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妙严寺记-经典碑帖临习举要

赵孟頫妙严寺记-经典碑帖临习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朝晖 著
图书标签:
  • 赵孟頫
  • 妙严寺记
  • 碑帖
  • 书法
  • 临习
  • 楷书
  • 元代
  • 经典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下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25074
商品编码:295576571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赵孟頫妙严寺记-经典碑帖临习举要

定价:18.00元

作者:王朝晖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64425074

字数:

页码: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本指导习练经典碑帖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对赵孟頫所书《妙严寺记》的笔法与运笔、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体变化及章法与创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讲授。

目录


章 笔法与运用1
一、赵孟頫与《妙严寺记》1
二、笔法 2
三、运笔4
第二章 基本笔画6
一、点6
二、横 13
三、竖17
四、撇五、捺
六、钩七、挑32
八、转 34
九、折 35
第三章 偏旁部首 38
第四章 结 体 48
一、主笔突出 48
二、多 横 50
三、多 竖 51
四、左右结构 52
五、上下结构6
六、上中下结构 58
七、左中右结构59
八、全包围结构 60
九、半包围结构 61
十、三角形结构63
十一、穿 插 63
第五章 结体之变 65
一、牵丝映带65
二、笔画替代66
三、局部省略 67四、结体轻重 68
五、同画异构 69
六、同旁异构 72
七、同字异构 73
八、上下错位 74
第六章 章 法 75
一、题 款 75
二、印 章 77
三、章法范例 78
附:妙严寺记(摘选)86

