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美学基础 |
| 丛书名: | 音乐自学丛书 音乐学卷 |
| 作者/主编: | 张前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 9787103008607 |
| 出版年份: | 1992年5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50 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28.00元 |
| 实际重量: | 3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版权页:
内页:
一、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二、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章音乐的感性材料
节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
一、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
二、非语义性——表情性(与语言比较)
第二节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
一、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
二、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第三节音乐感性材料的现实基础
一、音乐音响现象的现实基础
二、音乐音响运动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音乐的形式
节音乐形式的构成
一、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
二、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
三、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之间的中介环节——形式美的法则
第二节音乐形成的存在方式
一、时间的表象
二、虚幻的空向
三、想象中的运动
第三节音乐形式的规律及其相对独立性
一、音乐形式的现实基础
二、音乐形式的规律
三、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章音乐的内容
节音乐内容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
一、基本情绪
二、风格体系
三、精神特征
第三节音乐中非音乐性的内容
一、音乐中的画面和视觉形象——绘画性内容
二、音乐中的文学性内容
第四节音乐与感情
一、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二、音乐怎样表现感情
三、音乐表现感情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四、音乐表现的感情是类型与个性的统一
第四章音乐创作
节音乐创作的本质
一、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
二、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
三、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
四、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笫二节音乐创作的过程
一、对音乐创作过程的基本认识
二、精神创作
三、物质创作
第三节音乐创作中的想象
一、音乐想象的本质及其方式
二、音乐想象的源泉
三、音乐想象的动力
四、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第五章音乐表演
节音乐表演的本质与作用
一、作为第=度创造——音乐表演的本质
二、作为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环节——音乐表演的作用
第二节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三、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第三节音乐表演心理
一、音乐表演中的投情
二、音乐表演中的想象
三、音乐表演中的直觉
四、音乐表演临场心理
笫四节音乐表演者的培养与训练
一、音乐表演者的特殊素质
二、音乐表演的技术与技巧训练
三、思想、人生体验与文化修养
第六章音乐欣赏
节音乐欣赏的性质和特点
一、音乐欣赏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
二、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兰、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第二节音乐欣赏的不同方式
一、纯音乐式与综合体验式
二、侧重作品武与侧重表演式
三、刺激式与背景式
四、各种欣赏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比较
第三节音乐欣赏心理
一、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
一、多听是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二、学习一些音乐知识
三、文化修养、生活体验与音乐欣赏的关系
第七章音乐的功能
节音乐功能产生的条件及其过程
一、实现音乐功能的主、客观条件
二、艺术知觉的沟通作甩及音乐功能产生的过程
第二节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
一、音乐中非倾向性的功能
二、音乐中的审美功能
三、音乐中倾向性的功能
第三节音乐功能的历史持续性与可变性
一、持续性与可变性在非倾向中的体现
二、持续性和多变性在审美功能中的体现
三、持续性和可变性在倾向中的体现
第八章音乐的美与审美
节音乐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音乐美是音乐所具有的品味
二、音乐美产生于主客观的结合之中
三、音乐美体现于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之中
四、音乐美的特征
第二节音乐美的形态与范畴
一、音乐美的形态
二、音乐美的范畴
第三节音乐审美的若干问题
一、音乐审美意识
二、音乐审美体验
三、音乐的审美趣味
四、音乐审美评价
后记
说实话,当我决定攻读相关专业的时候,就知道绕不开这些“大部头”,而这本教材的地位简直是毋庸置疑的。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其广博的覆盖面和对细节的毫不妥协。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简化掉那些核心的、甚至有些晦涩的知识点。相反,它勇敢地将复杂性摊开在你面前,比如对于和声功能的深入探讨,涉及到巴赫时代到晚期浪漫主义的微妙变化,甚至引用了大量的乐谱实例来佐证观点。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某个特定的转调手法,我不得不把书翻到后面去对照附录中的例子,来回查找,虽然过程繁琐,但一旦理解了那个“为什么”——那个逻辑闭环形成的感觉,简直比听完一场完美的音乐会还要令人振奋。这本书的“考研指定”标签绝非浪得虚名,它要求的不只是“知道”,而是“能用”,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分析的能力。它像是你的私人导师,在你试图偷懒时,用铁一般的证据将你拉回理论的正轨,让你明白每一个音符的选择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技术积淀,绝非偶然。
评分这本厚重的家伙捧在手里,光是重量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仿佛装载了无数声部的交响乐。初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排版,黑白分明,每一个乐理符号、每一个术语定义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推敲才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到位。我得承认,一开始有些畏惧,面对那些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分析框架,感觉自己像个初学徒般笨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教科书特有的、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性开始展现出它的魅力。作者似乎有一套独特的逻辑链条,将那些原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音乐现象,串联成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体系。尤其是在探讨“风格”的演变那一章,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社会思潮和技术革新对音乐语言塑造的影响,那种穿透历史的洞察力,让人读后忍不住想立刻去听几首古典时期的奏鸣曲,重新审视其中的结构布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听了立刻就能“感受”到美,而在于给你一把钥匙,让你学会如何拆解这种美,理解它赖以存在的基石。对于那种习惯了碎片化学习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但当你最终跑完全程,那种对音乐本质的把握感,是任何短小的乐评文章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想从一个长期学习者的角度来谈谈它的“使用感”。它更像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一本故事书。里面大量的图表、引用和术语定义,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高的专注度和耐心。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本书不适合一次性读完,而更适合作为一本案头参考书,在学习不同音乐史阶段或进行具体作品分析时,随时翻阅,去印证和深化自己的理解。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你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让你能捕捉到上次忽略掉的细微差别。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较为前沿的美学流派和理论流派的介绍部分,它做到了兼收并蓄,既有对传统学院派观点的梳理,也有对20世纪后半叶声音哲学的探讨,这使得它在“指定教材”的框架下,仍然保持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它迫使你进行跨领域的思考,比如将心理学对感知的影响与听觉结构联系起来,这种思维的延展性,是任何单薄读物无法提供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是一部“内功心法”的秘籍,而不是花架子。那些漂亮的封面设计、华丽的字体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内在的逻辑密度。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美”这个极度主观的概念,试图用一套尽可能客观的框架去捕捉和描述。它没有试图告诉你“什么才是最好的音乐”,而是详尽地展示了“音乐是如何运作的”。比如关于动机发展和乐章结构的讨论,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构奏鸣曲式,从呈示部到再现部,每一个“戏剧性转折点”背后的功能性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这对于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扎实基础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它奠定的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面对未知音乐作品时,能够迅速建立分析框架的能力。读完它,你不会因为听了一首完全陌生的现代派音乐而手足无措,因为你知道可以从织体、节奏、音高组织这几个基础维度去入手,这种底气,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适应”的。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充满激情洋溢的赞美诗般的文字,那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理性,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词汇。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工程学手册,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比如在阐述复调音乐的织体分析时,它会细致到告诉你如何区分主导声部与附属声部,如何通过对位法中的独立性来判断其美学价值。这种近乎冷静的分析,反而让我在面对那些宏大的音乐作品时,有了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当我再听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时,我不再仅仅被情绪淹没,我开始能“看”到那些声部之间的对话、制衡与张力,仿佛被授予了透视的能力。这本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搭建起了一座从“感性欣赏”到“理性理解”的坚固桥梁,让你真正从一个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一个有能力深度参与到音乐结构对话中的学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