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脉 诊 总 论
DI一讲 脉学源流概论
一、《脉经》以前的脉诊
(一)脉诊起源
(二)《黄帝内经》的脉诊
(三)《难经》的脉诊
二、《伤寒杂病论》的脉诊
三、《脉经》及其以后的脉诊
(一)《脉经》的脉诊
(二)宋元明清的脉诊
四、近现代脉诊
(一)中医脉诊文献的整理发掘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脉诊的研究
第二讲 脉诊的价值
一、脉诊是辨证诊断zui重要的诊察手段之一
(一)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
(二)脉诊是判断疾病性质zui重要的依据之一
二、脉象是了解人体体质的重要手段
三、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精通脉诊
(一)中医医、教、研队伍脉诊水平的大致现状
(二)学好脉诊,终生受用
第三讲 关于“脉症真假”及“脉症从舍”
一、何谓“脉症真假”与“脉症从舍”
二、所谓“假症假脉”,是真实而又客观存在的疾病现象,不能主观舍去
三、所谓“假脉假症”,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疾病本质,根本不能舍去
四、所谓“假症假脉”有时可提示更深层次的发病机理
五、脉症不符时,某些脉症可能是人体生理病理某些特殊的变异
第四讲 传统中医有关脉诊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中医有关脉象形成的理论
(一)脉象形成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脉象形成与气、血、阴、阳、营、卫、津、液、精的关系
(三)脉象形成与病邪性质的关系
二、传统中医有关脉诊部位与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遍诊法的相关理论
(二)独取寸口的相关理论
(三)寸口分三部的相关理论
第五讲 脉诊操作规范
一、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
(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
(二)临床中医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脉诊操作习惯
二、脉诊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
(一)操作准备
(二)操作方法
第六讲 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
一、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
二、正常脉象确立的客观依据
三、异常脉象(病脉)分类的客观依据
(一)脉率(数、疾、迟、缓)
(二)脉律(促、结、代、三五不调、乍数乍疏)
(三)脉位(浮、沉、伏;附:反关、斜飞)
(四)脉体(大、细、长、短、曲、双)
(五)脉力(虚、弱、微、实、弹指、无脉、无根脉)
(六)脉势(滑、涩、弦、紧、硬、软)
(七)复合脉(革、牢、洪、动、芤、浮大中空、濡、散、静、不静、
上盛下虚、下盛上虚)
第七讲 脉象大致定量分级与脉象记录格式
一、脉象大致定量分级
(一)脉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级
(二)脉象特殊的定量描述
二、脉象记录格式
(一)记录顺序
(二)脉象规范记录格式的解读与价值
中篇 脉 诊 各 论
第八讲 脉诊各论概说
一、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基本特点
(二)正常脉象的正常波动与变化
二、病脉概论
(一)什么是病脉
(二)以“脉象形成机理”代替“脉象主病”的缘由
(三)病脉“形成机理”的内涵及其排序
三、脉象形成机理的鉴别方法
第九讲 脉率异常类病脉
一、数脉
二、疾脉
三、迟脉
四、缓脉
第十讲 脉律异常类脉象
一、代脉
二、结脉
三、促脉
四、乍数乍疏脉
五、三五不调脉
第十一讲 脉体异常类脉象
一、细脉
二、大脉
三、短脉
四、长脉
五、曲脉
第十二讲 脉位异常类脉象
一、浮脉
二、沉脉
三、伏脉
第十三讲 脉力异常类脉象
一、实脉
二、弹指脉
三、虚脉
四、弱脉
五、微脉
六、无脉
七、无根脉
第十四讲 脉势异常类脉象
一、滑脉
二、涩脉
三、弦脉
四、紧脉
五、硬脉
第十五讲 复合脉
一、浮大中空脉
二、革脉
三、牢脉
四、洪脉
五、动脉
六、芤脉
七、濡脉(附:软脉)
八、散脉
九、不静脉
十、上盛下虚脉
十一、下盛上虚脉
下篇 临床上几种特殊病脉的转变
第十六讲 几种特殊病脉转变的诊断意义
一、脉骤停
二、脉出
三、脉沉见起
四、脉转大
五、脉转小
六、脉转短
七、脉转不静
八、脉转不柔和
九、脉紧实转微
十、弦转软
十一、脉濡转紧
显示全部信息作为一名致力于传统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者,我深知脉诊是中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也是最难掌握的环节。市面上的许多脉诊书籍,要么过于侧重理论的晦涩难懂,要么过于强调技术的简单化,未能真正把握住脉诊的精髓。然而,这本“十六讲”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讲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教学示范,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作者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语言描绘脉象的动态变化,比如对“洪大脉”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充实有力”,而是加入了对“脉体宽大、脉搏饱满”的立体感描绘,让人一听就能在指下产生共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搭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脉诊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切实应用于临床,提升疗效的有力武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学术深度,绝对不是一般科普读物可以比拟的,它散发着一股深厚的学术气息,同时又洋溢着临床的烟火气。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性脉学观点时,能够做到兼收并蓄,不偏不倚,既尊重经典,又敢于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修正意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如今快节奏的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珍贵。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给一位老专家做汇报时,不经意间引用了书中关于“弦脉在什么情况下主肝郁,什么情况下主寒凝”的独到见解,那位老专家听完后连连点头,可见此书的观点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这本书不仅是学习脉诊的工具书,更是一部能提升我们中医思维境界的哲学著作。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一个非常系统且严谨的脉诊知识体系,这对于建立我们自身的诊疗框架至关重要。很多教材往往是东一块西一块的知识点堆砌,使得初学者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但这本书从基础的脉象生理病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兼脉、复脉的鉴别,最后落脚到如何根据脉象指导具体方剂的选用。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摸到”脉象,更是如何“读懂”脉象背后的病机演变趋势。特别是书中关于“八部脉法”的阐述,不再是停留在口诀层面,而是结合了现代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补充说明,使得原本偏向古代经验的理论更具说服力。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对中医的认识也更加坚实和自信了。
评分这本医学经典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医生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记得我刚接触中医没多久的时候,面对患者的脉象总是心里打鼓,生怕自己哪里判断错了,影响了治疗效果。这本书的作者真是位大家,他把脉诊这门玄之又玄的学问,用非常直白易懂的方式阐述了出来。每一章的讲解都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临床的实用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脉象的细致描述,光是那种“浮取如羽,轻而不浮;沉取如锚,重而不滞”的境界,就足以让人反复揣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脉诊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条文,而是真正理解了脉象背后所反映的脏腑气血变化。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聆听”脉象的诉说,这种直观的感受,是任何其他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中医脉学浩如烟海,市面上相关书籍汗牛充栋,总担心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缺乏实操指导的“空洞之作”。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价值在于其“临证”二字,作者显然是把自己毕生的临床心得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书中对一些疑难脉象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书中对于“结代脉”的辨析,结合了多种病机和治疗思路,让我茅塞顿开,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一个病例。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在讲解脉象的同时,会穿插大量的医案实例。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枯燥的理论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中医大家是如何将脉诊的细微变化与整体辨证紧密结合起来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绝对是中青年中医必备的案头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