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
定价:32.80元
作者:陆志伟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0460739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出发,描绘社会中的自我和自我中的社会。内容涵盖直觉、偏见、角色扮演、从众心理、归属感等专业名词的通俗化解读,更涉及婚恋、家庭、职场、自然、文化、法律、道德等范畴的各个方面,力求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备。
目录
章 人人都是社会性动物——认识你置身的世界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
社交让我们进化——社会人的客观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社会人心理形成因素
社会是一张复杂的网——人人都要懂点儿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先学会自私,再变成大人——自我概念
为什么“狼孩”的回归路无比艰辛——人之初的思考
你是不是很在意别人的评价——镜像自我
嗟来之食真的不能吃吗——自尊
剥夺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我妨碍
第三章 你敢于表现自己吗——自我展示与控制
看破面试官的小九九——印象管理
你会让人“一见钟情”吗——首因效应
为什么有人越挫越勇,有人越挫越辰——习得性无助
气场从自信中来——自我效能
第四章 你的直觉靠谱吗——社会信念与判断
如何保持内心的敏锐——代表性直觉
谁看透了玫瑰色的你——基本归因错误
谁是你生活的船长——效应
艰难的路未必尽是正途——信念固着
第五章 被戳穿的行为艺术——偏见
我很,你只是运气好——自我服务偏见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总是不懂事——刻板印象
世人偏爱马后炮——事后聪明式偏见
谁说“胖子”就不可爱了——偏见和歧视
第六章 潜意识中你扮演了谁——角色定位与扮演
奥巴马,是总统也是父亲——角色扮演
男人,夹在婆媳间的“三明治”——角色冲突
“过家家”中你扮演谁——角色借用
能“变形”的才是狠角色——角色互换
从工作狂到过劳死,罪源只是钱吗——角色超载
第七章 你被大众愚弄了吗——从众
明知有错,为什么还去执行——服从
成功,可以被复制吗——信息影响
是谁引爆了群体的热情——一致性引发从众
停不下来的赶时髦,随风跟到夜郎西——流行引发从众
疯狂的郁金香——群体妄想
第八章 我们的决定被谁“捆绑”了——群体影响
一群人PK一个人——社会懈怠
谁在主导幸运的转盘——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
正确的决策来自群体吗——群体决策
竞争与合作的悖论——互惠原理
第九章 每个人的行为都源于一个想法——行为和态度
何以宣泄,唯有裸奔吗——态度影响行为
你对了,社会就对了——态度和吸引
“知己”是怎么回事——相似性
你为表里如一牺牲了什么——承诺一致性
第十章 人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归属需求
逃离北上广?你怕了吗——认同危机
你不是宅,而是没遇到让你“夺门而出”的人——缺失社会交流
“谢谢”只是一句礼貌用语吗——感恩淡薄
我们就是的意义吗——集体主义
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归属需要
第十一章 朋友圈里有朋友吗——群体之间
给亲人留个温暖的距离——亲缘选择
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地缘关系
同行只能成为冤家吗——业缘关系“
第十二章 越联系,越孤独吗——人际关系融合
会说话也是一种生产力——讨好
抓住身边的快乐——幽默效应
蹬鼻子上脸也能心想事成吗——进门槛效应
体验你心,一如我心——共情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朋友了——曝光效应
第十三章 稳定的爱情曾经不稳定——两性沟通与差异
自我认同,与性别无关——性别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互补性原则
人人都在为赞美奋斗——沟通
家庭暴力,有话为啥不能好好说——攻击行为
第十四章 恋爱,不适合一本正经地谈——恋爱关系
初恋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恋旧心理
死了都要爱,至于吗——激情之爱
为什么”我爱你,与你无关“——无偿之爱
对不起,我现在的体质不适合恋爱——自惑心理
第十五章 把婚姻当作生活的调味品——婚姻家庭
能生为何丁克——无子女婚姻
“家有儿女”,能重组幸福家庭吗——再婚家庭
被诅咒的“七年之痒”——厌倦心理
出轨的一方,该不该得到原谅——伴侣之爱
第十六章 如何找到你喜欢的工作——职业进化与社会助长
小心邻桌那条“三八线”——豪猪法则
如何度过逆袭前的漫漫长夜——蘑菇定律
跳槽:死路还是出路——职业流动
你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目标规划
第十七章 真正的管理者总是假装不管你——管理双赢
管理者:你的决策值亿元——管理决策
如何带团队内耗少——个体冲突与整体协作
做一个激励型管理者——鲇鱼效应
为何心理暗示总能一决胜负——暗示效应
第十八章 为何你总是被情感驱动而消费——说服的商用
让对方先开口更容易成交——谈判艺术
如何打开双赢的局面——正和博弈
让不好意思创造价值——留面子效应
第十九章 改变你身处的文化——社会心理学与文化
山寨更容易被接受吗——亚文化
“60后”爸爸为什么和“90后”孩子交流难——文化堕距
留学生的阵痛,艰难的文化适应之旅——文化震撼
有谁在和我们一起读《论语》——文化共同体
第二十章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比自己还苛刻——社会心理学与教育
单亲,不是孩子的错——谁在关爱我们的孩子
留守儿童,被遗忘的成长——谁在影响、关爱我们的孩子
鼓励,带来勇气还是娇气——要鼓励我们的孩子
第二十一章 呵护我们所处的生态圈——社会心理学与环境发展
公共资源的囚徒困境——公地悲剧
你我连梦想都是差异巨大的——城市化
谁来为我们的慢性咽炎埋单——空气污染
为了爱的海鲜——治理海洋污染
第二十二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约束
为什么每天很多人起大早去看升旗——国家荣誉
全民时代的罪与罚——法律规范
看不同的风景,接受不一样的人——风俗习惯
你有多久没给爸妈打电话了——家庭责任
作者介绍
陆志伟,男,湖南邵阳人,毕业于中文系,硕士学位。现为大学老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2年,主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职场人格、大众心理学及行为学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主持厅局级课题1项,参编著作1部,发表心理健康类学术论文10篇。
文摘
《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另外一个人看到了,也跟着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后整条街的人都在跟着一起跑,场面相当壮观,但除了个人,谁都不知道自己奔跑的真正理由。
为了追求一致性或者迫于群体压力,人们可能遵循错误的社会信念或盲目从众。在这种隋况下,我们该如何处理群体对个人的误导?
从早年的《我爱我家》到近年的《爱情公寓》,情景喜剧都颇受欢迎。剧情中出现笑点或者吐槽时,就会出现一阵旁白式的笑声,它的潜台词是“这个地方该笑了”。很多时候,有些情节的确有趣,我们随之大笑,但是,即便对于一些无聊甚至发闷的桥段,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笑出来。
