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成分与体能测量学
定价:150.00元
作者:郑秀瑗、刘静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181104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郑秀瑗、刘静民等编*的《人体成分与体能测量学》通过人体体质、体能、体成分测量结果的评价,制定提高人体素质的措施,对医疗辅助诊断的建议等内容,体现了理念的突破性、仪器的先进性、应时的实用性,介绍了先进的测试方法以及广泛应用的代表实例。
目录
章 人体成分测量 1.1 人体测量的发展进程 1.2 研究人体成分的意义 1.2.1 对人体体液的研究意义 1.2.2 对肌肉研究的意义 1.2.3 对骨质研究的意义 1.2.4 对人体脂肪研究的意义 1.3 人体成分测量仪的应用范围 1.3.1 现役军人、军事院校、部队机关和干休所 1.3.2 医院、体检中心 1.3.3 健身场所 1.3.4 大专院校 1.3.5 运动队 1.3.6 美容院 1.3.7 家庭 1.3.8 其他 1.4 研究人体成分的物理模型 1.4.1 原子模型 1.4.2 分子模型 1.4.3 细胞模型 1.4.4 组织模型 1.4.5 多元模型 参考文献第2章 人体成分测试方法和仪器 2.1 研究人体成分仪的意义 2.2 对人体成分测量仪器的要求 2.3 人体成分测试方法和仪器 2.3.1 水下称重法 2.3.2 空气置换法 2.3.3 皮褶法 2.3.4 人体参数法 2.3.5 近红外线法 2.3.6 双能X射线吸收法 2.3.7 超声波法 2.3.8 CT断层扫描法 2.3.9 磁共振法 2.3.10 代谢产物法 2.3.11 钾同位素测定法 2.3.12 同位素稀释法 2.3.13 脂肪可溶气体测定法 2.3.14 生物电阻抗法 2.4 目前外测量人体成分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第3章 生物电阻抗法 3.1 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成分综述 3.2 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成分的理论分析 3.3 用生物电阻抗法研究人体体成分研究现状 3.4 电阻抗仪研究 3.4.1 频率和电流的选择 3.4.2 电极连接方式 3.4.3 电阻测试范围 3.4.4 适用范围 3.5 我国市场上现有的电阻抗式的体成分测量仪简介 3.5.1 韩国Inbody人体成分测量仪系列 3.5.2 日本欧姆龙体脂测量仪系列 3.5.3 日本Tanita(百利达)体脂肪测量仪 3.5.4 韩国X-SCANPLUS11人体成分分析仪 3.5.5 韩国杰文系列身体成分分析仪T-SCANPLUS 3.5.6 德国费森尤斯人体成分检测仪BCM 3.5.7 BCA人体成分分析仪系列 3.6 对电阻抗式人体成分仪的评价条件 3.6.1 测试频率 3.6.2 测试电阻抗值范围 3.6.3 测试电极数与测试位置 3.6.4 有的仪器有不同的限制条件影响适应性 参考文献第4章 人体体成分测试系统的研制 4.1 仪器硬件的研制 4.1.1 仪器的外形 4.1.2 硬件及其创新 4.2 仪器的软件设计 4.3 仪器的性能指标 4.3.1 计算项目齐全 4.3.2 性能稳定 4.4 衍生新产品智能成分秤Mybody 4.4.1 体重秤与成分秤功能比较 4.4.2 成分秤的功能第5章 建立数学模型及校准方法的研究 5.1 人体体液测量模型的建立及校准 5.1.1 用同位素稀释法建立体液BIA测量模型 5.1.2 用透析机校准BCA仪器 5.1.3 人体成分检测仪BCM与BCA-2的对比 5.2 人体脂肪和肌肉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校准 5.2.1 脂肪、肌肉的测量方法概述 5.2.2 磁共振法测量人体脂肪和骨骼肌的方法 5.2.3 磁共振成像法测量人体成分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检验 5.2.4 磁共振对脂肪重和脂肪百分比的校验 5.3 用双能X射线建立与校正人体成分数学模型 5.3.1 测试目的 5.3.2 测试对象 5.3.3 测试方法 5.3.4 测试数据分析 5.3.5 讨论 参考文献第6章 体质、体能测量及应用 6.1 体质体能测评方法 6.1.1 形态指标 6.1.2 生理机能指标 6.1.3 力量测试指标 6.1.4 柔韧指标 6.1.5 反应灵敏指标 6.1.6 平衡指标 6.1.7 灵敏性:4×10m折返跑测试仪 6.2 当前我国学生体能现状分析 6.2.1 中小学生体质体能调查测试研究 6.2.2 对我国高中生体能现状的调查研究 6.2.3 大学生和研究生体质体能现状的调查研究 6.2.4 推广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系统平台和服务窗口 6.3 老年人体质体能测评 6.3.1 测评方法及筛选 6.3.2 优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第7章 应用实例 7.1 中国人体成分数据集及其分析 7.1.1 数据集数据的一致性 7.1.2 数据的代表性 7.1.3 数据的度和稳定性 7.1.4 人体各成分的统计数据及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 7.1.5 不同地区人体成分的差异 7.1.6 人体成分的百分位置 7.1.7 确定标准值的建议方案 7.2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诊断与跌倒风险预测 7.2.1 肌肉衰减症的诊断 7.2.2 跌倒风险预测 7.3 骨质疏松评价与防治 7.3.1 测试样本 7.3.2 测试方法 7.3.3 分析方法与结果 7.4 骨密度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 7.4.1 测试样本 7.4.2 测试方法 7.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7.5 体成分与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7.5.1 人体成分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相关性研究 7.5.2 人体成分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研究 7.5.3 人体成分与血红蛋白、血糖的相关性分析 7.6 用人体成分仪预测脂肪肝发生风险 7.6.1 脂肪肝与脂肪重、体脂百分比、BMI的相关分析 7.6.2 预测脂肪肝发生风险的ROC曲线 7.6.3 脂肪肝风险系数预测的推算 7.7 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7.7.1 透析中人体总体液正常量和多余水分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7.7.2 研制卧式人体成分仪取得初步进展参考文献结束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之旅,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它成功地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规避了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晦涩感。