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地自行车实用手册
定价:49.90元
作者:托马斯罗纳格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115255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深入地了解山地自行车构造◎全面掌握组装调校保养知识◎DIY自我风格的山地自行车介绍山地自行车运动及山地自行车的几大类型全面解析轮组、制动、传动、避振等各大系统的细部结构与日常保养细致讲解制动器、车碗、脚踏、车架、中轴、曲轴、链条等的组装、调校技巧教您如何DIY适合自己的山地自行车
内容提要
山地自行车这个名字出现在1966 年,一开始被称为“Mountain Bicycle”,这种由重型海滩车(Cruiser Bicycle)改装而来的自行车更适合在山路上滑行。20 世纪70 年代,山地自行车运动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流行起来并逐渐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山地自行车。之后,一些高技术的轻量化材料开始运用到山地自行车的制作中。1981年美国的Specialized Bicycle 公司批量生产了山地自行车。20 世纪90 年代,山地自行车运动开始在国际上活跃并逐渐变成一种主流的体育运动。它非常好地将体育运动与娱乐休闲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们非常好的骑车乐趣。 随着山地自行车运动越来越多地被人喜欢和接受,今天的山地自行车本身的技术也越来越复杂,科技感也越来越强。如何选择一辆适合自己的山地自行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养和维护,成了摆在众多山地车运动新手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山地自行车实用手册》的作者托马斯· 罗格纳是来自德国的山地自行车专家,他曾是知名自行车杂志《BIKE》的主编,之后作为自由撰稿人出版了多本有关山地自行车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对对山地自行车的基本维护、调校,主流车型的介绍、选择,还有修理工具和专业词汇这些基础内容进行叙述的。对每个组件的保养维修和所需要的修理工具一步一步地做了详细说明,同时也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了解释。
目录
译者序
章 更加可靠的自行车运动
第2章 山地自行车的类型
第3章 关于车架及其组件
第4章 车架的几何形状和车座位置
第5章 修理工具
第6章 清洗和护理山地自行车
第7章 自行车的变速传动套件
第8章 中轴、曲柄和链条的安装
第9章 佳的制动系统
0章 制动器的安装、调校和排气
1章 山地自行车碗组的安装和调校
2章 山地自锁脚踏的安装和调校
3章 山地自行车避振前叉的百科与维护
4章 全避振山地自行车的保养
5章 车架调节的各种窍门
6章 关于车轮和车胎
7章 把手和把立
8章 车鞍及座管(升降座杆)的专业提示
9章 如何DIY组装山地自行车
作者介绍
作者托马斯·罗格纳是德国知名的自行车专家,曾在20 世纪90 年代早期作为知名自行车杂志《BIKE》的记者和编辑,之后又以独立撰稿人身份一直致力于自行车运动。本书在编写的时候同时也得到了《BIKE》杂志和速连(SRAM)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德国出版印刷共13 次。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山地自行车入门书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期待一本能够系统地讲解山地车维护和故障排除的“圣经”,但这本厚厚的书卷,在这一关键部分却显得像个门外汉在纸上谈兵。维护部分流于表面,比如“定期清洗链条和润滑”这种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被占据了篇幅,而真正考验骑行者动手能力和对车辆理解的深层技术,却被一笔带过。举例来说,针对禧玛诺或SRAM的变速系统,我需要的是关于限位螺丝调节时,如何通过听觉和触觉来判断齿轮啮合是否完美,而不是模糊地描述“如果换挡不顺畅就调整”。在刹车系统的保养上,如何判断刹车油是否需要更换,更换时空气如何完全排出,如何处理碟刹抱死或者手感变软等突发情况,这些关键步骤需要配上高清、多角度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但书中提供的插图模糊不清,步骤描述跳跃性极大,初次接触的读者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感到无从下手。更别提针对复杂的气动伸缩座管(Dropper Post)的内部保养和密封圈更换,那可是山地车上故障率较高的部件之一,这本书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拆解与重建”的指导,这对于想要自己动手省钱、并深入了解爱车的骑行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缺失。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排版设计得相当不错,色彩运用大胆且符合山地运动的活力,但内容上的“空心化”问题,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我特别想了解一些关于赛道策略和心理建设的内容。