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2018年01月19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2491071
所属分类:
图书>艺术>音乐>音乐理论
编辑推荐
《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将音乐作品放回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参照,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第 2 章),还原作曲家和作品创作的故事(第3章),再现其出现的场景(第4章)。至于这些音乐作品听起来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应该由听众自己感受。扫描本书附录的二维码,可以聆听推荐曲目,在相关章节一边阅读,一边享受作品本身。
内容简介
古典音乐并不高冷,它从未远离我们,一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我们没有察觉。欣赏音乐的*步,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觉到这些线索,找到一个切入点,而后开始深入探索、挖掘。《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将提供作者探索古典音乐的角度和*终成果,循着这种方法,读者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角度,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终将其固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解磊本科青岛大学读环境,硕士北京大学读心理。非典型音乐学习者,典型古典音乐爱好者,将古典音乐作为自己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媒介。开设有个人微信公众号“行走的音乐”,愿与大家共同探索古典音乐的精彩。
目 录
第1章 开始聆听
何为古典音乐?
开始欣赏古典音乐
为什么古典音乐去现场欣赏?
音乐会完全指导手册
第2章 带你轻松读懂音乐史
古代音乐、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启蒙与狂飙
浪漫主义时期
印象主义时期
第3章 大师往事
莫扎特:《强大脑》算什么,我来告诉你他究竟有多牛
贝多芬:跟他相比,你那点痛苦都不叫事儿
巴赫:复调音乐应该这样听
巴赫:揭秘“音乐之父”作品被遗忘的真相
门德尔松:献给蒸饺与芝士卷饼的二重奏
肖邦:《雨滴前奏曲》,来自梦境的钢琴诗篇
海顿:《告别交响曲》,来自音乐家们文艺的抗议
海顿:《弦乐四重奏“皇帝”》,德国国歌背后的秘密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 15 号》,匈牙利的民族之声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飞向月球的旋律
帕勃罗·卡萨尔斯:一曲沧桑
阿尔伯特·科特比:不想当百万富翁的作曲家不是好指挥
杜普蕾:她用悲怆惨烈的一生,实现了人们对浪漫的所有幻想
第4章 当电影遇见古典音乐
大数据解读,谁是受电影制作者欢迎的作曲家
古典音乐与电影工业的百年恩怨
那些被冷落和重新认识的作曲家
《桂河大桥》:这口哨,吹的是满满的情怀
《特工学院》:带你聆听具英伦范儿的古典音乐
《阳光灿烂的日子》:告诉你什么叫感染力
《面纱》:从小清新到大尺度
《泰坦尼克号》:诗人与乡巴佬
《第五元素》:杜鹃啼血
《爱乐之城》:隐藏的日本民谣,你听出来了吗?
《东成西就》:古典音乐究竟能通俗到什么程度?
《撕裂的末日》:音乐与人性,永远不会被压抑
《大开眼界》:别样的优雅
《虎口脱险》:快乐如此简单
《帕丁顿熊》:你听过英国的红歌吗?
第5章 歌剧漫谈
《三个橘子的爱情》:这大概是世界*早的先锋剧
《唐豪瑟》:13 世纪《我是歌手》背后的心酸往事
《弄臣》:一场注定的悲剧
《弄臣》:善变的不一定是女人
《魔笛》:一部另类童话
《阿依达》:一段荡气回肠的旷世之恋
《莎乐美》:歌剧中的《****》
附录 推荐曲目
前 言
这本书的副标题,来自于一本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在小说中,一个具有智慧的种族设计了一台“宇宙及一切空间、时
间中第二强大的电脑”,之后问了它一个问题:“生命、宇宙及一切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经过 750 万年的运算,这台电脑给出了答案——42。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无厘头的数字。至于它代表什么意义,你尽可以用你的想法和思路解释,而这个解释过程,恰恰是小说作者所要讽刺的。有些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不要放弃追寻和探索。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如此。一提起古典音乐,总有朋友会问:“这首曲子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为什么听不懂这首曲子呢?”“古典音乐太高深了,我能听懂吗?”
