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重点推荐教材-工业教程(第三卷)
定价:280.00元
作者:杜海滨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314451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2.143kg
编辑推荐
臼槲豆ひ瞪杓平坛獭返谌恚饕ǎ翰飞杓啤⒓揖呱杓啤⒐采枋┥杓啤⒔煌ɑ呱杓埔约氨弦瞪杓莆宕蟛糠郑由杓苹 杓品椒ā杓剖导鲋饕矫嫦低车亟樯芰讼喙乜纬痰目枘康摹⒔萄б蟆⒅氐隳谌莺妥饕抵傅嫉龋⒔裘芙岷峡翁馐导剩由杓拼葱隆⒗砺鄯治觥⑹导葱碌然方谥鸾フ箍⑾富⑸罨浇萄У娜獭F淠康木褪且永砺鄣绞导识怨ひ瞪杓平萄Ы腥娴摹⑾低车纳罨驼稀
内容提要
目录
部分 产品设计
概述8
章 产品设计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第二章 产品设计的要素分析
第三章 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产品设计的基本类型形式与产品设计发展趋势
第五章 产品设计的选题训练及设计案例
第二部分 家具设计
概述
章 导论——何为家具
第二章 家具的风格演变
第三章 家具的材料与形态
第四章 家具的基本构造
第五章 家具与室内空间
第六章 家具设计
第七章 设计案例
第三部分 公共设施设计
概述
章 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
第二章 公共设施的设计分类
第三章 公共设施的材料及工艺
第四章 公共设施的色彩运用
第五章 公共设施与人的行为
第六章 无障碍设施设计
第七章 设计案例
第四部分 交通机具设计
概述
章 汽车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汽车造型的技术要素
第三章 汽车造型设计基础
第四章 汽车造型的细节设计
第五章 车内室设计
第六章 汽车的未来
第七章 设计案例
第五部分 毕业设计
概述
章 毕业设计动员与任务指导
第二章 主要设计方向及分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专业术语密度高得令人咋舌,几乎每一页都需要我频繁地查阅附录或外部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这当然是专业书籍的特点,但对于作为“教程”而非“参考辞典”定位的书籍来说,这种极高的入门门槛令人望而却步。我曾尝试快速浏览几个章节,希望能迅速把握核心概念,但很快发现,由于术语缺乏足够生动、易于理解的图示辅助说明,很多抽象概念在脑海中无法形成清晰的图像。比如,在描述某复杂的几何公差时,文字描述冗长而晦涩,如果能配上几张清晰的、标注明确的三维爆炸图或动图演示,理解效率将提高数倍。这种对“术语的堆砌”而非“知识的转化”的侧重,让我深感遗憾。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拥有了极高的背景知识储备,可以直接吸收最高级别的专业语言,却忽略了初学者在从概念到实践的“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桥梁。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教授们交流的会议论文集,而不是一本面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教程”。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叙事结构非常严谨,章节之间的逻辑递进如同严密的数学证明,层层深入,没有丝毫的跳跃或含糊不清之处。每一段文字都力求精准和完备,这无疑体现了编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严谨性,带来了一种阅读上的“窒息感”。它似乎不鼓励任何形式的跳跃性思考或个人化的解读,一切都必须按照既定的逻辑框架去理解和接受。对于我这种习惯了在碎片化信息中快速捕捉灵感的设计师来说,这种过于线性的、被“规定好路径”的学习方式,反而抑制了我的创造性思维。我尝试在某些章节寻找关于“设计流程中的非线性决策”或“如何从失败中快速迭代”的讨论,但发现这些更偏向于实践经验和软技能的部分,在书中几乎是空白的,或者只是被一笔带过。教材的重点似乎完全倾斜于“标准化的知识传递”,而对工业设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模糊问题的处理能力”着墨不多,这使得这本书虽然知识点完整,但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能应对复杂商业挑战的设计师方面,似乎有所欠缺。
评分我注意到教材在讨论设计流程时,流程图的绘制显得过于理想化和扁平化。它呈现的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完美遵循“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原型制作—测试”的线性模型。但在我实际参与的多个项目中,设计的启动往往是混沌的,客户需求是模糊不清的,预算和时间线的约束条件也总是在设计过程中动态变化。这本书中关于项目管理的讨论,非常缺乏对这些“真实世界变量”的干预和应对策略的指导。例如,当一个关键技术节点提前失败,整个设计链条需要如何迅速重组?当跨文化交流导致设计理念产生巨大分歧时,设计师如何运用沟通技巧进行斡旋?这些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软实力”和“应变能力”,在书中几乎没有体现。这本书更像是对“如果一切顺利,设计该如何进行”的描绘,而非对“当一切都不顺利时,我们该怎么办”的经验传授。因此,虽然在理论深度上有所建树,但在培养具备强大心理韧性和项目驾驭能力的设计人才方面,这本书的指导价值略显单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质量确实是“重点推荐教材”应有的水准,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工程图示和剖面图也展现出极高的精度。但当我翻阅到具体案例分析的部分时,那种强烈的“时代感”扑面而来,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文中所引用的许多经典案例,虽然在设计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但其技术背景和制造工艺,对于今天动辄使用增材制造、仿生学算法的工业设计环境来说,显得有些遥远和不接地气。例如,对某种特定模具结构的详尽描述,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被更灵活、成本更低的数控加工流程所取代。这种“时间差”使得我在尝试将书中的知识点迁移到我正在做的项目中时,总需要自己进行大量的“翻译”和“现代化”的再加工。我理解教材需要有历史的厚度,但如果重点推荐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连接过去与现在最前沿的技术实践,那么它的“推荐”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对新兴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智能织物)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案例,而非对上世纪中叶经典产品的细致解剖,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通过一个望远镜看远古的历史,而非直接操作当下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精炼的字体搭配,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深度。我最初抱着“工业设计”这个热门领域的学习热情翻开它,期待能找到一些前沿的、能立刻应用到实践中的技巧和方法论。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对设计史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教科书。它花了大篇幅去探讨工业设计哲学流派的演变,从包豪斯到芬兰的现代主义,各种思潮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一个急需提升实操技能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过于宏大的叙事视角,初看之下有些“虚”和“远”,缺乏那种立竿见影的“干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特定材料特性、人机工程学最新参数的详细解析,或者不同设计软件的深度优化流程,而不是对“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进行哲学层面的反复叩问。当然,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论基石的夯实是必要的,但对于一个以效率为导向的现代学习者来说,如何平衡这种理论深度与迫切的实践需求,是阅读体验中一个显著的挑战。它更像是为一名未来的设计理论研究者准备的入门指南,而非面向一线实战的工具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