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和声学新编(附CD光盘) |
| 丛书名: | 作曲技术理论丛书 |
| 作者/主编: | 沈一鸣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2302585 |
| 出版年份: | 2015年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37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88元 |
| 实际重量: | 4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曲线非常陡峭,尤其是在后半部分涉及到更复杂的调式和声以及对位法的初步探讨时,感觉就像是攀登珠穆朗玛峰,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专注和毅力。我身边有些同学在读到关于“非功能和声”的章节时就明显感到吃力了,因为书里很少用非常“亲民”的方式去引导,更多的是直接抛出结论和严谨的逻辑链条,要求学习者自己去推导。这也就导致了这本书的适用人群非常明确——那些目标明确、准备好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深度钻研的音乐专业学生或者研究生。对于那些只想快速掌握流行歌曲伴奏的和弦套路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会造成“过度学习”的疲劳感。它更像是一部“内功心法”而非“速成秘籍”,你需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去打磨那些最基础却也是最核心的乐理根基,它不会给你捷径,只会给你最扎实、最无可挑剔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坦白讲,是比较符合教材标准的,耐用是肯定的,但这方面确实没什么可称道之处,毕竟重点在于内容。不过,我必须提到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历史和声的演变时,所引用的文献和注释做得非常详尽和考究。当你读到关于巴赫时期和声语汇的讨论时,你会发现作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大量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乐谱作为佐证。这使得这本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让你相信,你所学习的每一个规则,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检验和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这种对学术源流的尊重和清晰的追溯,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踏实。它培养的不仅仅是一种“和声感”,更是一种对西方音乐传统严肃对待的态度,这对于未来想从事音乐研究或严谨创作的人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也就是那个据说附带的CD,对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你知道,理论书上的和弦进行,如果不亲耳听一下,很多时候光靠想象力是很难抓住那种细微的色彩变化的。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学习者的痛点,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和声实例,特别是那些涉及色彩变化或者不协和音的解决,都有对应的音频示范。我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一边看着谱例,一边播放CD,然后反复对比,对比作者如何处理这些听起来“怪怪的”但又必须存在的音响效果。这种听觉与视觉的同步学习,极大地加速了我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想象一下,书里用文字描述一个“减七和弦”的紧张感,如果配合上CD里那个立刻被推向高潮又戛然而止的解决,那种震撼感是文字无法替代的。这套教材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将“看到、读到”与“听到、感受到”完美结合起来,而不是让学习者在理论的海洋里孤独地摸索。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四部和声进行上,而是将和声语言的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和声手法的分析,那些具体的例子选取得极其精妙,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揭示出某种和声色彩的本质。书中对“功能和声”的论述尤其到位,它没有把和声仅仅看作是一些音符的堆砌,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音乐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心理效应。举个例子,它对导音解决的处理,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解决到哪里”,而是详细分析了为什么非解决不可,以及在特定风格下如何打破这种“规则”,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半音和声”和“增六和弦”的部分,作者的解释逻辑缜密,图表清晰,即便是最复杂的转位和离调处理,也能被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模块。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耳朵都被“重新训练”了一遍,对音乐中的张力与释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绝不是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流行和声书籍能比拟的。
评分这部音乐理论教材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有年代感了,那种略显陈旧的字体搭配上略显暗淡的色调,让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课堂。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图书馆翻到它的时候,还以为是哪位老教授的珍藏孤本呢。不过,别被它的外观迷惑了,内容才是王道。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相当紧凑,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和文字占据了几乎每一页,初看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对于刚接触和声学的小白来说,可能会觉得信息量过大,需要花费一番力气去消化吸收。它的章节划分非常严谨,每一个主题的展开都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乐理大厦,基础打得极其牢固,但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想找点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和严谨,几乎没有多余的“润色”或者“引人入胜”的叙述,完全是直奔主题,这对于需要扎实知识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对于兴趣使然的业余爱好者,可能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整本书散发着一种老派教育的严谨气息,仿佛每一页都在无声地告诉你:“请认真对待每一个音符的排列组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