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未名集-戚国淦文存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8-06-01 |
| 作者:戚国淦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13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0015871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纪念**史学家戚国淦先生百年诞辰。 戚国淦先生是我国**历史学家,我国世界中世纪史开拓者之一,于中外历史、古典文学以及旧体诗词、西文翻译等方面均有精深造诣。本书为纪念戚国淦先生百年诞辰,由戚先生夫人寿纪瑜及其弟子刘新城、夏继果等人广泛收集,细心整理编排而成,全面反映了戚先生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老辈学者深厚的国学根基和文史杂糅的学术旨趣。本书是对戚先生毕生学术造诣和精神丰碑的**纪念,也为读者展示了一方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史学与人生世界。
本书为纪念戚国淦先生百年诞辰整理、编辑而成,收录了戚先生的重要学术文章,包括世界史探研和中国史探研,以及诗词与楹联、自述与他叙等。本书既全面反映了戚先生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老辈学者深厚的国学根基和文史杂糅的学术旨趣,可给予读者多方面的收获。 本书是对戚先生学术造诣和人文精神的**纪念,也为读者展示了戚先生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史学与人生世界。
戚国淦(1918-2010年),1918年6月生于热河承德(今属河北省),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北平男三中历史教师。建国后调入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并承担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筹建工作。1954-1998年,历任师院历史系世界中世纪史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史研究室主任,重点研究英国都铎王朝史;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代表性学术成果有论文《16世纪中英政治制度比较》,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译序数篇,译著《查理大帝传》。《法兰克人史》(合译)、《西方的没落》(合译),等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时便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不同于当下许多追求极致轻薄的出版物,它似乎更偏爱那种能让人沉下心来细品的厚重。封面设计走的是一种简约的复古风,字体排布疏朗有致,虽然没有华丽的插图或抢眼的色彩,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仿佛每一笔笔触都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若隐若现,低调中又不失格调。翻开书页,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出版者的匠心,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样的实体书,捧在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慢下来,去品味其中文字的韵味,而不是像面对屏幕那样匆匆略过。它传递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从内容延伸到了触感和视觉的方方面面,让人感觉像是收藏了一件有温度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它所探讨的许多议题,无论是关于人性的幽暗面,还是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似乎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位作者正坐在我面前,用一种既亲切又略带距离感的口吻与我交谈。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得不像虚构的符号,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欢愉、他们的局限,都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熟悉的面孔,只是被提炼得更为精纯。这种共鸣并非肤浅的情感代入,而是基于对生命体验的深刻理解,使得文字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渗透到了情感共鸣的深处。读完后,我的内心似乎被注入了一种更坚韧的力量,去面对日常的琐碎与困境,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反馈,比单纯的消遣或学习更有价值。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那可能是“沉浸”而非“浏览”。它不提供廉价的快餐式阅读体验,那些散落在篇章中的隐喻和典故,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细嚼慢咽。我体会到,很多精妙之处,初次略读时很可能被轻易放过,唯有带着探究的心态,反复推敲那些看似寻常的词句,才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一种对读者心性、知识储备和专注力的考验,但回报也是巨大的。每当解开一个文字谜题,或者捕捉到一个巧妙的文学暗示时,随之而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更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它引导读者去学习如何更深层次地观察世界和思考自身,将阅读变成一种主动的、充满发现乐趣的探索过程,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流水线作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着实令人称奇。它不像某些文集那样,囿于单一的腔调,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乐团,时而奏出磅礴大气的交响,时而转为细腻委婉的独奏。我注意到作者在叙事时,偶尔会采用那种老派文人特有的典雅与从容,句子结构复杂而富有节奏感,充满了对传统文学的敬意;可下一章,笔锋一转,又变得极为犀利和现代,用词直白而精准,仿佛一柄出鞘的利剑,直指人心的幽微之处。这种在古朴与新锐之间的自如切换,考验着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层次。时而需要我调动积累的旧词汇去理解,时而又需要我用全新的视角去接纳那些近乎白描的直观感受,这种阅读的“运动量”,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它迫使思维保持活跃,避免了因内容重复而产生的审美疲劳。
评分从章节间的过渡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编排逻辑,绝非简单的作品堆砌。虽然是“文存”性质的汇编,但整体的阅读脉络却异常清晰,如同一条精心设计的河流,有着不同的支流和汇入点,最终导向一个核心的水域。我发现作者似乎有意将某些主题相似或情感基调相近的文章安排在一起,形成一种隐秘的对话关系,让前后文相互映衬,深化了某一特定意境的渲染。例如,某几篇写景的文章,虽然描绘的场景迥异,但其背后对自然哲思的探寻却惊人地一致,这种潜藏的“线索”需要读者主动去捕捉和串联。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让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联系和感悟,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耐读性。它鼓励读者不要被眼前的段落所局限,而是要抬起头来,去审视整体的布局与匠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