作者介绍


王朝晖,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考级中心教授,天津市财经大学特聘书法专家。

文摘


序言



《赵孟頫妙严寺记》:一场穿越时空的笔墨对话 品读碑帖,是书法爱好者与历史对话的独特方式。当我们目光聚焦于赵孟頫的《妙严寺记》,我们并非仅仅是在欣赏一纸墨迹,而是在与一位千古书圣进行一场深邃而细腻的精神交流。这篇碑帖,以其雄浑的气魄、圆润的笔力、严谨的结构,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人情怀与时代风貌,早已成为历代书家临习的圭臬。 缘起:妙严寺的尘封往事与赵孟頫的翰墨丹青 《妙严寺记》的诞生,本身便携带着一段历史的温度。妙严寺,一座曾经香火鼎盛的寺庙,其兴衰变迁,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而赵孟頫,这位元代书画大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品味,为这座寺庙留下了永恒的墨宝。这篇记事,不仅记录了妙严寺的恢弘,更折射出赵孟頫在创作时的心境与对艺术的理解。 结构与章法:疏密有致,气韵生动 初观《妙严寺记》,便会被其整体的章法布局所吸引。赵孟頫的行书,在保持清晰可辨的字形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仿佛有无形的丝线牵引,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他善于运用空间,时而紧密相连,笔势连绵;时而阔大疏朗,给人以呼吸的舒展。这种疏密有致的布局,不仅使篇章显得错落有致,更传递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 在章法的处理上,他讲究起承转合,使得整篇文章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每一个字的起笔、行笔、收笔,都经过深思熟虑,又仿佛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这种精妙的结构安排,使得《妙严寺记》既有严谨的法度,又不失灵动之美,为后世临习者提供了极佳的范本。 用笔与结体:圆润遒劲,法度森严 赵孟頫的笔法,是《妙严寺记》中最引人入胜之处。他的用笔,以“圆”为主,却又“不失劲挺”。笔画的起收,不见丝毫生硬,而是如同“锥画沙”、“印印泥”般,圆浑而富有力量。每一个横画、竖画、撇、捺,都饱含着“提按顿挫”的技巧,使得墨迹在纸上形成富有弹性的筋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折笔”。与欧阳询的方折不同,赵孟頫的折笔更为圆润,内含着一种“转”的意味,让笔画在转折处显得格外流畅自然,却又不失骨力。这种“圆而能刚”的笔法,是他独步书坛的重要原因,也是无数临习者最为迷恋和难以企及的部分。 在结体方面,《妙严寺记》展现了赵孟頫对汉字结构的深刻理解。他的字,形体略长,重心稳健,结构严谨而又舒展。笔画之间的搭配,恰到好处,既有欹侧变化,又保持着内在的平衡。每个字都如同经过精心雕琢的玉器,比例协调,气度不凡。他能够将各个部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让每个字都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墨法与神韵:浓淡相宜,意境深远 《妙严寺记》的墨色变化,同样丰富而富有层次。赵孟頫并非一味求浓或求枯,而是根据笔画的粗细、行笔的快慢,巧妙地运用墨的浓淡干湿。时而浓墨饱满,字形丰润;时而淡墨飞白,笔势遒劲。这种墨色上的变化,不仅增强了字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更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更重要的是,通过其精湛的笔墨技法,《妙严寺记》传递出一种超越技法的“神韵”。这是一种文人的雅致、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临习此帖,不仅是技法的模仿,更是对赵孟頫艺术精神的体悟。他的字,既有魏晋的风流,又有唐人的法度,集多家之长,自成一格,显示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临习举要:循序渐进,体悟真谛 对于《赵孟頫妙严寺记》的临习,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对书法艺术深刻的理解。 初探神韵,整体把握: 在开始临习之前,不妨先仔细品读原碑,从整体上感受其章法布局、笔墨风骨以及赵孟頫的个人风格。尝试去理解他为何这样写,为何这样布局,初学者可以先不求形似,而是力求神似,抓住其神韵。 拆解笔法,逐一攻克: 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特别是赵孟頫最具特色的圆润笔法和折笔处理。可以尝试将这些笔画分解开来,在小纸上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其运笔的轻重、快慢、提按。例如,他的横画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其中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都需要逐一揣摩。 结体分析,结构模仿: 深入分析字的结体特点,如字形的长短、宽窄,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重心是否稳健等。可以尝试将字拆解成基本结构,然后重新组合,理解其结构的奥妙。 循序渐进,由繁化简: 从简单的字开始临习,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字。例如,先临习一些结构简单的字,如“天”、“山”、“人”等,掌握其基本笔法和结构后,再挑战那些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 局部与整体结合: 在临习单个字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字之间的连贯性,特别是行书的“牵丝映带”。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临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和总结的过程。每临一字,都应思考其得失,找出不足之处,并在下次临习中加以改进。可以对照原帖,分析自己临写的差异,找出原因,不断进步。 心境投入,感受意境: 书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心境的抒发。在临习《妙严寺记》时,尝试将自己的心绪融入其中,去感受赵孟頫创作时的心境,去体会那种圆融、平和、高雅的艺术境界。 《妙严寺记》的传承价值 《赵孟頫妙严寺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后人得以窥见元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临习《妙严寺记》,是一次对自身书法技艺的锤炼,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探寻。它教会我们如何“学古”,如何“化古”,如何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一次的临习,都是一次新的对话,一次新的感悟。当你的笔尖在纸上游走,仿佛也能感受到赵孟頫当年的笔墨气息,仿佛也能听到他内心的吟咏。这种穿越时空的笔墨对话,正是碑帖临习的独特魅力所在。 结语 《赵孟頫妙严寺记》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是历代书家心驰神往的圣地。它所展现的精湛技艺、深厚学养和高雅情趣,至今仍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通过细致的临习与深入的体悟,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的哲理,让笔墨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次临帖,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场与大师的深度交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赵孟頫妙严寺记-经典碑帖临习举要》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敬意与探寻的意味。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深知学习碑帖的路径之漫长,而赵孟頫的行书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初次翻阅,我的期待是能从中找到一条清晰、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学习路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堆精美的字帖图片,更重要的是能深入剖析赵书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以及背后的文化精神。特别是对于“妙严寺记”这样的经典篇目,它承载了赵孟頫中晚年书风的成熟与圆融,学习它需要对笔法提按顿挫有极高的敏感度。我期待书中能有对每一个字进行详细的笔画分析,比如如何做到“圆中寓方”,如何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以体现气韵生动。如果能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赵书的演变脉络来解读此帖,那就更具价值了。此外,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避免一味模仿而失掉自身性情,书中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练习方法,这对我至关重要。好的碑帖解析,应当是既能让人仰望圣贤之高远,又能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笔下找到可实现的进阶之路。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庄重感,这对于沉浸式临习是非常有利的,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评分