毕竟,山地骑行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心智的博弈。例如,在进行一场长距离耐力赛时,如何科学地分配体能,避免在中途出现“撞墙”现象?书里对营养补给的建议停留在“多喝水,吃能量胶”这种老生常谈的层面,完全没有触及到碳水化合物的负荷策略、电解质的精确补充时机,以及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身体机能的特殊应对方案。更令人失望的是,关于赛道上的风险管理与心理韧性构建,这本书几乎是空白。面对突然出现的复杂技术点,比如盲跳或者需要快速反应的连续S弯,骑手如何通过呼吸控制和视觉焦点转移来保持冷静和精准度?这些实战中至关重要的“软技能”,在这本“实用手册”中,我只找到了只言片语的安慰性文字,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方法和案例分析,让人感觉作者似乎从未真正站在高压力的赛场上体会过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紧迫感。
评分这本关于山地自行车的“宝典”,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然而读完后,心中升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它似乎在努力地想涵盖所有方面,结果却像一个精力旺盛却方向迷失的新手导游,什么都提了,但哪儿都不深入。比如,在谈到悬挂系统的调节时,我期待能看到针对不同地形(如碎石路、技术下降道)的详细阻尼设置图表和具体数值范围,最好能结合不同品牌避震器的特性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但书里只是泛泛地提了“根据体重和路况调整”,这对于一个已经有些经验、想要精进技术的骑手来说,无异于空气。我翻阅了关于轮胎选择的部分,希望能找到关于胎压与抓地力、滚动阻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解析,例如在潮湿的泥泞路面上,不同胎纹的排水效率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胎压微调来平衡舒适性和抗刺穿性。可惜,这里的内容薄弱得可怜,更像是从某个普通自行车店的传单上抄录下来的通用建议。对于车架几何的解析也十分敷衍,仅仅是罗列了头管角度、轴距等参数的定义,却完全没有阐述这些参数如何影响车辆在爬坡时的牵引力和下坡时的稳定性,更遑论如何根据自己的骑行风格(是偏向全能还是纯粹的速降)来选择合适的几何设计了。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明显无法满足进阶爱好者的需求,更像是一本面向零基础入门的宣传册,而非一本“手册”。
评分这本书在安全教育和事故处理方面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是过于“理想化”和“轻描淡写”。山地骑行,尤其是在野外复杂路段,伴随着固有的风险,因此一套严谨的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脊柱损伤、骨折、脑震荡等常见创伤的现场急救流程,包括如何安全地固定伤者,如何判断伤情严重程度,以及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基本的工具或自然资源进行求救的策略。书中关于头盔佩戴的强调,仅仅停留在“选择MIPS技术”这样的表面建议,却很少深入探讨不同碰撞角度下,安全头盔吸收冲击力的实际差异,以及如何正确测量和试戴以确保最大保护效果。更让我担忧的是,关于“团队骑行中的失散与迷路”的章节,内容极其简略。在偏远山区,GPS信号丢失或电池耗尽是常有的事,这时如何使用地图和指北针进行导航,或者如何根据植被、太阳方位进行基本定向,这些野外生存的必备技能,在这本“手册”中竟然没有一席之地。这本所谓的“实用手册”,在最需要提供坚实保障的领域,却展现出惊人的苍白与不足,让人在阅读后,对独自深入林道的信心反而降低了。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新兴山地车技术领域的爱好者,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新材料与电子辅助”的论述感到极其不满足。近年来,碳纤维技术、电子避震以及电助力山地车(E-MTB)的兴起正在彻底改变这项运动的面貌,但我在这本书里找不到任何前瞻性的分析。例如,碳纤维车架在不同铺装方式下,其刚性和吸震性的平衡点是如何通过叠层工艺实现的?这涉及到材料科学的深层知识,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高端车架会感觉“活泼”而另一些感觉“迟钝”。对于电助力山地车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电机扭矩输出曲线的深入对比,以及电池续航里程在不同爬升坡度和负荷下的实际测试数据,而不是简单地介绍“有电机辅助,爬坡更轻松”这种营销口号式的语言。电子避震系统,如FOX Live Valve或RockShox Flight Attendant,其算法如何实时感应路面反馈并作出毫秒级的调整,书中对此机制的解释,用词晦涩且缺乏具体的流程图说明,让人感觉作者对这套复杂系统本身理解得就不够透彻。这本书似乎停留在十年前的山地车技术水平,对于当前运动发展的前沿探索,完全失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