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第五版/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32.00元
作者:斐海泓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717186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体育(第5版)》教材修订,既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更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改革着力的落实与发展,它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更加紧密地依照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发展状况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未来卫生、医学人才。第5版《体育》教材,既有继承原来先进的经验,更有创新的发展与突破,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体制、内容以及光盘的可视部分都做出了增加和修改。
目录
章大学体育
第二章体适能
第三章体质与健康的测定与评价
第四章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传统体育养生术
第六章现代健身法
第七章竞技运动
第八章休闲运动
第九章运动损伤与慢性病康复锻炼
第十章运动竞赛中医务监督
中国体育运动协会相关网址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裴海泓,男,1958年5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现任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吉林大学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健康问题研究,曾受日本国际交流中心邀请在日本西南学院大学做客座研究。并担任吉林大学体育学院阳光运动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组织成立了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健康基地。承担并完成吉林省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学院、新世纪教育研究中心、长春市科技厅、吉林大学多单位的多项运动健康方面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多次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论文报告会上获得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论文报告会奖。程鹏男,教授,1963年7月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现任辽宁医学院体育部球类教研室主任;辽宁省田径裁判委员会常委。曾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医学院体育教研部主任。
1986年至今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27年。1996年荣获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授予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担任辽宁医学院体育教研部主任期间,院校获辽宁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近五年来,参与两项*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两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完成著作和教材五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六篇。
文摘
序言
尝试着去理解后现代建筑思潮的解构与重构,是最近一个多月的主要精神活动,而手边的这本画册与理论集成了我的主要兴趣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极具后现代的实验性,内页的排版打破了传统的对称与匀称,不同尺幅的建筑照片、手稿草图与理论引文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拼贴”效果。它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展示柯布西耶晚期作品的张力、或是对功能主义的反叛,引导读者去质疑“形式追随功能”这一金科玉律。书中对“裂缝”和“碎片化”在建筑语言中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这些不完美和断裂感,恰恰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真实状态。当我翻到关于城市肌理被商业巨头吞噬的分析时,我甚至能感受到建筑师们那种无力却又必须表达的挣扎。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与建筑史的激烈辩论,它拓宽了我对“结构”和“空间”意义的理解边界。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典文学鉴赏的书籍,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总能挖掘出令人拍案叫绝的隐秘意境。比如解析李白的《将进酒》,以往总觉得那是豪放的宣言,可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深沉的生命哲学和对世俗的疏离感,那种在盛世繁华中隐藏的孤独,被描摹得淋漓尽致。书中的章节安排也极富巧思,从诗、词、曲的演变脉络,到不同地域文人的风格差异,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即便是对古典文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步领略其精髓。特别是关于宋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辩证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比,阐释了两者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和审美取向的转变,让人在品味文字优美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像是一次与古代智者精神的深度对话。
评分为了放松神经,我找来一本关于世界奇幻文学中的神话原型与地域特色的梳理。这本书的趣味性简直爆棚,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生物、史诗般的战争和光怪陆离的魔法系统。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活泼,带着一股子“老顽童”的劲头,将托尔金的宏大叙事、马尔桑的暗黑美学,以及近年来亚洲奇幻文学中对本土神祇的再创造,都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有趣的比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了奇幻故事中的“善”与“恶”的定义。比如,在北欧神话中近乎宿命般的悲剧色彩,与东方文学中强调的个体觉醒与圆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书里还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分析“龙”这一形象在全球奇幻作品中的演变,从恶毒的财富掠夺者到智慧的守护者,每一次形象的转变都对应着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微妙更迭。读完后感觉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可以用来构建自己故事的奇妙灵感,非常适合在疲惫时翻阅,享受纯粹的想象力盛宴。
评分我近期读完了一本探讨现代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专著,内容之深邃,实在令人震撼。这本书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算法黑箱、数据偏见以及未来超级智能可能带来的生存风险等尖端议题。作者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了从图灵测试到最新大模型发展历程中,伦理困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加剧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可解释性AI(XAI)”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探讨了当决策权完全交给机器时,人类社会如何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石。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例如引用了多个跨国公司在部署自动化决策系统时引发的法律纠纷,使得抽象的伦理讨论变得具体而紧迫。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当前科技发展浪潮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新闻标题的层面,而是拥有了一套可以审视技术背后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工具。对于任何关心未来社会走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未来?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关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秘密社团与政治影响的历史研究中。这本书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它避开了那些流于表面的阴谋论,而是聚焦于共济会、光明会等组织在哲学启蒙、科学传播以及地方政治网络构建中的实际作用。作者通过大量解密的信件、会议记录以及当时的讽刺漫画,重构了这些社团在欧洲精英阶层中的信息流动路径,揭示了它们如何绕过僵化的宫廷和教会审查制度,私下推动自由思想的传播。特别是关于启蒙思想家们如何利用社团的隐秘结构进行政治串联,以及这些“兄弟会”在法国大革命前夜所扮演的催化剂角色,分析得鞭辟入里。它不是在“揭露”什么,而是在“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那些宏大的历史变革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私密而坚定的思想交流在支撑。阅读此书,我深刻体会到知识和理念的传播,在专制时代,是如何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气和精巧的组织形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