我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辅助练习部分的有效性。临摹固然重要,但如何将临摹所得转化为自己的笔感和创作能力,才是衡量一本习字帖是否成功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在核心碑帖解析之后,能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富有创造性的“仿写”或“活学活用”的练习模块。比如,针对“妙严寺记”中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偏旁部首或高频字,提出不同情境下的变化练习。例如,同一个“之”字,在不同的位置和墨色下如何调整笔势。更进一步,如果能够提供一些不同难度梯度的过渡性范本,帮助学习者从对古人一笔一画的描摹,逐步过渡到能用赵书的笔法来书写自己的诗文,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真正的学习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内化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面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范例,展示如何将《妙严寺记》的笔法融入到其他字体的练习中(例如如何将这种圆润的笔法用于楷书的结构中),那就太棒了。这体现了作者不仅是碑帖的介绍者,更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这正是我们这些渴望进步的习书者最需要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是它的体例设置相当严谨。我一直觉得学习古代碑帖,最难把握的就是“神韵”与“结构”之间的平衡。很多帖本只注重了结构比例的准确,临摹出来的字形端正,却如同木偶一般,缺乏生命力。而赵孟頫的妙严寺记,其美妙之处恰恰在于他将晋韵与唐法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劲秀逸的大家气象。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个层面上多下功夫,比如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深入探讨赵孟頫如何从“二王”中汲取营养并加以转化,形成自己“妍美流便”的书风,那它就远超一般字帖的范畴了。我特别关注那些被书法家们反复提及的“提笔”、“蓄势”等概念,这些都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实例来具象化。如果书中能用现代的图示语言,哪怕是动态的示意图(虽然纸质书无法实现,但文字描述的力度可以弥补),来解析起笔、行笔、收笔时的手腕和手指的微妙变化,那对提高我的理解度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先生,手把手地告诉我,当你写到“妙”字的那个捺脚时,你的气息应该如何贯通,才能既有力度又不失优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才能真正引领学习者跨越“形似”到达“神似”的门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专业书籍的学术背景支撑。赵孟頫的地位不仅在于他是书圣的继承者,更在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元代,一个士人精神面临巨大冲击的时期。他的书法既是对宋代尚意书风的一种回应和调整,也是对魏晋风骨的重新高扬。因此,一本优秀的碑帖临习指导,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史素养。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妙严寺记》时,不仅是停留在书法的技术层面,还能简要介绍一下此帖的书写背景、收录于何处,以及它在赵氏书学生涯中的位置。这种“知人论世”的解读,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临习时,注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理解,使笔下的线条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和作者的胸襟。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层面的铺垫,临习就很容易流于匠气,即便形似,也难得神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典雅而不失学理的气质,让人对内文的深度抱有信心,期待它能提供超越技法之外的文化滋养。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选材和排版设计非常欣赏。通常市面上的一些碑帖影印本,清晰度参差不齐,有些为了突出“古朴”,反而模糊了细节,这对于需要精准辨别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而这本《妙严寺记》的影印质量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处理,墨痕的干湿浓淡,纸张的肌理感,都被清晰地保留了下来。这让我仿佛能触摸到赵孟頫当年运笔时的那种微妙感觉。另外,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很人性化,临习页和释文页的切换自然流畅,不会打断学习的节奏。更难得的是,它似乎在强调一种“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渐进式学习法。比如,它可能首先展示整篇的章法布局,让学习者建立起篇章的气脉感,然后再逐字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思路,恰恰符合我们学习任何复杂技艺的认知规律。在我看来,书法学习中最易被忽视的就是章法,而赵孟頫的行书,其气韵的连贯性正是通过精妙的章法来体现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行距、字距、以及篇幅收尾的处理技巧,那简直就是锦上添花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