当然听不懂!这个世界上也根本没人能听懂。我们欣赏音乐,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听懂它,而是为了享受在音乐的世界中漫游探索的过程。如果硬要给这些作品强加一个解释,那一定会像小说中的“42”一样荒谬可笑。那么,除了陶冶情操,欣赏古典音乐还有其他益处吗?
咱不聊那些历史、文化之类的,先来简单算个数。想要成为一名的乐手,从很小就要开始练习。从入门到考级,而后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大概率情况下,还要出国深造。学艺的时间,十年只是起步。一旦决定将音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那件乐器就成了音乐家新的肢体,不能割舍,无法放下,无论寒暑,勤学苦练。我们一到节假日就迫不及待地休闲娱乐、放飞心情;而他们,一旦放下手中的乐器,就会莫名地心慌。这样的乐手在一个交响乐团里,不算替补,至少也得有 60 人。也就是说,你听到的每一部交响曲,光是演奏者学习的时间成本,至少也凝结了 600 年的光阴。
难道你就不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值得我们如此投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吗?学音乐这事儿,在如今这个年代并不算小众,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每天晚上在我住的小区转上一圈,能听到弹钢琴的、吹小号的、拉小提琴的……感觉离组一个管弦乐团也差不多了。
让孩子学一门乐器,已经成了家长的自觉,现在更加普遍的问题是,孩子不喜欢练琴怎么办?我有一位教钢琴的朋友,曾给我讲了这么一段她与学生的对话:
“学钢琴是为了什么呀?”
“考十级!”
“考完十级之后呢?”
“当钢琴老师,教别的小朋友考十级!”
乍一看,这是童言无忌、天真烂漫,不过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在许多家庭中,演奏乐器是被当成一门技术、而不是艺术来学习的。
说真的,没有哪种乐器是能够轻松学会的,练习过程必然充满了重复、乏味和痛苦,你根本没法让孩子爱上一种乐器。但是,你可以让孩子爱上音乐。当然,更靠谱的方法是,你和孩子一起爱上音乐。
那么,要怎样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呢?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欣赏古典音乐确实与听流行歌曲有很大不同。本书第 1 章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即我们提到“古典音乐”时究竟指的是什么,又该如何去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等。但这并不代表古典音乐仅存在于音乐会与录音之中,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潜入我们的生活。
举个例子,热门电影中出现的古典音乐,一直是我公众号中一个重要的选题素材。为了搜索方便,我写了个**,将电影资料库中所有用到古典音乐的电影全都抓取了下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一共取得的 15 276 笔数据中,涉及古典音乐的电影有 9590 部—— 这还是在仅爬取受欢迎的50位作曲家的情况下(详细内容参见本书第4章)。
换句话说,只要看电影,几乎就能听到古典音乐,只是你可能没有觉察到它而已。这个问题更合适的问法应该是:怎样才能感知到我们身边的古典音乐?又怎样能以此为切入点,欣赏古典音乐呢?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了:将音乐作品放回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参照,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第 2 章),还原作曲家和作品创作的故事(第3章),再现其出现的场景(第4章)。
至于这些音乐作品听起来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应该由听众自己感受。
扫描本书附录的二维码,可以聆听推荐曲目,在相关章节一边阅读,一边享受作品本身。
………………………………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实在是太有辨识度了,读起来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一个光线柔和、藏书丰富的私人音乐沙龙的感觉。作者解磊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没有那种刻意迎合大众的油滑,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克制和深度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他对音乐家个体命运的书写,比如对马勒晚年创作的剖析,那不仅仅是关于和声与配器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生命终极命题时的精神状态的捕捉。他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马勒如何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热爱交织在一起,谱写出那些宏大却又无比私密的交响诗篇。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艺术品重新获得了血肉和呼吸。读完全书,我感到一种深沉的满足感,这不仅是因为我“学会”了如何分析一首曲子,更重要的是,我似乎理解了古典音乐之所以能流传百年的核心魅力所在——它是人类情感和智慧最精炼的结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场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重新去聆听那些曾经“路过”的经典作品。
评分我是一个很注重实践体验的读者,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无法立刻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会觉得它的价值打了折扣。《乐读》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讲述历史和理论,更像是一个贴心的音乐会预习助手。在讲解某部协奏曲的结构时,作者会非常细致地标注出“高潮部分预警”、“弱音独奏段落提示”等,甚至会推荐听哪个特定版本的录音效果最佳。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在音乐厅里“摸不着头脑”的听众来说,简直是救星。有一次,我带着这本书去听了一场勃拉姆斯的室内乐音乐会,书里关于勃拉姆斯音乐“内敛的激情”的描述,让我能够提前在大脑中构建出音乐的情绪走向。当乐章进行到最深沉的部分时,我立刻就能体会到那种压抑后的爆发力,听觉的享受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它让你在聆听前有预设的期待,聆听中更有深刻的理解,聆听后则有回味的余地。它把“欣赏”这个略显虚无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步骤和方法,非常实用和接地气。
