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天鹅湖》经典选曲四手联弹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陈学元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87066 |
| 出版年份: | 2017年7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95页 |
| 开本: | 8 |
| 图书定价: | 39元 |
| 实际重量: | 14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天鹅湖>经典选曲四手联弹》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尤·阔玛尔阔夫(Ju.Komalkov) 阿·康德拉杰夫(A.Kondratev) 译者:陈学元
引子
三人舞(选自第1幕第3曲)
三人舞(选自第1幕第4曲>
三人舞(选自第1幕第5曲)
双人舞(选自第1幕第5曲)
酒杯舞(选自第1幕第8曲)
场景(选自第2幕第10曲)
天鹅群舞(选自第2幕第13曲)
四小天鹅群舞(选自第2幕第13曲)
群体舞(选自第2幕第13曲)
圆舞曲(选自第2幕)
六人舞:变奏(选自第3幕第19曲)
六人舞:第二变奏(选自第3幕第19曲)
六人舞:第五变奏(选自第3幕第19曲)
双人舞:变奏(选自第3幕第19a曲)
匈牙利舞曲:查尔达什(选自第3幕第20曲)
俄罗斯舞曲(选自第3幕第20a曲)
西班牙舞曲(选自第3幕第21曲)
拿波里舞曲(选自第3幕第22曲)
玛祖卡舞曲(选自第3幕第23曲)
《天鹅湖》(Swan Lake,Op.20)是柴科夫斯基完成的第1部芭蕾舞剧,作于1875年8月至1876年4月间(后在1877年2月和4月间有补充和修改),取材于德国的一则童话故事。1875年春,柴科夫斯基应莫斯科大剧院之约,创作了这部发生在中世纪骑士时代的神话芭蕾舞剧。作曲家做此决定,部分是出于经济收入考虑,更重要的是决心尝试创作芭蕾舞剧音乐。
在柴科夫斯基生活的时代,俄罗斯的芭蕾舞剧从内容到演员阵容常照搬西欧国家的,服装道具华丽璀璨,机关设置花样繁多,舞蹈技巧让人瞠目结舌,然而内容贫乏苍白,戏剧结构毫无新意。至于芭蕾音乐则更加离谱,每一部芭蕾舞剧的音乐无论情节是否一致,音乐大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音乐与舞台形象格格不入。柴科夫斯基的好友赫尔曼·拉罗什(Herman Laroche,1845-1904,俄罗斯音乐、文学评论家)回忆道:“当时的人们在批评某部音乐作品品质低劣时,居然会说‘让人想到芭蕾音乐’。”而明智的作曲家对这个领域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柴科夫斯基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形下开始了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创作。
其实,柴科夫斯基与《天鹅湖》的缘分早在1871年就已产生。那一年中,他曾根据德国童话《被施魔法的面纱》创作了一段独幕芭蕾舞剧作为礼物送给妹妹的孩子们。这首音乐作品中便包括了《天鹅湖》中美丽的天鹅主题,而且这首作品后来成为《天鹅湖》第二幕音乐的基础。另外,柴科夫斯基的歌剧《总督》中的亚里安旋律作为《天鹅湖》第四幕的间奏曲。此时的柴科夫斯基在俄罗斯已经声名鹊起,写作了几部交响曲、歌剧、四重奏、管弦乐作品,如《第1交响曲“冬日的梦幻”》(1866)、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bB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1875)等等,因此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但他还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创作这部芭蕾舞剧——他认真研读各种芭蕾舞剧音乐总谱,观摩大量芭蕾舞剧的演出,甚至向莫斯科大剧院的布景师求教一些技术问题。
抛开技术和印刷质量不谈,这套教材在“文化传承与学术导向”上的贡献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会你如何“弹奏”《天鹅湖》选曲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对柴可夫斯基这部芭蕾舞剧音乐内涵的深度导读。通过这种双人演奏的形式,它强迫学习者跳出独奏的思维定势,去思考音乐的对话性、角色的互补性以及整体艺术形象的构建。在考研阶段,仅仅掌握技术是不够的,考官更看重的是考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艺术表达的成熟度。这本书通过其严谨的选材和细致的解析,无形中搭建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精髓的桥梁。