而失去支撑八面的根本。
节节贯穿运动:以腰脊为中心,将周身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这九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贯穿,做到无缺陷,贯穿如九曲圆珠,达到周身一家的地步。
一气呵成运动:在螺旋缠丝运动辅助下,全套演练时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
刚柔相济运动:化动作中原有的僵硬劲为柔软,而在松开和放长时又产生弹性的刚。刚柔的变换,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
快慢相间运动:初学要慢,以纠正方法错误动作;熟练宜快,但动作要沉着,劲别明显而不错乱。转关折迭处慢,尽头落点要快,后复转慢,周而复始。快慢相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以上特点是陈式太极拳先辈总结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总原则。这些特点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孤立对待。
序言
太极正宗诸派之源,标准套路冠军示范
太极拳根植于华夏沃土,在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的营养供给中,其广泛的传承早已国界。现如今,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舞台上,太极拳成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太极拳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加适于普通人习练。人们通过学练太极拳,很快体会到,这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
然而,无论是追求拳术的正统正宗,还是讲求简化太极的易学易练,在流派众多的太极拳术中都会涉及到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本书所介绍的陈式太极拳标准56式则是将正统正宗与易学易练结合的套路。
从传统性上来说,陈式太极拳是古老且负盛名的太极拳流派,当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各流派多由其演变而来。从学练方面来说,陈式太极拳标准56式是国家体委中国武术研究院为适应竞赛和普及推广需要,组织创编的一套特点鲜明的标准竞赛套路。该套路科学、、严谨,以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为基础,其中多以陈式太极拳新架为主组成,其功架舒展、劲道明显,动作连贯、紧凑,左右并用,在很好地保留了传统陈式太极拳的精华的同时,又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学练和竞赛之需。
本书由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正宗传人、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冠军马畅教学教练,深度挖掘竞赛动作要领,详细剖析太极拳竞赛规则。适宜具有陈式太极拳基础的爱好者学习演练。
坦白说,我对任何武术教材的“DVD”部分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视频制作的成本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上限。我更倾向于看到那些慢动作、多角度的清晰演示,而不是那种全程高速过一遍的“表演”。我期待这本书附带的DVD能提供细致入微的细节捕捉,特别是那些容易出错的转折点和连接处。比如,在“揽雀尾”这个动作里,转身的时候,重心转移的那个瞬间,胯部的处理至关重要,如果DVD能用慢动作特写来展示,那就太棒了。如果DVD只是简单地把全套拳的演示录下来,然后草草了事,那它的附加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我希望它能有针对性的“难点解析”环节,专门针对那些“新手杀手”级别的动作进行拆解教学。另外,音质和画面清晰度也是关键,模糊的画面和刺耳的背景音乐会极大地影响练习的专注度。希望制作方能明白,DVD是用来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宣传片,清晰度、节奏感和讲解的专业度,缺一不可。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翻阅的是关于基本功法的那一章节,这是我衡量一本太极拳书籍好坏的试金石。很多教材上来就直接教套路,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灾难,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勉强练下去只会练出错误的习性。我个人比较注重“松”和“沉”的练习,比如对“站桩”和“捋劲”的细节描述。这本书对这些基础的讲解,说实话,有点像理论书籍,文字量很大,涉及到不少力学和经络的概念。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我更喜欢那种直接给出“身体哪个部位应该怎么用力”的直白指导,而不是让我去脑补一个“气沉丹田”到底是什么感觉。我花了好大力气去理解它对“螺旋缠丝劲”的描述,感觉作者的理解非常深入,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个人理解能力有限,总觉得文字描述和实际操作之间似乎还隔着一层纱。如果能配合更直观的示意图,比如用箭头标出力的传导方向,或者用动图来展示重心的细微转移,那就完美了。现在这样,我得反复揣摩,甚至需要对着镜子比划很久才能勉强对应上书上的描述,有点费脑子。
评分这本拳谱的装帧设计倒是挺下功夫的,封面的设计感和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让人拿在手里就觉得这本书有些分量。我之前也收藏过几本其他流派的拳谱,但说实话,很多在视觉呈现上都比较单调,要么就是黑白线条图,要么就是图片质量不高,看得人心里发毛。这本书在图文排版上明显下了不少心思,特别是那些动作的分解图,角度选取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摸清每个姿势的重心和发力方向。当然,光好看还不行,我更关注的是它对“劲路”的阐述是否清晰。毕竟太极拳的精髓在于“意”和“劲”,如果光有架势,没有内里的指导,那和做广播体操也差不了多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开合”与“掤捋挤按”的图文对照,希望能够从文字描述中捕捉到那种难以言传的“松沉”之感。如果这本书能将复杂的内功心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串联起来,而不是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那对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价值就太大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拳师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说明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似乎更偏向于“技法展示”而非“武术哲学”的探讨,这对我来说是把双刃剑。我喜欢它对每一个招式名称的来源和实战含义的简短解释,这让套路练习不仅仅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带上了一层历史和武学的厚重感。然而,我总觉得它在“整体性”的连贯性上处理得略显不足。太极拳的精髓在于一气呵成,各个动作之间如行云流水般转换,而这本书的编排,更像是将56个独立模块并列展示。每教完一个动作,就独立结束,缺乏那种将前后招式串联起来的过渡讲解。这使得学习者在练习完整套路时,很容易在动作的衔接处产生断裂感,就像是把一串珠子拆成了56颗散珠。我希望作者能在教授完单个动作后,增加“串联练习”的指导,比如:“当上一个动作完成后,身体应保持怎样的惯性,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动作?”这种引导对于建立套路的整体“势”来说,至关重要,否则,我们练的就只是孤立的招式集合,而非完整的太极拳。
评分从一个追求实用效果的练习者的角度来看,我非常关注一本书对“推手”环节的铺垫。很多拳谱,教完套路就结束了,但对于我们这些想把拳术运用到实际中的人来说,套路只是基础,真正的交流在推手中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在后续章节或者DVD中,对基础推手的原理和常见错误有所涉猎。比如,如何感知对方的来力,如何借力打力,以及最基础的“定步”和“活步”推手应该如何结合套路中的步法来练习。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听劲”练习方法,哪怕只是针对身体某一个部位的敏感度训练,都会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倍增。如果这本书完全专注于套路本身,而对推手这个核心的应用环节避而不谈,那么它对于我来说,就只是一本“表演拳谱”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将这56式与实战中的运用潜力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动作做标准,那就太可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