评分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了那本《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作者是解磊。说实话,我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听过几首名曲”的层面,什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名字耳熟能详,但要深究背后的故事和音乐结构,就完全是云里雾里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雅致,墨绿色的封面上印着一幅抽象的五线谱图案,初看觉得有些严肃,但翻开内页后,才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说教。他把复杂的音乐理论和历史背景,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甚至有些俏皮的比喻串联起来,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比如,他讲奏鸣曲式时,会把它比喻成一场精彩的舞台剧,有主角登场(呈示部),有激烈的冲突(展开部),最后还有圆满的落幕(再现部)。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这个“小白”读者瞬间抓住了核心概念。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音乐家们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位大师为了创作一首交响乐,如何在贫困中坚持,或者某个女中音如何因为一次临场发挥震惊了整个歌剧院。这些轶闻趣事,让冰冷的音符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仿佛那些伟大的灵魂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眼前,鲜活无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让你成为音乐学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欣赏的听众,是通往古典音乐殿堂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乐迷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很想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但市面上很多音乐理论书籍动辄就是一大堆术语,什么对位法、和声进行,看着就头疼,读两页就想合上。但《乐读》完全不一样,解磊老师的文笔带着一种温润的叙事感,像是邻家学识渊博的兄长在给你娓娓道来。他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先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一个你熟悉的旋律片段作为切入点,让你先入迷,然后再潜移默化地告诉你这个片段里藏着什么音乐的“小秘密”。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色,作者提到,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们不再满足于为教会或贵族服务,他们开始追求极致的情感表达,音乐从“为上帝服务”转向了“为心灵呐喊”。这种解读角度非常到位,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肖邦的夜曲听起来那么忧郁和私密。读完这一部分,我再回过头听《月光奏鸣曲》,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不再是单纯的优美,而是能捕捉到其中那种深刻的、近乎绝望的浪漫情怀。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读起来眼睛不累,非常适合在周末的午后,泡一杯茶,静静地沉浸其中,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游”。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艺术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我通常对“轻松读懂”这种说辞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能被轻松读懂的,往往深度有限。然而,《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解磊先生展现了他对音乐史的宏观把握能力,他没有陷入到对某个特定作曲家或作品的过度细节描述中,而是巧妙地将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与同期欧洲的社会变革、哲学思潮甚至科技进步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论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时,他不仅提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革新,还结合了启蒙运动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音乐结构会趋于清晰和平衡。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发现,音乐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时代精神最直接的载体。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在你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知识的重构,让你在不察觉中就完成了对古典音乐审美体系的升级。它不是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高质量的“导览图”,指引你深入更广阔的音乐世界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