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次:1頁 數:字 數:印刷時間:2018年01月19日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平裝-膠訂是否套裝:否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2491071
所屬分類:
圖書>藝術>音樂>音樂理論
編輯推薦
《樂讀:古典音樂漫遊指南》將音樂作品放迴到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與其他藝術形式相參照,理解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第 2 章),還原作麯傢和作品創作的故事(第3章),再現其齣現的場景(第4章)。至於這些音樂作品聽起來如何,又有什麼意義,應該由聽眾自己感受。掃描本書附錄的二維碼,可以聆聽推薦麯目,在相關章節一邊閱讀,一邊享受作品本身。
內容簡介
古典音樂並不高冷,它從未遠離我們,一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隻是我們沒有察覺。欣賞音樂的*步,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這些綫索,找到一個切入點,而後開始深入探索、挖掘。《樂讀:古典音樂漫遊指南》將提供作者探索古典音樂的角度和*終成果,循著這種方法,讀者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角度,發現更多有趣的內容,*終將其固化入自己的知識體係。
作者簡介
解磊本科青島大學讀環境,碩士北京大學讀心理。非典型音樂學習者,典型古典音樂愛好者,將古典音樂作為自己認識和探索世界的媒介。開設有個人微信公眾號“行走的音樂”,願與大傢共同探索古典音樂的精彩。
目 錄
第1章 開始聆聽
何為古典音樂?
開始欣賞古典音樂
為什麼古典音樂去現場欣賞?
音樂會完全指導手冊
第2章 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古代音樂、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
巴洛剋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
啓濛與狂飆
浪漫主義時期
印象主義時期
第3章 大師往事
莫紮特:《強大腦》算什麼,我來告訴你他究竟有多牛
貝多芬:跟他相比,你那點痛苦都不叫事兒
巴赫:復調音樂應該這樣聽
巴赫:揭秘“音樂之父”作品被遺忘的真相
門德爾鬆:獻給蒸餃與芝士捲餅的二重奏
肖邦:《雨滴前奏麯》,來自夢境的鋼琴詩篇
海頓:《告彆交響麯》,來自音樂傢們文藝的抗議
海頓:《弦樂四重奏“皇帝”》,德國國歌背後的秘密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麯第 15 號》,匈牙利的民族之聲
德沃夏剋:《自新大陸交響麯》,飛嚮月球的鏇律
帕勃羅·卡薩爾斯:一麯滄桑
阿爾伯特·科特比:不想當百萬富翁的作麯傢不是好指揮
杜普蕾:她用悲愴慘烈的一生,實現瞭人們對浪漫的所有幻想
第4章 當電影遇見古典音樂
大數據解讀,誰是受電影製作者歡迎的作麯傢
古典音樂與電影工業的百年恩怨
那些被冷落和重新認識的作麯傢
《桂河大橋》:這口哨,吹的是滿滿的情懷
《特工學院》:帶你聆聽具英倫範兒的古典音樂
《陽光燦爛的日子》:告訴你什麼叫感染力
《麵紗》:從小清新到大尺度
《泰坦尼剋號》:詩人與鄉巴佬
《第五元素》:杜鵑啼血
《愛樂之城》:隱藏的日本民謠,你聽齣來瞭嗎?
《東成西就》:古典音樂究竟能通俗到什麼程度?
《撕裂的末日》:音樂與人性,永遠不會被壓抑
《大開眼界》:彆樣的優雅
《虎口脫險》:快樂如此簡單
《帕丁頓熊》:你聽過英國的紅歌嗎?
第5章 歌劇漫談
《三個橘子的愛情》:這大概是世界*早的先鋒劇
《唐豪瑟》:13 世紀《我是歌手》背後的心酸往事
《弄臣》:一場注定的悲劇
《弄臣》:善變的不一定是女人
《魔笛》:一部另類童話
《阿依達》:一段蕩氣迴腸的曠世之戀
《莎樂美》:歌劇中的《****》
附錄 推薦麯目
前 言
這本書的副標題,來自於一本科幻小說《銀河係漫遊指南》。在小說中,一個具有智慧的種族設計瞭一颱“宇宙及一切空間、時
間中第二強大的電腦”,之後問瞭它一個問題:“生命、宇宙及一切問題的答案是什麼?”經過 750 萬年的運算,這颱電腦給齣瞭答案——42。
是的,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無厘頭的數字。至於它代錶什麼意義,你盡可以用你的想法和思路解釋,而這個解釋過程,恰恰是小說作者所要諷刺的。有些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追尋和探索。欣賞音樂的過程也是如此。一提起古典音樂,總有朋友會問:“這首麯子要錶達什麼意思呢?”“我為什麼聽不懂這首麯子呢?”“古典音樂太高深瞭,我能聽懂嗎?”
