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文化学:双语教程
定价:15.00元
作者:茹秀英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11009811
字数:
页码:1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体育文化学:双语教程》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体育理念文化、体育组织文化、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视觉形象文化四个维度、分四章对体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阐释。《体育文化学:双语教程》不但适合体育专业院校(系)本科生(三、四年级)和体育学研究生使用,同时也适合喜欢体育和英语、并立志从事体育领域对外交流及翻译的人员使用。
目录
章 理解体育理念文化
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玩的现象
第二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游戏现象
第三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游戏
第四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第五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情形
第二章 理解体育组织文化
单元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
第二单元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IFS)
第三单元 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NOCS)
第四单元 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OCOG)
第五单元 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
第三章 理解体育赛事文化
部分 奥运会
单元 奥运会的举办、主办城市的遴选与奥运会的参加
第二单元 奥运会比赛项目
第三单元 奥运会仪式
第四单元 夏季奥运会历史
第五单元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
第二部分 残疾人奥运会
单元 残疾人奥运会概述
第二单元 夏季残疾人奥运会历史
第三单元 冬季残疾人奥运会历史
第三部分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单元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概述
第二单元 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
第三单元 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
第四章 理解体育视觉形象文化
单元 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文化
第二单元 北京2008奥运会视觉形象文化
作者介绍
茹秀英,1996年毕业沈阳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跨专业考取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为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副教授。
曾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事过同传翻译和笔译工作。曾多次担任体育学术会议和大型体育赛事的现场口译,尤其是承担了首都体育学院和悉尼科技大学联办的体育赛事管理硕士班8门课程、共计300学时的笔译和课堂口译工作。参与翻译译著《体育运动管理》一部,为主译。出版专著《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一部,并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大型系列节目《传奇奥运》的策划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不同知识体系的桥梁。作为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过去接触到的体育书籍大多集中在运动生理学或训练方法上,这本书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文化思辨”。作者在讨论体育与性别关系时,展现了极高的批判性思维。她不仅分析了女性运动员在竞技场上面临的“能见度”困境,更深入探讨了主流体育话语是如何构建和固化“男性气概”的标准,以及这种标准对所有性别群体带来的隐形压力。书中对啦啦队文化、女性健美等边缘现象的分析,同样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些内容往往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或简单化处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出的反思性问题,它们不是给我们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继续探索和质疑,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迫使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用更具历史感和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场上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口号。这是一本能真正激发思考的书,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表现力,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用充满热情的语调为你娓娓道来体育世界的宏大叙事。它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即使跨越了从古代文明到赛博空间等巨大时空范围,过渡也显得自然而然,毫无跳跃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身体景观”的论述,作者将身体视为一种文化建构的产物,探讨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如何通过体育来塑造、展示和规训身体。从古希腊雕塑中对完美男性身体的崇拜,到当代社交媒体上对“完美身材”的无休止追求,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文化张力的演变。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它不仅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人们热衷于体育,更让我明白了“如何”体育正在塑造着我们对“人”的理解。这本书对于那些对人文社科有浓厚兴趣,同时又对体育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一种学者的审慎和艺术家的敏感去看待体育运动。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求证态度。作者似乎在构建一个宏大的“体育人类志”蓝图,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地理区域或文化范畴。例如,书中对全球流行运动(如足球、篮球)的文化传播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但同时,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挖掘那些“小众”或地方性的体育仪式,比如特定的民间狩猎竞赛或者传统节日的身体对抗游戏。这种对“大”与“小”、“主流”与“地方”的平衡处理,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充实而不空泛。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没有回避体育中的黑暗面,比如兴奋剂的使用、种族歧视在赛场上的体现,以及竞技体育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潜在损害。这些尖锐的议题被放在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使其不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而是上升到对支撑这些现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度阅读”体育世界的方法论,让我明白,每一次掷出的球、每一次冲过终点线,背后都承载着复杂的历史重量和文化意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体育世界的一个全新视角,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体育仅仅是竞技和比赛的刻板印象。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历史、社会、哲学甚至人类学的多个维度融入到对体育现象的剖析中,让我看到了体育背后那些深层次的文化密码。比如,书中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的探讨,不仅仅是罗列时间地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宗教仪式和社会功能,那种将竞技与神圣信仰结合的古老智慧,读来令人震撼。再比如,作者对现代体育商业化进程的分析,既没有一味地褒扬其带来的全球化影响,也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审视框架,让我能够更冷静、更全面地理解体育产业背后的复杂利益链条和文化张力。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流畅,即使是探讨一些比较学术性的理论,也能用非常生动的案例来阐释,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感。特别是关于“体育民族主义”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实例,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奥运会和世界杯上展现出的国家认同和集体情感,那种洞察力,让我对体育如何成为国家身份构建的重要载体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对“体育”这个词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活动,升华到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不是那种堆砌事实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游。一开始引入的概念框架,奠定了全书的基调,随后每章都像是对前一章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文化差异时的那种细腻和尊重,尤其是在讨论非西方体育传统时,完全避免了那种“中心主义”的视角。书中对亚洲武术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演变进行了有趣的考察,它没有将武术简单地等同于电影中的打斗场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儒家思想、禅宗精神以及师徒传承的伦理规范。这种对文化脉络的追溯,让原本陌生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体育活动的情感投射是否受到了当下主流文化宣传的过度影响。作者提供了一种“去魅”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剥离掉体育活动外表的华丽包装,直抵其核心的社会意义。此外,书中的图文搭配也做得恰到好处,很多历史图片和艺术插画,为枯燥的理论增添了视觉上的趣味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