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上火是中医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9787513248808 20

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上火是中医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9787513248808 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上火
  • 诊断
  • 治疗
  • 临床
  • 健康
  • 养生
  • 疾病
  • 内科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香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8808
商品编码:29658641439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定价 20.00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6
字数 30000
ISBN编码 9787513248808


内容介绍

上火是中医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编写目的在于规范上火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调摄,为临床医生提供上火中医规范化处理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中医诊治上火的临床疗效,减少上火的发生。




目录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3诊断

4辨证

5治疗

6预防与调摄

7转归与预后

参考文献




《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导读 “上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它并非单一的病症,而是多种疾病表现的统称。虽然“上火”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提及,但其背后涵盖的病因、病机、证候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却需要系统深入的理解。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科学、实用的“上火”诊断与治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常见的健康问题。 第一章:理解“上火”:概念、病因与病机 1. “上火”的现代解读与中医定位: “上火”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并非独立的病名,而是对机体阴阳失衡,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致使体内某些部位出现火热征象的概括性描述。它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热”象,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面部红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上火”可能与多种生理或病理状态相关,如局部炎症反应、免疫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精神压力过大等。本书将尝试在中医的理论框架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对“上火”进行更清晰的界定。 2. “上火”的主要病因探究: 外感六淫之邪: 主要指风、热、暑、湿、燥、寒等邪气,其中以“火热之邪”最为直接。如感受风热、暑热、湿热等,都可能引发“上火”。 情志失调: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过度,尤其是“怒”易伤肝,“思”易伤脾,“恐”易伤肾,“忧”易伤肺,这些不良情绪的长期压抑或爆发,都会扰乱气机,导致肝火、心火、脾火等。 饮食不节: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煎炸、肥甘厚味等食物,会助长体内湿热;过量饮酒,尤其是烈酒,容易引动肝火;缺乏膳食纤维、偏食等也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产生内热。 劳倦过度: 身体过度疲劳,久坐久卧,缺乏运动,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久之化热;而房事不节,尤其是耗伤肾精,则易导致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 一些人天生体质偏阴虚,体内津液不足,相对阳气偏盛,稍有诱因就容易出现“上火”表现。 3. “上火”的病机分析: 火热亢盛: 指体内阳气过盛,或火热邪气侵袭,导致机体出现热象。 阴虚阳亢: 指体内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亢盛而出现虚火。 气郁化火: 指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久郁化火,如肝郁化火。 湿热内蕴: 指湿邪与热邪相兼,阻滞气机,常发生在脾胃、肝胆等部位。 第二章:“上火”的常见证候诊断 中医诊断“上火”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具体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辨别其具体属何种“火”,属于何种证候。本书将详述以下几种常见的“上火”证候: 1. 肝火上炎: 临床表现: 烦躁易怒,头晕目胀,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易发人群: 情志不畅,经常发脾气者;肝脏功能紊乱者。 现代医学关联: 高血压、头痛、眼部炎症、肝炎等。 2. 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 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数。 易发人群: 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度,或患有某些心脏疾病者。 现代医学关联: 焦虑症、失眠症、口疮、心律失常等。 3. 胃火炽盛: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臭,牙龈肿痛,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易发人群: 饮食不节,喜食辛辣油腻者;胃酸过多者。 现代医学关联: 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牙周炎等。 4. 肺火炽盛: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黄稠,咽喉肿痛,鼻干出血,胸中烦热,舌红苔黄,脉数。 易发人群: 呼吸道感染,或感受燥热之邪者。 现代医学关联: 支气管炎、肺炎、咽炎、鼻出血等。 5. 肾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口发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易发人群: 房事不节,久病耗伤,或年老体衰者。 现代医学关联: 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肾功能减退等。 6. 其他“上火”表现: 湿热内蕴: 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身重困倦,肢体浮肿,舌苔黄腻,脉濡数。 虚火上浮: 泛指身体某一部位出现的虚火表现,如牙龈肿痛(属胃火或阴虚火旺)、咽喉干燥(属肺阴虚或肾阴虚)等。 第三章:“上火”的辨证施治 针对不同的“上火”证候,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 1. 中药治疗: 清热泻火法: 适用于实火证候,如肝火、胃火、心火等。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等。 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阴虚火旺证候,如肾阴虚火旺。常用药物如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黄柏、枸杞子等。 疏肝理气解郁法: 适用于情志不畅化火者。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郁金、薄荷、连翘等。 健脾祛湿清热法: 适用于湿热内蕴者。常用药物如薏苡仁、茯苓、泽泻、茵陈、黄芩等。 2. 针灸疗法: 选择相应穴位,如合谷、太冲、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等,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清热泻火、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等目的。 3. 推拿按摩: 针对肝经、胃经等进行按摩,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上火”症状。 4. 饮食调理: 禁忌: 辛辣、油炸、肥腻、烧烤、过甜、过咸的食物,以及烟酒。 推荐: 多食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瓜果(西瓜、梨、苦瓜、黄瓜)、豆制品、瘦肉、粗粮等。 