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修订版)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尹爱青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50620 |
| 出版年份: | 2015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47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6元 |
| 实际重量: | 358g |
| 新旧程度: | 全新正版 |
《全国普诵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教材: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修订版)》避免基本概念和具体教法的孤立陈述与说教,力求在具体分析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音乐教学的概念、定义及原理,适时、适当、适量地穿插其中,体现学科理论的基础性、教学改革的前沿性和实践活动的操作性。
绪论
第*章 学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
第*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性质
第二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改革—
第*节 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章 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
第*节 音乐审美心理
第二节 音乐学习心理
第三节 音乐教学理论
第四章 音乐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
第*节 音乐课程目标
第二节 音乐教学目标
第五章 音乐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第*节 音乐课程内容
第二节 音乐教材分析
第六章 音乐教学程序
第*节 教学程序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音乐教学程序
第七章 音乐教学过程
第*节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
第二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第三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主要任务
第八章 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第*节 音乐教学模式及分类
第二节 音乐教学方法
第九章 音乐教学评价
第*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理念
第二节 当代音乐教学评价的特点
第三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实施
第十章 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节 音乐课程资源及其分类
第二节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础教育领域耕耘的教育者,我深知“教材”的更新速度和重要性。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内容更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固守陈旧的曲目和案例,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了大量当代流行音乐、跨媒体艺术形式(比如影视配乐、电子音乐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歌曲”和“古典小品”。它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如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入门级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音乐创作者。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跨学科”教学的论述,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范例,说明如何将音乐的听觉训练与数学的比例关系相结合,或者如何通过音乐史的学习来反观社会变迁。这些前沿的理念和实用的操作指南,让我感觉自己手上的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张通往未来音乐教育的入场券。
评分这本书的教材法部分简直是一本“疑难解答手册”。我过去在处理节奏教学时,经常发现学生们对于复杂拍号的理解停滞不前,每次备课都得绞尽脑汁想新的办法来“突破难关”。这本书里关于节奏训练的章节,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方案,它从最基础的身体律动开始,逐步过渡到视觉符号的识别,再到复杂的听觉辨识与再现,每一步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儿童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规律。而且,它还非常细致地讨论了“错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指导教师如何将学生的失误转化为积极的教学契机,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否定和纠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如何处理学生在视唱练习中音准不稳定的问题,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不是机械地重复练习,而是结合了心理暗示和情境创设,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有效。这种将心理学原理融入音乐教学实践的深度,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教育专家,更是深谙儿童成长的心理学家。
评分我是一个对音乐教育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所以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翻阅了关于历史脉络梳理的部分。不得不说,这部分的撰写功力深厚,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罗列人名和时间点,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达尔克罗兹”和“柯达伊”教学法的比较分析,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各自的核心理念,还探讨了它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适应性调整。这种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让我对这些经典流派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西方主流体系,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本土音乐教育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能性。书中对于如何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科学、有效地融入到学校音乐课程中,给出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建议,这在其他教材中是比较少见的。它鼓励教师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既要吸收全球先进经验,也不能割裂自身的文化根基,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内容是扎实可靠的。我之前对这个领域的了解比较零散,都是从一些老旧的资料或者网上的零星信息里拼凑出来的,总觉得缺了那么一块关键的拼图。读完这本教材的导论部分,感觉就像是终于拿到了一份系统的路线图。作者在引言里提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体验构建,让我眼前一亮。书中没有过多地陷入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教学法,比如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激发低龄学生对节奏的兴趣,或者如何引导中学生在合唱训练中体会和声的美妙。特别是关于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音乐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分析得极其细致,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简直是备课的宝典。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实践性,很多章节后面都附带了可以立即在课堂上尝试的活动设计,这些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经过打磨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它真正做到了“导论”的定位,既为初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资深教育者提供了反思和革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这虽然是细节,但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阅读体验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大篇幅的乐谱示例和图表,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组织逻辑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便于查阅和检索。比如,当你需要快速找到关于“即兴创作教学法”的具体指导时,目录和章节标题都能精准定位。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和表格,这些视觉辅助工具极大地减轻了文字的密度,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解释和声进行时,配上的色彩化示意图,比单纯的五线谱更能帮助初学者建立空间感。这本书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编辑和校对,几乎找不到任何印刷或编排上的瑕疵。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参考的教师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呈现方式,无疑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愉悦感,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