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MIDI 技巧集 |
| 丛书名: | 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 |
| 作者/主编: | 程伊兵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42366 |
| 出版年份: | 2012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41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8.00元 |
| 实际重量: | 381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MIDI技巧集》以“手把手”的方式,直观而详尽地讲解、演练各类MIDI技巧,克服同类教程操作性不强的缺点。合同步练习,其中分示范习题、模仿习题、进阶习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所附CD内含练习素材与音响。
我拿到这本教材的时候,其实对“考研”和“大专”这些字眼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面向考试的书籍难免会牺牲掉一些对音乐本质的探讨,变得过于功利和死板。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深度是足够的,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例如,在分析特定时期作曲家对调性处理的手法时,它不仅仅是罗列规则,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技术发展阶段,将音乐理论的演变描绘成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音符的排列组合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文思考。对我这个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它提供了很多可以深化理解的切入点,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我已知的内容。我甚至觉得,即便是那些非应试的音乐爱好者,也会从这本书里挖掘出很多宝藏。它对细节的关注令人称赞,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它构建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严谨而不失灵动,让你在掌握具体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了批判性地看待音乐现象的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需要经常查阅参考资料的进阶学习者,我非常看重工具书的“可检索性”和“实用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可以说,它在“学术严谨性”和“工具属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首先,索引做得极其详尽,当我需要快速回顾某个特定的小节进行或转调方法时,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页面,节省了大量翻找的时间。其次,它在附录部分收录了一些非常实用的“速查表”,比如各种变体和弦的指法或音高标记,这些都是日常练习中极易遗忘但又极其关键的细节。我发现很多其他教材会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点分散在正文各处,导致查找起来非常麻烦。而这本书将这些“干货”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个可供随时翻阅的“应急工具箱”。这使得它不仅是一本用来系统学习的教材,更是一本在创作、编曲或排练过程中可以随时依赖的“案头宝典”。这种实用主义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处理不同音乐时期的风格差异上,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和平衡感。很多教材在介绍和声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以巴赫或莫扎特那个时期的规范为绝对标准,导致学习者在面对德彪西或者肖邦的作品时,会产生“不和谐”或“规则被打破了”的错觉。这本书则不然,它非常清晰地划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和声语言的“有效性边界”。比如,在讨论到功能和声的瓦解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斥之为“错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然的审美转移。这种尊重历史、尊重音乐自身发展规律的态度,让我这个追求“正版”理解的学习者感到非常受用。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正确地写和弦,更是如何去理解不同时代音乐家选择的必然性。这让我在进行乐曲分析时,不再是生硬地套用公式,而是能够更深层次地进入到作曲家的思维框架中去。这种对音乐史和理论交织点的精确把握,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功力”。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听觉训练”部分特别挑剔的人,因为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耳朵上。市面上很多教材的听写练习部分,要么就是题量太少,要么就是练习的风格过于单一,听完一二十个例子后,耳朵就开始疲劳,再也听不出差别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从最基础的音程辨识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属七和弦、导音七和弦、再到各种变化音和非功能和弦的听辨。更巧妙的是,它安排了不同风格的听力材料,既有古典时期的规整和声,也有浪漫主义时期色彩丰富的半音进行,甚至隐约触及了二十世纪早期的某些和声概念。而且,它的练习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穿插在理论讲解之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学了,练了,马上检验效果。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每完成一个部分的听力训练,我都有一种“我的耳朵变灵敏了”的实在感受,这比单纯的刷题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这本乐理书的排版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派但又带着点现代气息的字体选择,给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乐趣。 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页的时候那种沙沙的声响,让人感觉非常踏实,不像有些书,摸起来滑腻腻的,总觉得少了点“书卷气”。 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那些复杂和弦进行时,插图的清晰度。很多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图示模糊不清,结果光是看图就得费半天劲。但这本书里,无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的对照,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线条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干扰元素。 尤其是关于声部写作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逻辑梳理得极好,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身边循循善诱,把原本晦涩难懂的规则,拆解成了可以一步步实践的小任务。我常常觉得,学音乐理论就像攀登一座高山,很多书只给你路线图,却不告诉你脚下的石头有多滑。而这本,它很贴心地告诉你哪里容易打滑,哪里需要抓紧。尽管内容很专业,但整体的阅读体验却是流畅而愉悦的,让人愿意沉浸其中,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当作工具书。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与乐理打交道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