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赵孟頫妙严寺记-经典碑帖临习举要
定价:18.00元
作者:王朝晖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64425074
字数:
页码: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本指导习练经典碑帖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对赵孟頫所书《妙严寺记》的笔法与运笔、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体变化及章法与创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讲授。
目录
章 笔法与运用1
一、赵孟頫与《妙严寺记》1
二、笔法 2
三、运笔4
第二章 基本笔画6
一、点6
二、横 13
三、竖17
四、撇五、捺
六、钩七、挑32
八、转 34
九、折 35
第三章 偏旁部首 38
第四章 结 体 48
一、主笔突出 48
二、多 横 50
三、多 竖 51
四、左右结构 52
五、上下结构6
六、上中下结构 58
七、左中右结构59
八、全包围结构 60
九、半包围结构 61
十、三角形结构63
十一、穿 插 63
第五章 结体之变 65
一、牵丝映带65
二、笔画替代66
三、局部省略 67四、结体轻重 68
五、同画异构 69
六、同旁异构 72
七、同字异构 73
八、上下错位 74
第六章 章 法 75
一、题 款 75
二、印 章 77
三、章法范例 78
附:妙严寺记(摘选)86
作者介绍
王朝晖,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考级中心教授,天津市财经大学特聘书法专家。
文摘
序言
这本《赵孟頫妙严寺记-经典碑帖临习举要》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敬意与探寻的意味。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深知学习碑帖的路径之漫长,而赵孟頫的行书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初次翻阅,我的期待是能从中找到一条清晰、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学习路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堆精美的字帖图片,更重要的是能深入剖析赵书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以及背后的文化精神。特别是对于“妙严寺记”这样的经典篇目,它承载了赵孟頫中晚年书风的成熟与圆融,学习它需要对笔法提按顿挫有极高的敏感度。我期待书中能有对每一个字进行详细的笔画分析,比如如何做到“圆中寓方”,如何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以体现气韵生动。如果能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赵书的演变脉络来解读此帖,那就更具价值了。此外,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避免一味模仿而失掉自身性情,书中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练习方法,这对我至关重要。好的碑帖解析,应当是既能让人仰望圣贤之高远,又能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笔下找到可实现的进阶之路。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庄重感,这对于沉浸式临习是非常有利的,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评分我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辅助练习部分的有效性。临摹固然重要,但如何将临摹所得转化为自己的笔感和创作能力,才是衡量一本习字帖是否成功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在核心碑帖解析之后,能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富有创造性的“仿写”或“活学活用”的练习模块。比如,针对“妙严寺记”中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偏旁部首或高频字,提出不同情境下的变化练习。例如,同一个“之”字,在不同的位置和墨色下如何调整笔势。更进一步,如果能够提供一些不同难度梯度的过渡性范本,帮助学习者从对古人一笔一画的描摹,逐步过渡到能用赵书的笔法来书写自己的诗文,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真正的学习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内化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面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范例,展示如何将《妙严寺记》的笔法融入到其他字体的练习中(例如如何将这种圆润的笔法用于楷书的结构中),那就太棒了。这体现了作者不仅是碑帖的介绍者,更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这正是我们这些渴望进步的习书者最需要的宝贵财富。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是它的体例设置相当严谨。我一直觉得学习古代碑帖,最难把握的就是“神韵”与“结构”之间的平衡。很多帖本只注重了结构比例的准确,临摹出来的字形端正,却如同木偶一般,缺乏生命力。而赵孟頫的妙严寺记,其美妙之处恰恰在于他将晋韵与唐法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劲秀逸的大家气象。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个层面上多下功夫,比如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深入探讨赵孟頫如何从“二王”中汲取营养并加以转化,形成自己“妍美流便”的书风,那它就远超一般字帖的范畴了。我特别关注那些被书法家们反复提及的“提笔”、“蓄势”等概念,这些都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实例来具象化。如果书中能用现代的图示语言,哪怕是动态的示意图(虽然纸质书无法实现,但文字描述的力度可以弥补),来解析起笔、行笔、收笔时的手腕和手指的微妙变化,那对提高我的理解度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先生,手把手地告诉我,当你写到“妙”字的那个捺脚时,你的气息应该如何贯通,才能既有力度又不失优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才能真正引领学习者跨越“形似”到达“神似”的门槛。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专业书籍的学术背景支撑。赵孟頫的地位不仅在于他是书圣的继承者,更在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元代,一个士人精神面临巨大冲击的时期。他的书法既是对宋代尚意书风的一种回应和调整,也是对魏晋风骨的重新高扬。因此,一本优秀的碑帖临习指导,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史素养。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妙严寺记》时,不仅是停留在书法的技术层面,还能简要介绍一下此帖的书写背景、收录于何处,以及它在赵氏书学生涯中的位置。这种“知人论世”的解读,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临习时,注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理解,使笔下的线条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和作者的胸襟。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层面的铺垫,临习就很容易流于匠气,即便形似,也难得神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典雅而不失学理的气质,让人对内文的深度抱有信心,期待它能提供超越技法之外的文化滋养。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选材和排版设计非常欣赏。通常市面上的一些碑帖影印本,清晰度参差不齐,有些为了突出“古朴”,反而模糊了细节,这对于需要精准辨别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而这本《妙严寺记》的影印质量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处理,墨痕的干湿浓淡,纸张的肌理感,都被清晰地保留了下来。这让我仿佛能触摸到赵孟頫当年运笔时的那种微妙感觉。另外,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很人性化,临习页和释文页的切换自然流畅,不会打断学习的节奏。更难得的是,它似乎在强调一种“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渐进式学习法。比如,它可能首先展示整篇的章法布局,让学习者建立起篇章的气脉感,然后再逐字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思路,恰恰符合我们学习任何复杂技艺的认知规律。在我看来,书法学习中最易被忽视的就是章法,而赵孟頫的行书,其气韵的连贯性正是通过精妙的章法来体现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行距、字距、以及篇幅收尾的处理技巧,那简直就是锦上添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