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革命 建设 改革——中国党的道路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章百家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190702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62kg
见证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剖析中国党的革命和执政理念、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变。由章百家编著的《革命建设改革》以简明的方式叙述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介绍中国党的革命和执政理念、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
1921年,当中国党宣告成立时,她只有50多名成员;2011年,当中国党诞生90周年、执政60多年之际,她已拥有超过8000万名成员。
《革命建设改革》以简明的方式叙述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介绍中国党的革命和执政理念、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相信它能为你了解中国党和中国的发展有所裨益。
《革命建设改革》由章百家编著。
章 革命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族危机与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党诞生大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组织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章 建设改天换地的奋斗与探索建立新中国,巩固新政权实行土地改革与社会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台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初步努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第三章 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转折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 包产到户——中国农民的创举 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城市改革 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领导体制,废除终身制 不断完善基本政冶制度 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转变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 尊重和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开创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调整外交政策,营造有利于建设的外部环境 增进睦邻友好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建设现代化国防 阔整国防战略和军队建设方针 加强国际安全合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一家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贫穷到小康 科学发展,统筹协调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执政经验,摊讲党的建设
章百家,1948年1月生。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外交史研究,近年主治改革开放史。主要代表作有《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冷战与中国》、《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读完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你知道,谈论历史,尤其是如此宏大叙事的历史,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化倾向。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显得异常沉稳和克制,它没有过度渲染任何一方的功过,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多维度的图景。比如,在描述某个重大经济政策调整的章节时,作者细致地描摹了当时国内外部的各种压力和制约因素,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当时的决策者们并非是在真空中做决定,而是身处一个充满博弈与妥协的复杂环境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某个特定十年间社会思潮变迁的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当时知识分子的观点,用极为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一代人精神世界的挣扎与探索。这种对“人”的刻画,使得整部著作摆脱了冷冰冰的宏大叙事,注入了人性深处的温度。这让我意识到,伟大的变革背后,凝聚着无数普通人的智慧与汗水,这本书成功地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幕后英雄”的面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厚重的质感,配上烫金的书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历史感。初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那些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就觉得编辑团队下了不少心思。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历史文献时的那种严谨,很多地方都附带了详尽的注释和背景说明,即便是对那个时代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说实话,初读的时候我感觉略微有些吃力,因为它涉及到的政治理论和复杂的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我记得有一次,我特意在图书馆找了几本同期出版的相关书籍进行交叉对比,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角度确实独辟蹊径,它似乎更侧重于分析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那种抽丝剥茧的感觉,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读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国家发展轨迹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感,仿佛一座精心规划的建筑,每一章节都是承上启下、稳固地基的关键部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切换时所使用的过渡手法,往往在看似要结束一个宏大叙事时,会突然切入一个微观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这种“大景深”的切换,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它让抽象的宏观战略与鲜活的个体命运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这种写作手法,非常高明地避免了全书陷入“空泛说教”的风险。我记得其中关于特定社会群体在政策变动中角色转变的描述,通过几个家族的兴衰变迁来展现,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最终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动荡中寻找稳定、如何在挑战中实现超越”的实践哲学指南。它不是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眼前的世界。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智力对话。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追求阅读的流畅和愉悦感,相反,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批判性思维。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照着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和核对。这并非是作者的叙述有失偏颇,而是因为所探讨的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在某些章节,作者提出的观点非常犀利,直击一些长期以来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核心。例如,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分析,作者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性因素和地域文化如何共同作用于这一现象。这种直面真相的勇气和严谨的分析,让人读后深感震撼。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答案、渴望探究事物底层逻辑的“深度学习者”。它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着历史的刻度,同时也量度着读者的理解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似乎熟谙哲学辩证法,总能将看似对立的两个概念巧妙地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统一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突破”之间的张力时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哪个更好”,而是通过一系列历史案例来证明,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何种路径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和发展需求。这种“因时而异”的分析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此外,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部分也做得相当出色,它们不是随意堆砌的数字,而是紧密服务于论点,起到了有力的佐证作用。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书中关于特定年份工业产值增长曲线的图表打印出来,放在办公桌前研究了好久,才真正理解了数据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社会能量。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佩,它为我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提供了一套非常可靠的分析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