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企业文化:管理思维与行为
定价:39.80元
作者:任志宏, 杨菊兰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2316787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企业文化:管理思维与行为》关于企业文化的系统理论研究著作,也是一本鲜活的实践指导“”!它不仅是研究者的理性思考,更是众多企业家、BOSS们的鲜活“管理经”!《企业文化:管理思维与行为》力图系统反映当今企业文化基本理论、*学术前沿理论及企业文化“落地”的实践案例,并使之有机结合,旨在使企业文化教学与研究更具理论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的鲜活性、“落地”性,也就更加与企业文化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相匹配。
《企业文化:管理思维与行为》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MBA、EMBA企业文化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企业的培训用书,同时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人员、企业家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目录
上篇渊源篇:文化“海风”扑面来
章撩开企业文化的“面纱”
节文化与企业文化
第二节企业与企业文化
第三节企业文化潮
【案例】飓风公司的青春期烦恼
第二章企业文化,竞争走向文明
节世界进入文明竞争
第二节企业文化国际大融合(上)——兼收并蓄,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
第三节企业文化国际大融合(下)——美国对日本管理经验的研究与借鉴
第四节捕捉人心的追求
第五节企业文化的发展轨迹
【案例】松下的企业文化与松下精神
第三章国际企业文化学说的“群儒纷争”
节Z理论
第二节7S框架
第三节革新性文化
第四节学习型组织说
第五节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第六节“拿来”之后的思辨
【案例】联想,从走向
中篇内涵篇:给企业文化个“说法”
第四章企业文化——全新的管理思维与行为
节企业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结构
【案例】宜家:平等和容忍
第五章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个性之魂
节价值观
第二节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
第三节企业文化品位
【案例】受人仰慕的惠普
……
下篇熔铸篇:让企业“文化”起来
参考文献
后记:写在成书之际
作者介绍
任志宏,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财经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潜心研究企业文化等学科,为本科生、研究生、MBA等各屡次学员讲授企业文化课程。主要专著有《企业文化初论》、《企业文化》等;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课题(项目)多项,曾荣获国家科研成果奖等教学科研奖项:并为省内外众多企业做了大量企业文化建设咨询、诊断、培训及推广工作。
杨菊兰,天津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具有多年从事企业文化、零售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企业咨询经验,参与编写出版《企业文化》、《零售学》、《管理学通论》著作三部,发表过多篇相关领域论文,并为多家企业做过有关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诊断。
文摘
序言
对于我这种习惯了从技术实现层面解决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人文”色彩显得尤为珍贵,但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挑战感。它迫使我必须去理解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代码化的“软要素”是如何驱动整个企业机器的。书中对“使命感”和“愿景”的讨论,起初让我觉得有些空泛,甚至有些理想化。但是,作者巧妙地将这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与实际的财务报表、员工流失率等硬指标关联起来,展示了文化对“底线”的实际影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变革的阻力”那一章。它并没有将阻力简单归咎于员工的保守,而是深入剖析了变革对既得利益者在“心理契约”层面造成的冲击。这种深层次的同理心视角,让我学会了在推行新流程时,需要提前预判并安抚那些潜在的“心理受害者”。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细腻,它似乎能捕捉到办公室走廊里那些未被说出口的焦虑和期待。阅读过程像是一场漫长的、与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辩论,最终的结果是,我的思维框架被彻底拓宽了。
评分我是在一家以快速迭代和颠覆式创新著称的科技公司工作,我们内部崇尚“快速失败,快速学习”。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对比视角,让我得以反思我们这种“速度至上”的文化模式是否存在潜在的隐患。书中对“长期主义”和“短期目标达成”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让我警惕起来。我们公司往往为了追赶季度目标,会牺牲掉一些本应投入的长期基础建设,而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种行为模式在文化层面上积累的“技术负债”和“信任赤字”。作者对于“英雄文化”的批判尤其到位,他指出过分依赖个体英雄的胜利,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培养组织的脆弱性——一旦英雄离职,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崩溃风险。这本书的洞察力是穿透性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是让你明白“不应该让什么成为常态”。它的分析结构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但表达方式又非常面向实践,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说教的感觉。读完后,我不再盲目地崇拜“成功故事”,而是开始关注支撑这些故事背后的组织生态系统是否健康。
评分对于那些致力于构建百年老店的企业家或高管团队而言,这本书简直是一份关于“组织韧性”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危机应对”时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提供那种好莱坞式的、戏剧化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在和平时期就应该通过文化建设来预埋“免疫系统”。书中关于“道德一致性”和“行为一致性”的讨论,让我对“口头承诺”和“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企业文化如果只是墙上的标语,那么在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会瞬间瓦解。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日常的微小决策、晋升标准、资源分配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来固化或侵蚀核心价值观。它像是一张详细的建筑蓝图,告诉你哪些地基是稳固的,哪些承重墙其实是虚设的。我合上书本时,最大的感受是责任感——这份责任感不再仅仅是对业绩负责,更是对组织灵魂的维护负责。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在不同职业阶段进行对照参考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那些成功跨国企业的扩张策略,尤其关注他们在不同地域市场如何进行“本土化”调整。这本书虽然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但它对“文化适应性”的探讨,却出乎意料地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参照框架。书中对于“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沟通效率上的差异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过去总是在邮件往来中吃亏,总觉得对方回复得太过含糊或信息量太少,现在我才意识到,那不是对方的疏忽,而是我们对沟通预期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熵”不同。它没有用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激励机制”与“集体认同感”如何相互制约的那一部分。例如,过度强调个人绩效奖金,在某些强调资历和资历的组织中,反而可能被解读为对现有稳定结构的挑战,从而引发隐性的抵制。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令的齿轮,而是一个能够预判系统反应的“系统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却总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某种无形框架里的中层管理者来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问题不在于我的执行力不够,而在于我始终无法真正理解企业内部那些深层次的“潜规则”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我一套现成的、可以套用在任何情境下的“万能公式”,这反而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更像是一本深刻的“解剖学”指南,详细地剖析了组织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书中对“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织作用的阐述,让我对以往那些令人困惑的跨部门协作冲突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举个例子,过去我总以为某个团队效率低下是员工懈怠,但读完后我才明白,那其实是他们内部不成文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险规避文化在起作用。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宏观的理论支撑,又不失对微观个体决策的细腻捕捉。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琐碎事务,去审视你所处的环境的本质结构。这本书的深度,让我觉得每翻开一页,都像是重新校准了自己的世界观坐标系。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从“执行者”转变为“思想者”的职业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