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少数民族体育
定价:58.00元
作者:张涛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8511696
字数:
页码:1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共分七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个性特征,马上运动,射箭、射弩、鹰猎,竞技比褰与竞技表演,趣味游戏等内容。
目录
章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概说
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个性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现代体育原则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的发展
第二章 马上运动
节 马上游戏
第二节 马上竞技
第三章 球类运动
节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球类正式比赛项目
第二节 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球类项目
第四章 摔跤与武术
节 摔跤
第二节 武术
第五章 射箭、射弩、鹰猎
节 射箭
第二节 射弩
第三节 鹰猎
第六章 竞技比褰与竞技表演
节 竞技比赛
第二节 竞技表演
第七章 趣味游戏
节 投掷类游戏
第二节 益智类游戏
第三节 敏捷类游戏
第四节 对抗类游戏
作者介绍
张涛,男,汉族,中员, 1961 年 11 月 14 日生于山东临清。 1979 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 1983 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 2003 年 12 月,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 1985 年在职考取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 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4 年在职考取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8 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尤长于先秦秦汉史)、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古典文献(特别是经史文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期致力于易学及乾嘉学术的探究,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学术思想史、古典文献(经史)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撰有《经学与汉代社会》、《秦汉易学思想研究》、《周易述导读》、《孔子家语注译》等著作,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 “ 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 “ 十五 ” 规划项目)、 “ 两汉书翼 ” (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承担 “ 二十世纪中国的儒学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中国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 “ 211 ” 第二期工程项目) “ 历史文化认同与多民族国家统一国家发展 ”,子课题第五部分成员之一。
文摘
序言
阅读完其中关于某几个特定族群的服饰与运动装备的那一章后,我感到了一种近乎于“技术分析”的震撼。作者在描述那些传统服饰时,绝不是简单地罗列颜色和图案,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材料——无论是牦牛皮的韧性、还是特定草编的透气性——是如何直接影响到参与特定运动时的表现的。比如,书中详尽对比了两种不同高海拔地区使用的“负重跑”鞋底结构差异,分析了在不同地貌条件下,鞋帮的高度和系带方式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关节磨损和能量消耗。这种从“美学”到“工程学”的无缝切换,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个没有现代材料学的时代,他们是如何通过无数次的试错和经验积累,才将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优化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硬核”的技术细节,反而将其作为阐述文化精髓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处理得极其精彩,让整个叙述充满了实证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少数民族图腾纹饰,散发出一种沉稳而神秘的气息。我翻开扉页,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引言部分的排版,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略带粗粝感的优质纸张,这使得长久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和历史照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高分辨率的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这些影像直接触摸到那些遥远年代的脉搏。比如有一张关于古代射箭仪式的黑白照片,人物的服装纹理、环境的光影对比都处理得极其到位,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揣摩。从图书的整体工艺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接下来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感觉拿到手的就是一件分量十足的珍宝。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穿插了大量的、带有强烈叙事色彩的田野调查片段,读起来完全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民族志文学作品。比如,书中描写某地传统摔跤比赛的场景时,那种氛围的渲染能力简直是大师级的。作者用非常鲜活的、第一人称的感官描写,将现场的尘土飞扬、观众的呐喊声浪、甚至是对手身上散发出的汗水与草药混合的气味,都一一还原了出来。那种描写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让你切实体会到,在那个特定文化背景下,赢得一场比赛对于个体意味着什么——它可能关乎荣誉、生存资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这种“在场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而不是一个远方的旁观者。
评分我尝试着快速浏览了一下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发现它在内容逻辑的组织上,采取了一种非常新颖的递进方式。它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民族区域划分叙事,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功能性”和“仪式性”的切入点来构建全书的知识体系。比如,开头几章似乎着重探讨了“生存需求驱动下的体育形式”,将狩猎、采集、甚至是早期农业活动中衍生的身体技能,提升到了体育范畴进行分析,这种宏观的视角打破了我以往对“体育”的刻板印象。随后,它又转向了“社会结构与权力展示的媒介”,详细描绘了某些特定的竞技项目如何成为部落间联盟、冲突或地位确立的关键环节。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在于,它引导读者跳脱出单一的民族视角,转而从人类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去理解身体活动的深层意义。读完目录,我有一种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那种干巴巴的罗列史实,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身体智慧演变和文化符号构建的史诗,知识的密度和思维的跳跃性都会非常高。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已经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传统技艺的记录,非常详尽和珍贵。特别是关于“祭祀性表演艺术”与“竞技体育”之间界限模糊的研究部分,作者似乎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追溯其本源。他们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活动归类,而是尝试去重建一套失落的符号系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模糊的古代文献片段,并通过交叉比对,试图还原出某项集体舞蹈动作的原始含义——比如,一个特定的上举手臂的姿势,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同时象征着对丰收的祈愿和对敌人的威慑。这种对“文化代码”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敏感度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做什么”,更在于深刻解读了“为什么这样做”,它为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极具深度的分析框架,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进行长久的思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