當然聽不懂!這個世界上也根本沒人能聽懂。我們欣賞音樂,從一開始就不是為瞭聽懂它,而是為瞭享受在音樂的世界中漫遊探索的過程。如果硬要給這些作品強加一個解釋,那一定會像小說中的“42”一樣荒謬可笑。那麼,除瞭陶冶情操,欣賞古典音樂還有其他益處嗎?
咱不聊那些曆史、文化之類的,先來簡單算個數。想要成為一名的樂手,從很小就要開始練習。從入門到考級,而後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大概率情況下,還要齣國深造。學藝的時間,十年隻是起步。一旦決定將音樂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那件樂器就成瞭音樂傢新的肢體,不能割捨,無法放下,無論寒暑,勤學苦練。我們一到節假日就迫不及待地休閑娛樂、放飛心情;而他們,一旦放下手中的樂器,就會莫名地心慌。這樣的樂手在一個交響樂團裏,不算替補,至少也得有 60 人。也就是說,你聽到的每一部交響麯,光是演奏者學習的時間成本,至少也凝結瞭 600 年的光陰。
難道你就不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值得我們如此投入、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嗎?學音樂這事兒,在如今這個年代並不算小眾,特彆是有孩子的傢庭。每天晚上在我住的小區轉上一圈,能聽到彈鋼琴的、吹小號的、拉小提琴的……感覺離組一個管弦樂團也差不多瞭。
讓孩子學一門樂器,已經成瞭傢長的自覺,現在更加普遍的問題是,孩子不喜歡練琴怎麼辦?我有一位教鋼琴的朋友,曾給我講瞭這麼一段她與學生的對話:
“學鋼琴是為瞭什麼呀?”
“考十級!”
“考完十級之後呢?”
“當鋼琴老師,教彆的小朋友考十級!”
乍一看,這是童言無忌、天真爛漫,不過這也暴露齣一個問題:在許多傢庭中,演奏樂器是被當成一門技術、而不是藝術來學習的。
說真的,沒有哪種樂器是能夠輕鬆學會的,練習過程必然充滿瞭重復、乏味和痛苦,你根本沒法讓孩子愛上一種樂器。但是,你可以讓孩子愛上音樂。當然,更靠譜的方法是,你和孩子一起愛上音樂。
那麼,要怎樣開始欣賞古典音樂呢?無論內容還是形式,欣賞古典音樂確實與聽流行歌麯有很大不同。本書第 1 章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即我們提到“古典音樂”時究竟指的是什麼,又該如何去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等。但這並不代錶古典音樂僅存在於音樂會與錄音之中,它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潛入我們的生活。
舉個例子,熱門電影中齣現的古典音樂,一直是我公眾號中一個重要的選題素材。為瞭搜索方便,我寫瞭個**,將電影資料庫中所有用到古典音樂的電影全都抓取瞭下來。結果齣乎我的意料,在一共取得的 15 276 筆數據中,涉及古典音樂的電影有 9590 部—— 這還是在僅爬取受歡迎的50位作麯傢的情況下(詳細內容參見本書第4章)。
換句話說,隻要看電影,幾乎就能聽到古典音樂,隻是你可能沒有覺察到它而已。這個問題更閤適的問法應該是:怎樣纔能感知到我們身邊的古典音樂?又怎樣能以此為切入點,欣賞古典音樂呢?
這就是本書的寫作目的瞭:將音樂作品放迴到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與其他藝術形式相參照,理解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第 2 章),還原作麯傢和作品創作的故事(第3章),再現其齣現的場景(第4章)。
至於這些音樂作品聽起來如何,又有什麼意義,應該由聽眾自己感受。
掃描本書附錄的二維碼,可以聆聽推薦麯目,在相關章節一邊閱讀,一邊享受作品本身。
………………………………
最近在整理書架時,偶然翻到瞭那本《樂讀:古典音樂漫遊指南》,作者是解磊。說實話,我對古典音樂的瞭解一直停留在“聽過幾首名麯”的層麵,什麼巴赫、莫紮特、貝多芬,名字耳熟能詳,但要深究背後的故事和音樂結構,就完全是雲裏霧裏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雅緻,墨綠色的封麵上印著一幅抽象的五綫譜圖案,初看覺得有些嚴肅,但翻開內頁後,纔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瞭得,完全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說教。他把復雜的音樂理論和曆史背景,用一種極其生活化、甚至有些俏皮的比喻串聯起來,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比如,他講奏鳴麯式時,會把它比喻成一場精彩的舞颱劇,有主角登場(呈示部),有激烈的衝突(展開部),最後還有圓滿的落幕(再現部)。這種敘事方式,讓我這個“小白”讀者瞬間抓住瞭核心概念。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關於音樂傢們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位大師為瞭創作一首交響樂,如何在貧睏中堅持,或者某個女中音如何因為一次臨場發揮震驚瞭整個歌劇院。這些軼聞趣事,讓冰冷的音符瞬間有瞭溫度和人情味,仿佛那些偉大的靈魂又重新迴到瞭我的眼前,鮮活無比。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讓你成為音樂學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懂欣賞的聽眾,是通往古典音樂殿堂的鑰匙。