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 2011—中浦院书系(研究报告系列)
定价:56.00元
售价:25.2元,便宜30.8元,折扣45
作者:李敏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0101315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2011)》精心挑选了2011年发生在外的14个有代表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包括日本福岛核危机、温州民营企业家跑路风波、药家鑫死刑案、郭美美与“红十字会”风波、湖北利川冉建新死亡案件、广东增城新塘镇骚乱事件、康菲石油渤海湾泄漏危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大连福佳大化PX事件、“随手拍照解救流浪乞讨儿童”活动、甘肃校车安全事件、“小悦悦”事件、2011年英国伦敦骚乱、2011年广东省“乌坎危机到乌坎转机”。《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2011)》从理论上系统梳理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引导读者在经典案例的研讨中认识和掌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环节、主要方法和关键技术,不断深化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从执政党建设的高度揭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对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录
福岛核危机:公共事业改革的两难困境及出路
温州民营企业家跑路风波
药家鑫死刑案:法律内外的思考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风波
湖北利川冉建新死亡案件
广东增城新塘镇骚乱事件
康菲石油渤海湾泄漏危机:兼析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之比较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大连福佳大化PX事件
“随手拍照解救流浪乞讨儿童”活动
甘肃校车安全事件
“小悦悦”事件
2011年英国伦敦骚乱
2011年广东省“乌坎危机到乌坎转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标题里“2011”这个时间点让我略微有些犹豫,毕竟时过境迁,很多技术和管理手段都更新换代了。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那些关于人性的弱点、组织文化的惰性、以及政治角力的影响,才是危机管理中最核心的“不变”因素。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过度沉溺于描述技术性的应急预案,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人”和“组织”的非理性层面。比如,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中的问责压力,如何平衡短期稳定和长期透明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跨越时代的难题。它的结构安排也非常精妙,每一个案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参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相互印证的知识网络。我甚至能从中读出一种历史的宿命感——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人类的集体反应模式似乎总是在重复某些可预见的错误。这种洞察力,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案例汇编所能提供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危机”的刻板印象——危机不一定是那种惊天动地的灾难,它可能就潜伏在日常的流程松懈和制度盲区里。它教会我,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系统,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于面对危机时有多么迅速地反应,而在于它在“非危机”时期,是否具备了持续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能力。书中对几次看似处理得当的事件的深度解剖,揭示了“幸运”往往是建立在“临场应变”而非“事前准备”之上的,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管理学派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批判性吸收,没有盲目套用西方成熟的理论框架,而是结合了本土的治理现实进行了细致的修正和讨论。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让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可靠,它提供的不是浮于表面的“管理口号”,而是充满实践磨砺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社会热点事件背后运作机制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记得当时关注“公共危机管理”这个概念的时候,市面上的书籍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讲什么模型、什么流程,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实感。但这本书不同,它仿佛带着你亲临那些惊心动魄的现场,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危机发生时,决策者们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做出艰难抉择的。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戏剧性,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每一个环节中的薄弱点和成功经验。尤其是对于跨部门协作那一段的描述,简直是入木三分,那些平时看起来天衣无缝的政府机构,在真正的大考面前,内部的壁垒和沟通的迟滞暴露无遗。读完之后,我对于“系统性风险”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那些活生生的案例堆砌起来的教训。这种深度剖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案例集,更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反思录”,它迫使我们跳出事件本身去看待治理的复杂性。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其实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对政府运作的基本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但一旦你进入了作者构建的思维框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它就像是一部关于“系统失效”的百科全书。我特别喜欢它在案例分析中常常插入的“替代路径思考”环节,即如果当时决策者选择了B方案而非A方案,结果可能会如何演变。这种“平行宇宙”式的推演,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预判能力和复杂决策能力。而且,作者在引用数据和原始文件时那种克制而严谨的态度,让人对结论深信不疑。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提供一种清醒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博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公共管理学科,注入了鲜活的、关于责任与担当的严肃议题,读完后,会让人对身边的公共事件保持一种更为审慎和深入的关注。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叙事的手法上运用得非常高明,它成功地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报告腔调,反而有一种纪实文学的张力。它不像那种标准的教科书,只罗列“是什么”和“怎么办”,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层面。例如,书中对某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初期响应机制的描述,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多方信源的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你会看到不同层级官员的视角差异,会体会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扭曲。这种多维度的展示,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官方的“定论”。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公共信息发布的敏感度,我开始留意那些微妙的措辞变化背后的真实意图。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权力运行的幽暗角落”的窗口,这种深度和广度,在同类主题的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