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免疫学实验
定价:26.00元
作者:朱道银,吴玉章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30219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受学生专业与层次的限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习。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了基础实验操作技术、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临床免疫实验、创新性实验五篇,共27章,85个实验。完全能够满足各层次、各专业免疫学教学的需求。在基础实验操作技术中介绍了现代免疫学常用方法技术,例如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动物模型的建立等,为创新性实验提供了铺垫。在创新性实验中,提出了有一定覆盖面和代表性的设计选题范例或方向,写作手法以启迪思维为主,但不失指导性与示范性,体现了我们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所做的探索。临床免疫实验中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方法在疾病诊断、防治中的应用,例如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等。
本教材由教学经验和实验室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力求原理讲解清楚,方法介绍明白,不少内容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全书约32万字,插图57幅。适用于五年制、七年制各专业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以及从事临床检验、卫生防疫、免疫学研究的实验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篇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章 血液标本的采集
实验一 人血液标本的采集
实验二 动物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动物处死方法
第2章 细胞计数及活性测定
实验三 细胞计数的方法
实验四 细胞活力测定
第3章 细胞培养
实验五 细胞培养用器材的准备与无菌操作
实验六 原代细胞培养
实验七 细胞传代培养
实验八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第4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九 免疫功能低下动物模型
实验十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第5章 实验动物给药方法
实验十一 实验动物的捉持与固定
实验十二 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
第6章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实验十三 RT-PCR扩增小鼠IL-2基因
实验十四 小鼠IL-2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实验十五 重组mIL-2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鉴定
实验十六 重组mIL-2的亲合层析纯化及浓度测定
第二篇 经典验证性实验
第7章 凝集反应
实验十七 玻片凝集试验
实验十八 试管凝集试验
实验十九 间接凝集试验
实验二十 协同凝集试验
第8章 沉淀反应
实验二十一 单向琼脂扩散
实验二十二 双向琼脂扩散
实验二十三 对流免疫电泳
实验二十四 免疫电泳
实验二十五 火箭免疫电泳
实验二十六 交叉免疫电泳
实验二十七 免疫比浊
第9章 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
实验二十八 溶血试验
实验二十九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实验三十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第lO章 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三十一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实验三十二 酶联免疫斑点(EILISPOT)技术检测淋巴细胞分泌活性
实验三十三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
实验三十四 胶体金的制备
实验三十五 免疫金的制备
实验三十六 胶体金斑点层析技术检测早期妊娠
实验三十七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化学发光测定
1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
实验三十八 沉降法分离外周血白细胞
实验三十九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实验四十 小鼠脾细胞的制备
实验四十一 小鼠胸腺细胞的制备
实验四十二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制备
实验四十三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2章 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实验四十四 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实验四十五 细菌计数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
实验四十六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实验四十七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测定
3章 超敏反应
实验四十八 豚鼠过敏反应
实验四十九 皮肤速发型超敏反应
实验五十 血清总IgE测定
实验五十一 特异性IgE的测定
第三篇 综合性实验
4章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实验五十二 免疫血清的制备
实验五十三 免疫血清的鉴定与纯化
5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实验五十四 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实验五十五 细胞融合
实验五十六 杂交瘤的筛选与克隆
实验五十七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实验五十八 单克隆抗体Fab片段的制备
6章 免疫印迹
实验五十九 免疫印迹技术
7章 免疫细胞检测
实验六十 溶血空斑试验
实验六十一 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T细胞亚群
实验六十二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
8章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实验六十三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实验六十四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买验六十五 NK细胞活性测定
实验六十六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测定
9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
实验六十七 白细胞介素-2活性的检测
实验六十八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检测
第20章 细胞凋亡的检测
实验六十九 凝胶电泳法检测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实验七十 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实验七十一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第四篇 临床免疫实验
第21章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实验七十二 IgM捕获法检测TORCH感染特异性IgM抗体
实验七十三 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实验七十四 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及特异性抗体
买验七十五 IgM捕获法检测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第22章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买验七十六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
实验七十七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癌胚抗原
买验七十八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其他肿瘤相关抗原
第23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
买验七十九 斑点酶免疫法检测抗ENA抗体
买验八十 ELISA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第24章 内分泌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实验八十一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甲状腺激素
实验八十二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雌二醇
第25章 血液药物浓度的检测
实验八十三 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液环孢素浓度
实验八十四 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液卡马西平浓度
实验八十五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测定血液地高辛浓度
第五篇 创新性实验
第26章 实验的选题、设计、实施与总结
第27章 创新性实验参考选题
附录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简介
附录2 常用试剂配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从其引用的文献和案例中就能窥见一斑。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前沿的科学文献基础之上的,这保证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未完全沉溺于纯理论的堆砌,而是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回顾”和“前沿技术展望”。通过对历史上的关键实验的重述,比如解释某个重要发现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实验设计实现的,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广度,也拓宽了实验思路。而在展望部分,作者对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趋势分析得鞭辟入里,既肯定了技术的潜力,也客观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顾过去的操作手册,更是一扇通往未来免疫学研究方向的窗口。这种将历史、现状与未来融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深入研究的渴望和对学科发展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之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框架。开篇的理论基础部分,像是为后面的实验操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地基,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从宏观的免疫系统概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微观的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再到具体的分子检测方法,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准。我过去在学习类似主题时,常常因为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感到困惑,但这本书成功地将“为什么这么做”和“如何操作”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每当介绍一个核心实验技术时,作者都会先用一段话点明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然后立刻跟进详细的步骤分解,这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和目的性。即便是那些公认难度较高的技术,如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分析部分,也被拆解成了易于消化的步骤,配上详尽的注意事项,让人感觉即便是第一次接触,也能心中有数,避免走弯路。
评分从一个实际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学术写作,精准、客观,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但奇怪的是,我却丝毫没有感到枯燥。这得益于其条理清晰的章节结构和对关键步骤的反复强调。每完成一个技术模块的学习,书后附带的“自测与反思”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迫使读者回顾刚刚学到的知识点,并思考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主动学习的机制非常高效。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设计,即便是作为辅助材料,也充满了信息密度,比如那些关于不同免疫细胞分选的荧光通道设置表格,直接就能拿来作为实验准备的参考清单。总而言之,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在图书馆里翻阅的“大部头”,而是真正能够被带进实验室,被试剂和仪器打扰、被实验数据检验的“工作伴侣”。它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才会愈发显现。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实验指导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如何做”,更在于教会读者“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体现了一种资深科研工作者的视角。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式”的操作指南,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变通和优化”的经验之谈。例如,在探讨ELISA实验时,它不仅详细说明了包被、封闭、检测的标准流程,还专门辟出一个小节,深入分析了孔底孵育时间、抗体稀释比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在样本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应该采取哪些预处理或稀释策略。这种对实验细节的深度挖掘和对潜在误差来源的预警,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细细叮嘱。阅读这些内容时,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实验科学严谨性的极致追求,它培养的不是单纯的“操作员”,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实验设计的“研究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细节的质感,初次上手时便带来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光洁度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的用心,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和实验流程示意图,都被处理得清晰明了,线条的粗细和色彩的搭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有效地降低了初学者理解抽象概念的门槛。比如,在介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那一章,作者没有采用堆砌文字的方式,而是巧妙地用流程图将各个关键蛋白的激活与抑制关系可视化,这对于我这种更偏爱视觉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一些历史背景介绍,穿插得恰到好处,让原本枯燥的实验技术在历史的沉淀下显得更有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免疫学领域前辈们探索的艰辛与智慧。整体来说,这本书从触感到视觉,都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且充满诚意的态度,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知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