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少數民族體育
定價:58.00元
作者:張濤
齣版社:五洲傳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8511696
字數:
頁碼:1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少數民族體育》共分七章,主要介紹瞭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與個性特徵,馬上運動,射箭、射弩、鷹獵,競技比褰與競技錶演,趣味遊戲等內容。
目錄
章 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概說
節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與個性特徵
第三節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現代體育原則
第四節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當代的發展
第二章 馬上運動
節 馬上遊戲
第二節 馬上競技
第三章 球類運動
節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球類正式比賽項目
第二節 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球類項目
第四章 摔跤與武術
節 摔跤
第二節 武術
第五章 射箭、射弩、鷹獵
節 射箭
第二節 射弩
第三節 鷹獵
第六章 競技比褰與競技錶演
節 競技比賽
第二節 競技錶演
第七章 趣味遊戲
節 投擲類遊戲
第二節 益智類遊戲
第三節 敏捷類遊戲
第四節 對抗類遊戲
作者介紹
張濤,男,漢族,中員, 1961 年 11 月 14 日生於山東臨清。 1979 年考入山東大學曆史係, 1983 年畢業,獲曆史學學士學位,留校工作至 2003 年 12 月,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其間, 1985 年在職考取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8 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4 年在職考取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 1998 年畢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尤長於先秦秦漢史)、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國古典文獻(特彆是經史文獻)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近期緻力於易學及乾嘉學術的探究,招收中國古代史專業學術思想史、古典文獻(經史)研究方嚮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撰有《經學與漢代社會》、《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周易述導讀》、《孔子傢語注譯》等著作,在海內外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主持 “ 中國傳統救災思想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 “ 十五 ” 規劃項目)、 “ 兩漢書翼 ” (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等科研項目,參與承擔 “ 二十世紀中國的儒學研究 ” (國傢社科基金項目)、 “ 中國曆代易學名著整理與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等科研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 “ 211 ” 第二期工程項目) “ 曆史文化認同與多民族國傢統一國傢發展 ”,子課題第五部分成員之一。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穿插瞭大量的、帶有強烈敘事色彩的田野調查片段,讀起來完全不像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部高質量的民族誌文學作品。比如,書中描寫某地傳統摔跤比賽的場景時,那種氛圍的渲染能力簡直是大師級的。作者用非常鮮活的、第一人稱的感官描寫,將現場的塵土飛揚、觀眾的呐喊聲浪、甚至是對手身上散發齣的汗水與草藥混閤的氣味,都一一還原瞭齣來。那種描寫不是為瞭煽情,而是為瞭讓你切實體會到,在那個特定文化背景下,贏得一場比賽對於個體意味著什麼——它可能關乎榮譽、生存資源,甚至是一個傢庭的未來。這種“在場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度,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置身於那片廣袤的土地上,成為瞭曆史的見證者,而不是一個遠方的旁觀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邃的靛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少數民族圖騰紋飾,散發齣一種沉穩而神秘的氣息。我翻開扉頁,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引言部分的排版,那種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種莊重感。內頁的紙張質地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感,而是略帶粗糲感的優質紙張,這使得長久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插圖和曆史照片,雖然數量不多,但每一張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和高分辨率的印刷,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透過這些影像直接觸摸到那些遙遠年代的脈搏。比如有一張關於古代射箭儀式的黑白照片,人物的服裝紋理、環境的光影對比都處理得極其到位,讓人忍不住停下來細細揣摩。從圖書的整體工藝來看,齣版方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對接下來閱讀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期待,感覺拿到手的就是一件分量十足的珍寶。
評分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已經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的傳統技藝的記錄,非常詳盡和珍貴。特彆是關於“祭祀性錶演藝術”與“競技體育”之間界限模糊的研究部分,作者似乎投入瞭極大的精力去追溯其本源。他們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活動歸類,而是嘗試去重建一套失落的符號係統。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口述史料和模糊的古代文獻片段,並通過交叉比對,試圖還原齣某項集體舞蹈動作的原始含義——比如,一個特定的上舉手臂的姿勢,在不同語境下,可能同時象徵著對豐收的祈願和對敵人的威懾。這種對“文化代碼”的深度挖掘,展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敏感度和敏銳的洞察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做什麼”,更在於深刻解讀瞭“為什麼這樣做”,它為理解人類文化多樣性提供瞭一個極具深度的分析框架,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對人類行為的復雜性進行長久的思索。
評分我嘗試著快速瀏覽瞭一下這本書的章節布局,發現它在內容邏輯的組織上,采取瞭一種非常新穎的遞進方式。它似乎並不滿足於傳統的民族區域劃分敘事,而是更多地聚焦於“功能性”和“儀式性”的切入點來構建全書的知識體係。比如,開頭幾章似乎著重探討瞭“生存需求驅動下的體育形式”,將狩獵、采集、甚至是早期農業活動中衍生的身體技能,提升到瞭體育範疇進行分析,這種宏觀的視角打破瞭我以往對“體育”的刻闆印象。隨後,它又轉嚮瞭“社會結構與權力展示的媒介”,詳細描繪瞭某些特定的競技項目如何成為部落間聯盟、衝突或地位確立的關鍵環節。這種結構安排的好處在於,它引導讀者跳脫齣單一的民族視角,轉而從人類社會學和人類行為學的角度去理解身體活動的深層意義。讀完目錄,我有一種預感,這本書不會是那種乾巴巴的羅列史實,而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身體智慧演變和文化符號構建的史詩,知識的密度和思維的跳躍性都會非常高。
評分閱讀完其中關於某幾個特定族群的服飾與運動裝備的那一章後,我感到瞭一種近乎於“技術分析”的震撼。作者在描述那些傳統服飾時,絕不是簡單地羅列顔色和圖案,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種材料——無論是犛牛皮的韌性、還是特定草編的透氣性——是如何直接影響到參與特定運動時的錶現的。比如,書中詳盡對比瞭兩種不同高海拔地區使用的“負重跑”鞋底結構差異,分析瞭在不同地貌條件下,鞋幫的高度和係帶方式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關節磨損和能量消耗。這種從“美學”到“工程學”的無縫切換,讓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産生瞭由衷的敬佩。我甚至能想象齣,在那個沒有現代材料學的時代,他們是如何通過無數次的試錯和經驗積纍,纔將這些看似簡單的工具,優化到近乎完美的程度。這本書沒有迴避這些“硬核”的技術細節,反而將其作為闡述文化精髓的核心要素,這一點處理得極其精彩,讓整個敘述充滿瞭實證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