它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有限的钢琴音域内,如何通过默契配合去还原舞台上的光影、情感的流动和戏剧的高潮,这种学术层面的提升,是任何单纯的技巧练习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乐谱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音乐学子量身打造的艺术品。封面采用了一种低调而又不失典雅的哑光处理,手感温润,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字体排版上,特别是曲目标题和作曲家名字的处理,既保持了传统古典乐谱的庄重感,又融入了一些现代设计的简洁线条,让人在众多教材中一眼就能被它沉稳的气质所吸引。内页纸张的选择尤其值得称赞,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和练习时对眼睛的刺激,而且在翻页时发出的那种轻微的“沙沙”声,简直是练琴路上最治愈的背景音。我特别留意了乐谱的装订方式,它采用了线圈装订与胶装相结合的混合形式,这在专业教材中非常少见。线圈部分确保了乐谱能完全平摊在钢琴架上,避免了练习时频繁按住谱页的烦恼,而坚固的胶装部分又保证了整本书的结构性,即便是高强度的翻阅和携带,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种细节的打磨,体现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教材制作上的专业态度和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考量,完全不像是一些粗制滥造的盗版或非专业出版物能比拟的。
评分陈学元教授的选曲与编排思路,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钢琴合奏艺术的独到见解。这套四手联弹选曲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曲的高低声部拆分给两位演奏者,而是进行了精妙的声部重构与平衡处理。比如,在一些原本由乐队担任的宏大段落,他巧妙地通过对位和和声的填充,让钢琴的两个键盘都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使得即便是双钢琴的编制,也能呈现出近似于交响乐的丰满质感。我惊喜地发现,他对“抒情性”的把握极为精准,即便是技术难度较高的乐段,其指法提示和力度记号也标注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谱的气韵,又兼顾了双人配合时的清晰度和平衡感。阅读注释部分,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乐曲背景和演奏风格的简要论述,这些不是空洞的术语堆砌,而是基于多年舞台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初学者建立正确的音乐理解框架至关重要,避免了“只知其形而不知其神”的尴尬局面。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考研的教材,其难度梯度设置的科学性是我最为看重的方面。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地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法。开篇的几首选曲,在节奏型和技术要求上相对保守,重点在于培养合奏者的基础默契感,例如对齐音准和节奏统一性的训练。随着篇幅的推进,难度系数逐步攀升,开始引入更复杂的跨越、更精细的力度变化控制,以及对位关系的清晰区分。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备考的学子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技术积累和心理建设,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高难段落打击信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陈教授似乎预设了考场上可能出现的听觉盲点,他特意在某些容易造成“声音糊成一团”的段落,用特殊的记号提醒演奏者如何通过踏板控制和触键力度来确保声部线条的独立清晰,这无疑是经验之谈的结晶,对于实战演练帮助极大。
评分从整体的实用价值来看,这本教材的“可操作性”达到了极高水平。很多合奏谱子,作者往往为了展示个人技巧而忽略了实际演奏的便捷性,导致谱面拥挤不堪,误导性标记横生。然而,此书的清晰度令人赞叹。每一个指法标记都像是经过了反复推敲,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技术难点,却又不至于过度干预演奏者个人的习惯。此外,对于一些涉及复杂调性转换或模态变化的乐句,书上提供的和声分析提示,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其内在逻辑,从而能更快地脱离“看谱”阶段,进入到“理解并表达”的更高层次。我甚至发现,一些传统版本处理得比较模糊的休止符与气息感,在这本教材中也得到了非常明确的视觉化处理,这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呼吸的敏感度,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