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演奏者与技术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根纳季·齐平,焦东建,董茉莉 |
| 出版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0847 |
| 出版年份: | 2005年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1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4元 |
| 实际重量: | 222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演奏者与技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俄罗斯)根纳季·齐平 译者:董茉莉 焦东建
译者的话
原书前言
第一章技术天赋是诸多音乐表演天赋中的一种
第二章音乐表演学派和流派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章熟练的演奏技能与素质培养
第四章表演活动中的直觉与意识
第五章如何克服技术难点
第六章技术手法与风格的个性特点
第七章掌握演奏技术的目的、任务、原则和方法
第八章内心听觉形象及其技术体现
第九章培养情感刚毅的品质是音乐表演家技术训练的方向之一
后记
《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译丛:演奏者与技术》作者以其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和大量详实的事例,从矛盾的普遍性到矛盾的特殊性,从共性到个性,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向读者揭示了组成技术的诸多错综复杂之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启发引导读者。根据书中提及的各类观点,选择适合本人个性发展的、获取高超技术的方法和途径。读而思之,同时将书中的某些观点尝试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之中,你很快就会感到,虽然你的练琴时间缩短了,但你的演奏质量提高了,你给老师展示的是艺术,而不是好学生的家庭作业了。总之,按照齐平教授书中所讲的训练方法,认真试做一下,在短期内,你的最宝贵的演奏技术就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显著提高。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专业和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图示和乐谱示例上的处理方式,那些精心绘制的线条和标记,清晰地指出了演奏中的关键点和易错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要领。虽然内容本身涉及了非常高深的音乐哲学和演奏方法学,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能够用相对平易近近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学指南,让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弹对音符”,而是开始追求“弹出演绎”。它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练习的效率和深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和精神食粮的结合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但又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随便便翻阅的读物,它要求你随时准备好拿起乐器进行印证,或者停下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那些关于伟大演奏家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找到自己声音的轶闻,它们使得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的严谨与艺术的自由。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技术和艺术理解上的所有盲点和不足,但同时又给予了明确的修正方向,让人感到既有压力又有希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偏向于某一种乐器演奏技巧的指导手册,没想到它竟然囊括了如此广阔的音乐认知范畴,从听觉训练的精微到对作曲家意图的哲学解读,几乎无所不包。特别是对于“技术即是手段而非目的”这一核心观点的阐释,如同醍醐灌顶。书中对声音质量的描述尤其精准,那些形容词的选择,比如“琥珀色的光泽”、“如丝绸般的流动”,精准地描摹了那些难以言喻的听觉感受。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好技术”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真正的演奏家是在用生命和思想去“对话”音乐,而不是单纯地“再现”乐谱。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其中对“瞬间决定”和“现场张力”的探讨所吸引。现代音乐教育往往过度强调机械的精确性,而这本书却勇敢地将焦点拉回到音乐的生命力——即兴的、呼吸的、不可复制的现场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音乐时期和流派,讲解那些隐藏在乐谱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演奏者的心路历程。其中关于如何应对舞台焦虑、如何与乐队成员进行非语言沟通的部分,简直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它不仅关乎技术层面,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富有魅力的音乐诠释者。读罢,我立刻尝试将书中的某些呼吸调整方法应用到我的练习中,效果立竿见影,令人振奋。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场音乐的盛宴,让我仿佛置身于音乐会现场,与那些顶尖的演奏家们同呼吸共命运。作者对音乐细节的捕捉和阐述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休止符背后的情感流动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探讨对复杂乐曲的处理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力让人叹服。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份充满激情的个人思考录,能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将枯燥的技巧训练融入到对音乐灵魂的追寻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演奏和学习音乐的全新视角,让我对自己的练习充满了新的方向感和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