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训练学基础
定价:10.50元
作者:容仕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01
ISBN:9787040117370
字数:
页码:1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规划”的精神,《运动训练学基础》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关于运动训练学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全书共9章,包括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员的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少年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少年女子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日记、运动训练计划与训练总结。每章前有“内容提要”,章后附有“复习与思考”。《运动训练学基础》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教练员的教学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第三,要取得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必须在早期训练阶段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n 各运动素质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转移需要的基础条件.专项运动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一般运动素质的基础之上。
n 第四,全面训练有利于加强导致动作技能形成的神经联系。
n 由于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因而这种中枢间的联系建立得越广泛、越巩固,就越有利于新的神经联系的建立和动作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已经形成动力定型的动作技能对其他肌肉活动具有“优势兴奋中心”的作用,可以引起周边中枢的兴奋,以加强导致动作技能形成的神经联系。
n 第五,各竞技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迁移的关系,有良好转移(即正迁移),也有不良转移(即负迁移)。
n 训练过程中,若能围绕专项能力的需要,利用对专项能力中有良好转移关系的一般竞技能力的训练,排除具有不良转移关系的其他竞技能力的训练,将更有利于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n 第六,全面贯彻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是取得全面训练良好结果的必然条件。
n 运动训练的累积效应、相对稳定性,以及阶段性规律等是形成竞技能力长期训练适应性结果的必然条件。因此,可以说全面贯彻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是取得全面训练良好结果的必然条件。三、贯彻全面发展原则的基本要求,根据多年不同训练阶段来确定训练的侧重点。在早期启蒙训练和早期专门化训练阶段主要应进行全面训练;在早期专项化训练阶段开始后,全面训练内容则大大减少,转而以一般训练为主、专项训练为辅;在专项提高阶段开始以后,转向以专项训练为主、一般训练为辅,不再强调全面训练;进入专项高水平训练阶段后,专项训练将占整个训练的80%左右(表3-2)。
n 第二,全面理解专项训练,重视专项训练的科学安排。
n 专项训练绝非仅仅是专项技、战术训练,专项素质训练、专项心理和智力训练等也都属于专项训练的范畴。所以,既要注意训练安排的全面性,又要注意训练安排的科学性。
n 第三,选择全面训练、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佳方法与手段,并突出重点。
n 全面不等于多多益善,更不等于华而不实。要全面提高与专项素质有关的机能水平,同时,注意选择那些实效性强、符合专项需要的方法与手段。
n 第四,安排好全面训练、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在各训练过程中的合理比例。
n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大胆的撞色搭配和充满力量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运动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张抓拍的瞬间——运动员腾空跃起,肌肉线条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爆发力。拿到书的时候,它的纸张手感非常扎实,印刷质量也没得说,即便是那些复杂的解剖图和技术图表,细节也刻画得极其清晰,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研究理论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翻阅了一下目录,内容覆盖面广,从最基础的生理学反应到高级的周期化训练安排,结构梳理得非常逻辑化,让人一目了然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攻克的章节。特别是它似乎在努力平衡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这在我以往阅读的一些学术性偏重的教材中是比较少见的。我期待接下来的阅读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匠心独运,毕竟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导图的构建。这本书的整体装帧和开篇给我的第一印象,绝对是专业且有诚意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稳和权威感,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对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都进行了极其审慎的考量。它没有使用那种浮夸的、鼓动人心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采用了严谨、精确的学术用语,但奇怪的是,这种严谨并没有带来晦涩难懂的感觉。这可能归功于作者在构建句子时的清晰逻辑链条,每一个从句的衔接都像是精密齿轮的啮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导。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非常规范和详尽,这为读者进一步拓展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诚信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一位资深教授在课堂上娓娓道来的声音,他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维的引导者。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文字风格,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阅读体验流畅得令人惊喜。很多专业书籍为了塞入尽可能多的信息,往往会牺牲版面设计,搞得文字拥挤不堪,让人望而生畏。但这部作品显然在这方面下了苦功夫,它采用了合理的留白,使得即便是长段的理论阐述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更绝妙的是,那些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都被巧妙地用粗体或者不同的颜色字体进行了强调,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让我在快速浏览和深度研读之间可以自如切换。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示说明,这些图示并非简单的示意,而是带有详细标注和逻辑流程的,比如描述力量传导路径的插图,简直比我之前看的任何图谱都要直观易懂。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编者对学习者感受的深刻理解。它不像是冷冰冰的知识传输工具,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拆解复杂的运动科学难题。
评分从我过去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的经验来看,很多教材在理论深度上做到了一定程度,但在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训练计划方面,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过于笼统。我翻阅了一下关于“负荷管理”那几个章节的引言,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务实倾向。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将那些高深的生理学指标和代谢机制,与赛场上的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它似乎没有止步于解释“最大摄氧量”是什么,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训练阶段,通过可量化的指标来动态调整对它的刺激强度和恢复策略。这种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如何用”的递进结构,是我非常欣赏的。对于教练员和体能训练师而言,这种工具书的价值就在于其转化效率,这本书目前展现出的倾向性,让我对后续内容充满了信心,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科学的训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辑质量,从装订的坚固程度到内文的防反光处理,都透射出出版方对这本专业教材的重视。我试着将书本完全摊开放在桌面上,它能够相对平整地保持开启状态,这对于边阅读边做笔记或者对照参考资料时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避免了频繁用手按住书页的尴尬。而且,从书脊的柔韧性来看,它似乎可以承受多次的反复翻阅和高强度的使用,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期作为案头参考工具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虽然内容厚重,但全书的重量控制得相当不错,即便是需要随身携带去训练场地或会议室时,也不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实体书工艺的关注,往往代表着对内容价值的认可,我相信这本教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我书架上最常被翻阅的那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