作者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内敛但极富穿透力的类型,遣词造句精准到位,很少有冗余的修饰,每一个句子都似乎承载着明确的信息密度。对我个人而言,最受益匪浅的是它培养了我对“测量误差”的敏感度。书中对测量误差的来源、量化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来最小化这些误差的论述,堪称经典。它教会我,在任何数据面前,首先要问的是“这个数据的可靠性如何?”这种思维定势的建立,对于未来从事任何与人体评估相关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为有志于在该领域深耕的人准备的一份高标准的“方法论指南”。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实操指导部分,简直是为一线工作者量身打造的。它对于各种体能测试仪器的操作规范、数据采集流程的细节把控,描述得极其详尽,甚至连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实验环境控制要素都一一列举。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进行某项特定测试时遇到了数据偏差的问题,翻阅这本书后,对照着书中的“常见问题与排查”一节,立刻发现了是由于环境光线影响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实用建议,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书中大量的表格和流程图,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步骤学习,变得直观易懂。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人体反应的动态评估方法,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化的操作SOP(标准作业程序),还附带了不同受试人群(比如不同年龄段或不同运动水平者)的参数调整建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绝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而是真正能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标题和关键术语上的排版处理,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的人,也能很快找到重点。内容上,作者显然在结构编排上下了很大功夫,知识点的递进非常自然,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方法的阐述,逻辑链条衔接得天衣无缝。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些章节对于理论背景的解释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应用”,这对于希望全面掌握学科精髓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比如,在讲解某些生物力学指标的推导过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公式,而是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文字描述,将背后的物理意义阐释得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严谨学术气息的佳作,非常适合作为专业领域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知识的广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引路人,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点出某个概念的源头,并链接到最新的研究进展。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覆盖了跨越数十年的经典文献和近期的顶尖期刊成果,这确保了内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前沿的锐气。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整合多学科知识时展现出的驾驭能力,将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科学乃至一些工程学原理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对于培养具备全面思维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读完一些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学科的宏观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理解了各个模块是如何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人体成分与体能”这一宏大主题的。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结论时的审慎态度。面对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理论分歧点,作者并非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会清晰地列出不同的主流观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存异求同”的学术风范,极大地提升了教材的可信度和教育价值。此外,书中大量的图表制作精良,数据图可视化效果极佳,很多复杂的统计学概念,通过作者精心设计的示意图,得以被直观地理解。比如,对于一些多变量回归模型的解释,不再是冰冷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辅以直观的几何投影或动态流程演示,使得即便是对统计不太擅长的读者也能把握其核心逻辑。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传播的责任心,确保读者获取到的信息是准确、可靠且易于消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