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黎声主编的《声乐理论基础》秉承“全面涵盖 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声乐表演、声乐鉴赏、声乐历 史、声乐教学、声乐曲目等各个方面,体现理论性与 实践性、技能性与艺术性、实用性与学术性相融合” 的编写理念,试图做到内容丰富、领域宽泛、视野开 阔,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高等音乐教育与声乐教学需求 。
前言
导论
概论
**编 声乐科学基础
导言
**部分 声乐生理声学基础
第一章 声学基础概要
第二章 歌唱器官概述
第三章 歌唱神经机理
第四章 歌唱呼吸机理
第五章 歌唱发音机理
第六章 歌唱共鸣机理
第七章 歌唱听觉机理
第二部分 声乐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 声乐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声乐的心理特征
第三章 声乐的心理调控
第二编 声乐技能训练
第一章 歌唱的姿势形态
第二章 歌唱的呼吸训练
第三章 歌唱的嗓音调节
第四章 歌唱的发声练习
第五章 歌唱的语言训练
第六章 意大利语歌唱发音
第三编 声乐表演基础
第一章 声乐表演的审美
第二章 声乐表演的创作
第三章 声乐表演的训练
第四章 声乐表演的排练
第四编 声乐艺术鉴赏
第一章 声乐艺术形态
第二章 声乐作品类别
第五编 声乐教学基础
第一章 声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基础教育的声乐训练
第五章 嗓音保健知识
第六编 声乐发展简史
**部分 中国声乐简史
第一章 远古及先秦歌舞艺术
第二章 汉唐时期的声乐艺术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声乐艺术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声乐艺术
第五章 近代以来的声乐艺术
第二部分 西方声乐简史
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声乐艺术
第二章 中世纪的声乐艺术
第三章 复调音乐时期的声乐艺术
第四章 歌剧和美声歌唱的诞生
第五章 17、18世纪的声乐艺术
第六章 19世纪的歌剧艺术
第七章 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及音乐会演唱
第八章 19世纪的声乐教育与声乐流派
第九章 20世纪声乐概况
后记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声乐的认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之前一直认为声乐就是靠天赋和嗓子,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从最基础的声乐发声原理讲起,比如如何正确运用气息,如何找到声带的自然振动,以及如何构建出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作者还非常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练习方法结合起来,让我这个零基础的读者也能一步步地模仿和实践。书中对于共鸣腔的讲解尤其透彻,我以前总是感觉唱歌声音虚飘飘的,读完这本书才知道是共鸣腔运用不足,书中给出的练习方法,比如打开喉咙,放松下巴,以及运用头腔和胸腔的技巧,真的让我感觉声音变得更加集聚和有穿透力。而且,它还涉及到了音程、旋律、节奏等音乐理论在声乐中的应用,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旋律听起来悦耳,有些听起来不和谐,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基本乐理的理解来更好地处理歌曲。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声乐老师,循循善诱,将复杂的声乐知识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让我觉得学习声乐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刻苦练习就能掌握的技能。
评分这本书的系统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声乐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清,或者在处理一些技巧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生理构造和发声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声音的技巧、歌曲的演绎等更复杂的层面。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歌唱的音准”和“节奏的精确性”时,不仅仅是强调“要唱准”,而是从乐理基础、听觉训练以及声带的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练习建议。书中对于“情感的传递”的讨论,也超越了单纯的“情绪表达”,而是深入到了如何通过声音的色彩、力度、速度的变化,以及与音乐织体、和声的配合,来更深层次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这对于我在指导学生时,能够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思路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就像一本声乐教学的“工具箱”,里面有丰富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法,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面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我是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一直觉得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似是而非,尤其是关于声音的“技巧”和“感觉”,总觉得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以一种非常严谨和系统的方式,将声乐理论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比如,在讲解声音的连接与过渡时,它不仅仅停留在“平滑”这样的模糊描述,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声区之间的生理结构和发声机制的差异,并提供了具体的练习策略来克服“换声区”的难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声音色彩”和“情感表达”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说要“饱满”或“富有感情”,而是从声音的泛音结构、发声状态以及与文本内容的结合等多个角度去解析,让我意识到声音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是可以被理性地塑造和控制的。这本书还对一些常见的声乐误区进行了纠正,并且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思路,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摸索阶段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声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方向感了,不再是凭着感觉走,而是有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习效果也更佳。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声乐爱好者,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声乐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内容不够系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开篇就强调了声乐学习的科学性,摒弃了一些陈旧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教学方法。书中对气息的支持和控制的讲解,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腹式呼吸”并非只是简单的“吸气鼓肚子”,而是涉及横膈膜的运动、腹肌的配合以及气息的稳定输送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把这些过程呈现出来,让我这个医学门外汉也能大致领会。而且,书中还谈到了声带的生理构造和运动规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发声方法会损伤声带,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练习来保护和发展嗓音。对于我来说,最实用的是书中关于“咬字”和“共鸣”的结合部分,它让我意识到清晰的咬字不仅仅是口齿清晰,更需要与声音的共鸣腔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既清晰又圆润的效果。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声乐学习是可以量化的,是有章可循的,不再是玄而又玄的艺术。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声乐的理解非常有限,觉得就是唱歌好听就行了。但是,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声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一门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音乐理论、甚至美学的综合性学科。书中对于“发声”这个基本动作的拆解,让我惊叹于人类声带的精妙和复杂。作者用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了声带的振动原理、气息的稳定支持、咽腔的打开与放松等核心概念,并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上手的练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共鸣”的讲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找到共鸣点”,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共鸣腔(头腔、鼻腔、胸腔)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姿势和口型来优化共鸣效果,让我感觉自己的声音真的能“找到家”,变得更加丰满和有质感。而且,这本书还触及到了音乐风格和时代背景对声乐演唱的影响,让我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细微差别。这让我觉得,声乐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提升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