人都有独立思维能力,但为什么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该如何让事情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研究人们如何认知社会、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的学科,就是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问。
当你精心地准备一次重要的工作面试时,会背诵自我介绍和以往的工作经历;会让理发店内好的发型师给你理头;会把西装熨烫平整,把皮包擦得很干净;会比约定时间早到半个小时,并提前把手机调到静音。面试时,你诚恳地与面试官握手并保持微笑,在面试过程中让自己看起来精力充沛且沉稳可靠,尽管你平时和朋友在一起时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总是想要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这种行为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与他人的交往,从而获得理想结果。比如,就面试而言,你的目标就是要获得这份工作,由于你的“自我表达”的成功,面试官也不会再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而是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面试情境中。而你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都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
又如,当我们为一次约会而特意洗车,或者牢记在工作中不能吃零食时,都是在控制自己的外在行为以建立我们希望留给他人的印象。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建立。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我真的很不错”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但有时连续的挫折会让人们感到无助并形成自我妨碍,直到有一天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终于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找回了自尊。不过,在这之前我们仍然会告诉自己:“我的失败只是一时的,而别人失败是因为他们真的不行。”
尽管我们尽力把美好的一面“表演”给别人,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看待别人的“表演”往往没那么宽容。
你看到一个不如你的人在你之前涨了工资买了房,就会心生妒意,因为你有“刻板印象”,受社会影响,你对那个人的看法已经定型;当你看到一个衣冠不整的人时,你不会考虑他刚从人满为患的公交车里挤出来,而会把他当成一个邋遢的人,“首因效应”让你只关注对人的印象;当你听到一个以前的同学酒后驾车出了事故时,可能会想“我早就知道,他那么爱喝酒肯定会出这种事”,这些都源于你的“事后聪明式偏见”……
不管我们戴着怎样的眼镜看别人,我们都和别人息息相关,我们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自我和别人形成群体,于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又成了一门学问。
为了和大家一样,人们不停地赶时髦,相信专家和人士的话就是“真理”,认为大家都在做的事就是正确的。于是,别人报考计算机专业你也跟着报,别人开网店挣了钱你也跟着开,别人“”剁手你也跟着剁。你盲目地跟风从众,被一致性和性“控制”而不自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害怕被团队孤立。
你发现在一个团队中,少数人总是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你发现大家一起做决策的时候,总是做出相对个体决策更保守或更冒险的决策;你发现有亲缘或是地缘关系的人更亲近;你发现原来有业缘的同行不是冤家;你发现美丽的售货在用“留面子效应”你;你发现原来可以用“进门槛效应”促使他人满足你的要求;你发现你的领导在用“暗示效应”让你和同事们工作更加卖命……
生活中,为了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我们学会用赞美的方式去讨好别人,说别人爱听的话、做别人爱做的事以求亲近;我们遵守社会规范不横穿马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我们与合作伙伴互惠互利,做办公室里的“蘑菇”蓄锐;我们注意同事间的距离以保持办公室和谐,努力改善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来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社会原来很美好。
社会心理学,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能够解析社会焦点事件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小事件。专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世界,原来如此。
……
序言
我之所以对【XH】 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主要是因为“群居动物”这个标签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们总是说自己是社会性动物,但“群居”这两个字,总带着那么一丝本能的、甚至有些无奈的色彩。再加上“一本正经又有趣”的描述,这让我觉得作者一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够把枯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幽默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设想,这本书大概会带我们走进各种各样的人类聚集场所,从拥挤的地铁车厢到热闹的演唱会现场,再到看似平静的办公室,去观察和分析人们在这些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我会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洞见,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盲目跟从大众?又或者,在群体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究竟是如何累积起来,最终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希望它能帮我理解一些自己也曾有过的困惑,那些在集体决策时,为什么会走向某个方向,而在个人判断时,却会做出不同选择的瞬间。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对我们自身社会属性的深刻“扫描”,让我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能悄悄地审视自己。