药膳: 莲子百合粥、绿豆汤、菊花茶、薄荷茶等,具有清热降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5. 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熬夜,规律作息。 调节情志: 学会放松,通过听音乐、冥想、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 适度运动: 增强体质,促进气血循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尤其注意口腔卫生。 第四章:“上火”的预防与保健 “上火”并非无法避免,通过科学的预防和保健措施,可以显著降低“上火”的发生率。 1. 养生之道: 顺应四时: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起居,如夏季注意防暑,冬季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平和心态: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学会自我调节。 饮食有节: 合理膳食,不偏不倚,避免暴饮暴食。 起居有常: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辨体施养: 根据自身体质特点,如偏阴虚、偏阳虚、偏湿热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3. 关注身体信号: 当出现口干、咽痛、烦躁等初步“上火”迹象时,应及时调整饮食和作息,避免症状加重。 结语 “上火”是人体失衡的信号,它提醒我们关注身体的内在状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帮助读者从根本上理解“上火”,掌握辨别和治疗的方法,并通过科学的预防保健,实现身心和谐,远离“上火”之扰。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健康路上的有益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接触这本书,毕竟“上火”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从口干舌燥到咽喉肿痛,再到烦躁易怒,好像什么小毛病都能和“上火”扯上关系。但每次都是模模糊糊的,知道大概但又说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更别提怎么去“降火”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出现,立刻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系统地梳理一下“上火”这个概念,从根源上理解它的发生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症状的描述。我尤其期待它能详细解释不同类型的“上火”,例如肝火、胃火、心火等等,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又分别会导致哪些具体的症状表现?如果还能提供一些区分不同“上火”类型的简便方法,那就更好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一样,耐心细致地为我解开“上火”的迷团,让我不再盲目地跟风尝试各种民间偏方,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采用的是一种比较内敛沉稳的色调,没有过于花哨的图案,但却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纸质也相当厚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让人立刻感受到这是一本正经讨论学术问题的书籍,而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养生小册子。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几个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会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在书架上摆放着,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放在包里携带也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翻阅。在阅读之前,光是翻看目录和大致浏览一下排版,就能看出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论述的逻辑性也很强,即使是对中医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大概了解到这本书要探讨的主题和内容的深度。整体来说,它的外观和初步给人的感觉,都非常符合一本严谨的医学指南的定位,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提供专业且可靠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思考和精力,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都能感受到这份专业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概念阐述方面的严谨。在我看来,中医的很多概念,比如“上火”,虽然深入人心,但在具体解释时却常常因为语言的通俗化而失去其原有的深刻内涵。这本书似乎成功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它没有用过于晦涩的古文,但也没有回避中医理论的核心,而是用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将复杂的病机和辨证思路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注意到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经典的医案分析,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也更能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上火”的认知,从一个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并且能够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上火”问题。

评分

从这本书的标题和出版信息来看,它应该是一本非常专业和权威的医学参考书。我一直认为,在中医领域,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而“上火”作为一个非常普遍且易受关注的现象,被专门拿出来进行详尽的论述,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上火”的本质,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比如它与脏腑功能、情志变化、饮食习惯、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如果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尝试与中医理论进行结合,那将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能够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上火”的成因和防治。我更希望它能为中医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参考,同时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健康指导,从而提升大众对中医的认识和信任度,并最终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评分

这本《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的实用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上火”更是频繁出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们及时有效地解决“上火”带来的困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治疗”的部分,不仅仅是药物的推荐,更希望它能详细介绍非药物疗法,比如饮食调理、生活作息的调整、穴位按摩等,这些方法不仅安全,而且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我想了解,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或者不同季节产生的“上火”,是否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图示,例如穴位图或者食疗食谱,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学习和实践。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上火”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那将是极大的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