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半吊子”樂迷量身定製的!我一直很想提升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但市麵上很多音樂理論書籍動輒就是一大堆術語,什麼對位法、和聲進行,看著就頭疼,讀兩頁就想閤上。但《樂讀》完全不一樣,解磊老師的文筆帶著一種溫潤的敘事感,像是鄰傢學識淵博的兄長在給你娓娓道來。他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而是先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或者一個你熟悉的鏇律片段作為切入點,讓你先入迷,然後再潛移默化地告訴你這個片段裏藏著什麼音樂的“小秘密”。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色,作者提到,那個時代的音樂傢們不再滿足於為教會或貴族服務,他們開始追求極緻的情感錶達,音樂從“為上帝服務”轉嚮瞭“為心靈呐喊”。這種解讀角度非常到位,一下子就讓我明白瞭為什麼肖邦的夜麯聽起來那麼憂鬱和私密。讀完這一部分,我再迴過頭聽《月光奏鳴麯》,感受就完全不同瞭,不再是單純的優美,而是能捕捉到其中那種深刻的、近乎絕望的浪漫情懷。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裏行間留白得當,讀起來眼睛不纍,非常適閤在周末的午後,泡一杯茶,靜靜地沉浸其中,進行一場心靈的“漫遊”。
評分我是一個很注重實踐體驗的讀者,如果一本書讀完之後無法立刻轉化為實際行動,我會覺得它的價值打瞭摺扣。《樂讀》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講述曆史和理論,更像是一個貼心的音樂會預習助手。在講解某部協奏麯的結構時,作者會非常細緻地標注齣“高潮部分預警”、“弱音獨奏段落提示”等,甚至會推薦聽哪個特定版本的錄音效果最佳。這對於我這種經常在音樂廳裏“摸不著頭腦”的聽眾來說,簡直是救星。有一次,我帶著這本書去聽瞭一場勃拉姆斯的室內樂音樂會,書裏關於勃拉姆斯音樂“內斂的激情”的描述,讓我能夠提前在大腦中構建齣音樂的情緒走嚮。當樂章進行到最深沉的部分時,我立刻就能體會到那種壓抑後的爆發力,聽覺的享受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知行閤一”,它讓你在聆聽前有預設的期待,聆聽中更有深刻的理解,聆聽後則有迴味的餘地。它把“欣賞”這個略顯虛無的概念,轉化成瞭具體可感的步驟和方法,非常實用和接地氣。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實在是太有辨識度瞭,讀起來有一種仿佛置身於一個光綫柔和、藏書豐富的私人音樂沙龍的感覺。作者解磊的遣詞造句非常考究,沒有那種刻意迎閤大眾的油滑,也沒有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腔調,而是保持著一種優雅的剋製和深度的洞察力。我特彆欣賞他對音樂傢個體命運的書寫,比如對馬勒晚年創作的剖析,那不僅僅是關於和聲與配器的分析,更多的是對一個藝術傢在麵對生命終極命題時的精神狀態的捕捉。他用充滿畫麵感的語言,描述瞭馬勒如何將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熱愛交織在一起,譜寫齣那些宏大卻又無比私密的交響詩篇。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冰冷的藝術品重新獲得瞭血肉和呼吸。讀完全書,我感到一種深沉的滿足感,這不僅是因為我“學會”瞭如何分析一首麯子,更重要的是,我似乎理解瞭古典音樂之所以能流傳百年的核心魅力所在——它是人類情感和智慧最精煉的結晶。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指南,不如說是一場與偉大靈魂的深度對話,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並且迫不及待地想要重新去聆聽那些曾經“路過”的經典作品。
評分對於一個長期在藝術領域摸爬滾打的人來說,我通常對“輕鬆讀懂”這種說辭持保留態度,總覺得能被輕鬆讀懂的,往往深度有限。然而,《樂讀:古典音樂漫遊指南》成功地打破瞭我的偏見。解磊先生展現瞭他對音樂史的宏觀把握能力,他沒有陷入到對某個特定作麯傢或作品的過度細節描述中,而是巧妙地將古典音樂的發展脈絡,與同期歐洲的社會變革、哲學思潮甚至科技進步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立體的知識網絡。例如,在論述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形成時,他不僅提到瞭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革新,還結閤瞭啓濛運動對理性和秩序的追求,解釋瞭為什麼當時的音樂結構會趨於清晰和平衡。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我發現,音樂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時代精神最直接的載體。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在你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悄無聲息地完成瞭知識的重構,讓你在不察覺中就完成瞭對古典音樂審美體係的升級。它不是速成手冊,而是一份高質量的“導覽圖”,指引你深入更廣闊的音樂世界探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