评分收到!我将以一位读者的口吻,为你创作5段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且不包含书本实际内容的图书评价。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XH】 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个脑洞大开但又不失深度的家伙。我拿到的时候,其实对“群居动物”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好奇,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朋友圈,我们都在以各种形式“群居”。这本书似乎就瞄准了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又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用一种“一本正经又有趣”的方式来剖析。我特别期待它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群体行为背后的逻辑,让我们看到那些不自觉的行为模式,甚至能够反思自己在这个“群居”大染缸里的定位。是不是就像在镜子前,看到自己不那么完美但真实的一面?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想象,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故事、案例,或者科学的实验来佐证那些关于“群居”的道理。会不会有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时刻,或者是在某个熟悉的场景中,忽然看到了更深层的社会动力?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带来深刻思考的读物。我想知道,它究竟能如何把那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变得如此“有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学问。
评分《群居动物》这本书,从它的名字开始就带着一股子挑战意味,【XH】这前缀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像是一个神秘的代号,勾起了我的求知欲。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感到着迷,尤其是当个体置身于群体之中时,那种变化更是令人匪夷所思。这本书似乎承诺要解开其中的一些谜团,以一种“一本正经又有趣”的态度,这让我觉得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书籍,反而更像是知心朋友的分享,娓娓道来。我猜想,它会涉及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比如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做出一些在独处时不会做出的选择?又或者,群体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能够扭曲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我特别期待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但又不会写得过于学术化,而是用一种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让我们仿佛亲临现场,感受那些实验的震撼。说实话,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那些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思维是如何被悄悄改变的画面。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塑造我们成为今天的“群居动物”的。
评分【XH】 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人类社会中那些看似微小但却影响深远的群体动态感到好奇。“群居动物”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人们如何形成小团体,如何互相影响,又如何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一本正经又有趣”的定位,则让我相信这本书绝非那种流于表面的科普,它会有深度,但又不失可读性,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带来深刻的思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行为,并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它们。比如,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行为?又或者,当我们在一个群体中时,为什么我们的决策会发生改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甚至能够为我在人际交往中提供一些启示。它或许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随意或冲动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把解锁我们自身和社会奥秘的钥匙,让我们在“群居”的世界里,看得更清楚,也活得更明白。
评分看到【XH】 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 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一本不那么吓人的社会心理学了!“一本正经”听起来就是有干货,而“有趣”则让人松了一口气,意味着不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我一直觉得,社会心理学简直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理解人类行为的宝藏。尤其是“群居动物”这个概念,总让我联想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从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各种习惯,到一些社会事件中的集体情绪爆发,似乎都与“群居”脱不开干系。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些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世界。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会用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或者是一些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来解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比如,为什么在一个群体里,有时候最安静的人反而最有影响力?又或者,当群体意见不一致时,我们是如何做出取舍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人际关系、社会动态的一本“指南”,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类互动,并且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能够稍微“指导”一下自己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