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第2版)
定价:39.8元
作者:姚本先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40273182
字数:
页码:48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心理学》(第2版)是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在体系、内容、观点、形式、体例等方面进行的更加广泛、更为系统、更具前沿性的修订。本次修订的直接动因除了追踪前沿、追求创新外,还有一个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为参照,有机整合了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其目的是在保持和发扬教材原有优点与特色的基础上,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满足更多学生参加全国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需要
目录章 绪论
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三、心理学的内容
四、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五、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起源
二、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任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二、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
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胎儿期和乳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二、婴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三、幼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四、童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五、青少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六、成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章 认知理论
节 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的含义
二、认知理论
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二、注意的含义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感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含义
四、知觉的种类
第四节 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
第五节 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二、问题解决
三、创造性思维
四、表象与想象
第六节 言语
一、言语的含义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章 行为动力理论
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二、行为动力理论
第二节 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二、需要的种类
三、需要理论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理论
第四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动机的种类
三、动机理论
第五节 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行动过程
三、意志的品质
第五章 智能理论
节 智能理论概述
一、智能的含义
二、智能理论
第二节 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理论
三、智力的发展
第三节 能力
一、能力的含义
二、能力理论
三、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 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二、创造力理论
三、创造力的发展
第六章 人格理论
节 人格理论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理论
第二节 气质
一、气质的含义
二、气质的类型
三、气质理论
第三节 性格
一、性格的含义
二、性格的类型
第四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理论
第七章 品德心理
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品德理论
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品德社会学习理论
三、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四、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第八章 学习心理
节 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的分类
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四、学习风格与教育
第二节 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四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三、学习迁移的促进
第九章 教学心理
节 教学心理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心理理论
第二节 知识教学心理
一、知识教学的含义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四、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第三节 课堂管理心理
一、课堂管理的含义
二、课堂心氛
三、课堂学习纪律
四、课堂问题行为
第十章 教师心理
节 教师心理概述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
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
一、教学效能感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育机智
五、教师胜任力
第三节 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
节 学校群体心理概述
一、学校群体心理的含义
二、班级与班集体
三、学生正式群体
第二节 学校群体心理理论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从众与服从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四、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学校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性质
三、师生关系
四、同学关系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三节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主题词索引
参考文献
《心理学(第2版)》是《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的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有机整合了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建构了一个由绪论、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理论、行为动力理论、智能理论、人格理论、品德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组成的严密的有内在逻辑性的结构。《心理学(第2版)》内容前沿、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夯实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
《心理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也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和一般院校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和普通心理学工作者阅读。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一本高等教育教材,它在内容上显得非常扎实,涵盖了心理学领域的核心理论和前沿研究。作者在介绍基础概念时,力求做到严谨而全面,同时又不失逻辑性。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系统性非常重要,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学知识框架。从神经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再到临床心理学,各个分支的介绍都显得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比较和分析,这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而且,书中引用的研究文献都相当权威,这增加了内容的可靠性和学术价值。虽然有时会遇到一些稍显晦涩的专业术语,但书中配套的解释和图示能够有效地帮助我理解。我常常会花时间去回顾和消化书中的内容,尤其是那些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理论模型。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各种心理学观点。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我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只当它是为了应付学习任务而阅读。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它所吸引。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故事性”。作者并不是冷冰冰地罗列事实和理论,而是将许多心理学概念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中,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因为某个案例的精彩之处而捧腹大笑,又因为某个故事的感人肺腑而黯然神伤。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心理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书中对一些著名心理学实验的介绍,也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学探险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偏差和决策心理学的章节,那些揭示了我们思维中“陷阱”的例子,让我不禁感叹人类思维的奇妙与复杂。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进行一场关于心灵的对话,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获得乐趣。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教材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学术书籍也可以如此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学术上的提升,更在于它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发。作者在讲解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关于人生意义、幸福感以及人际关系构建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论述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对心理学现象的解释,更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讨论积极心理学时,书中提出的关于感恩、乐观和希望的重要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关注负面情绪,而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书中对于同理心和沟通技巧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人交流,从而改善了我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困惑。我甚至开始尝试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在面对压力时,尝试运用放松技巧,在与家人相处时,更加注意倾听和表达。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更和谐、更充实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当我拿到它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导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奥秘。书中对各种心理学流派的梳理清晰明了,从精神分析的深邃到行为主义的客观,再到认知心理学的严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实际案例的分析,那些真实的个体经历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讲解依恋理论时,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这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介绍,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的通俗易懂和贴近生活,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仿佛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的新大门。我甚至开始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书中的理论去解读,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次引人入胜的学术探索之旅。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了解心理学这一广阔而迷人的领域。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独具匠心,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心理学知识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各种心理现象的深入剖析,从情绪的产生机制到思维的运作方式,再到人格的发展演变,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书中对于研究方法和伦理的介绍也十分到位,这让我对心理学的科学性有了更强的信心。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进而引发了许多关于自我和他人行为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关于动机的部分时,书中对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分,让我恍然大悟,理解了为什么自己有时会对某些事情充满热情,而有时又会感到力不从心。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例如关于群体思维和服从的实验,这些案例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洞察。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让我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