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通用知识读本
定价:20.00元
作者:杨桦,李鸿江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11005011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掌握奥运会竞赛通用知识,是奥运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书作为培训教材,包括第29届奥运会竞赛项目通用知识。主要介绍奥运会各竞赛项目的起源沿革、比赛设项、比赛设施、比赛规则和观赛礼仪等知识,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竞赛类的普及性、知识性读物。是为组委会工作人员、志愿服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奥运竞赛知识。
目录
田 径
游 泳
体操
篮 球
足球
排球
乒乓球
羽毛球
网 球
棒球
垒 球
手球
曲棍球
赛艇
帆船
皮划艇
射 击
射 箭
铁人三项
现代五项
自行车
马 术
拳击
击 剑
举 重
柔 道
摔跤
跆拳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作为一本“知识读本”,简直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秀示范。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信息传达上的用心。很多技术性的图表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一团乱麻,但这里的插图设计清晰、逻辑性极强。比如,在介绍举重项目的抓举和挺举的区别时,不仅有文字描述,更有分解动作的序列图,连重心转移的关键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于通过视觉来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在项目历史和规则演变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他们没有让历史的厚重感淹没现代赛事的活力,而是通过回顾历史来佐证为什么现在的规则是这样设定的。例如,当我们了解到某项规则是为了确保公平性而做出的历史性修改后,观看相关比赛时,那种对规则的尊重感和理解度就自然提升了。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视觉导览,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读本,坦白说,我在翻阅之前心里是打鼓的。毕竟,提到“竞赛项目通用知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规则手册,堆砌的年份和数据,恨不得把人直接催眠。然而,杨桦和李鸿江的这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通用知识读本》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它并非那种仅仅罗列“铅球多少米算及格”的工具书,而是更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向导,带着你走进了奥运赛场深处。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光鲜奖牌背后的故事和技术细节。比如,对于跳水这个项目,它不仅仅描述了1071B这个高难度的动作代码,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转体速度、入水角度如何影响裁判的打分,那种对空气动力学和人体极限的巧妙结合,让人对运动员的付出肃然起敬。再比如,在田径部分,它没有止步于赛道长度,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跑鞋科技对短跑成绩的微小提升是如何累积成决定性的优势。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在需要严谨讲解技术标准时毫不含糊,但在介绍某个历史悠久的运动起源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越发好奇下个章节会揭开哪个项目的神秘面纱。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真正帮我理解那些我平时只看热闹却看不懂门道的“小众”项目。说实话,很多奥运比赛,比如现代五项或者马术,如果不是深度爱好者,大部分观众都只能跟着解说员人云亦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拆解复杂的规则。我记得,关于帆船比赛的讲解,我以前总觉得那就是看人在水上漂,但这读本里用图示和简明的文字解释了“迎风航行”和“顺风航行”中的风帆角度调整,甚至提到了不同级别赛艇的吃水深度差异对平衡性的影响,瞬间打通了我对这项运动的认知壁垒。它成功地将晦涩的物理原理和运动实践巧妙地缝合在一起,让一个体育小白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策略性。这种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大众能懂的语言的能力,是很多官方指南望尘莫及的。它让我感觉,观看下一届奥运会时,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能看懂“行话”的半个内行了。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读本的覆盖面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讲解的深度和精准度。我曾经找过一些其他资料来查阅某些小项的最新评分细则,但往往信息滞后或者来源不明。这本《竞赛项目通用知识读本》显然是紧跟国际体育组织最新动态进行编纂的,它提供的规则解释非常权威且具有时效性。例如,在对电子竞技首次进入奥运系列赛的讨论中,这本书处理得非常谨慎和前瞻性,既阐述了其进入的背景,又客观分析了传统体育与新兴竞技模式在评估标准上的差异和融合点,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让我对它作为“读本”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静止的参考书,而是一个动态的窗口,让你得以窥见奥林匹克运动在不断自我革新中的面貌。对于希望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团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也超越了单纯的口号层面,而是融入了对“人”的关注。在解读那些对身体素质要求达到极致的项目时,比如铁人三项或马拉松,书中并没有仅仅关注完赛时间,而是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运动员在超越生理极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意志力的微妙变化。这种描述,非常具有感染力,它让读者能够从一个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更快、更高、更强”这句话背后的真正重量。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传统“冷门”项目时所流露出的那种保护和推广的匠心,这些项目往往在聚光灯下时间很短,但作者依然愿意用如此详尽的篇幅去解析它们的魅力所在,这体现了编撰者对奥林匹克运动整体的深厚热爱,而非仅仅聚焦于那些最受瞩目的“金牌大户”。这种对运动全貌的尊重,让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